清明假期最后一天的下午,意大利托斯卡尼尼 NEXT 管弦乐团在复旦大学相辉堂排练时,听到乐团把电影《八部半》的主题曲演奏成 " 重金属伦巴 ",正在候场的复旦大学合唱团的同学们忍不住从侧幕探出脑袋,掏出手机拍起视频,几个活泼的姑娘窃窃私语地议论:" 他们的风格这么酷!" 过后没多久,当复旦的同学们用无伴奏的阿卡贝拉演唱意大利民谣《啊,朋友再见》,这时,轮到年轻的意大利演奏家们发出起伏的感叹声,他们纷纷放下乐器,拿起手机拍摄合唱团的视频。当晚的演出结束时,台上这群中意两国的年轻人俨然已经很熟悉,他们互相欣赏彼此的演奏 / 演唱,热切地合影,交换社交网络账号……
托斯卡尼尼 NEXT 管弦乐团在 " 上海之春 " 国际音乐节的行程紧凑,完成在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和复旦大学的两场演出后,乐团匆匆踏上返程。然而 " 上海之春 " 留给意大利年轻艺术家们的余韵悠长。
演奏手风琴的安德烈和吹萨克斯的欧文听说上海有 " 电影之城 " 的称号,在那场电影主题的音乐会第二天,他们赶去参观了见证上海电影行业百年变迁的胜利电影院。在影院的楼顶天台,他们兴致所至,合奏一曲《啊,朋友再见》,以此当作对上海观众的回应。欧文和安德烈说,无论在郊区奉贤还是在复旦校内," 这里的观众太好了,我们感觉在上海演出就像在意大利各地演出一样,观众热情地接受了我们的演奏,音乐把我们带到一起。"
NEXT 乐团的指挥蒂奇亚诺 · 波波利对中国古典音乐有浓厚的兴趣,是音乐领域的 " 中国通 "。他热爱京剧,喜欢中国竹笛的音质,收集很多中国民间音乐和中国古乐的专辑。谈到这次上海之行,他不无遗憾地表示:" 时间太紧了,我多想在这里看一场京剧折子戏,可是来不及。"
在确定参与今年 " 上海之春 " 国际音乐节时,他提议乐团和上海本地的年轻人同台合作,中意双方一拍即合,最终选定歌曲《萱草花》。波波利之前并没有机会看到电影《你好,李焕英》,然而出于艺术工作者敏锐的感受力,他回忆起第一次听到张小斐演唱的《萱草花》,就想象着一个小女孩深情地对母亲唱这首歌。当被告知《你好,李焕英》是一部女儿拍给母亲的电影,老先生笑着说:" 看,这就是音乐的魔力,音乐能消除语言和文化的屏障。"
NEXT 乐团的成员很年轻,大多刚从意大利的各所音乐学院毕业,平均年龄 22-26 岁,这次来上海的团员年纪最大的不到 30 岁。他们中的大多数是第一次来上海,对中国音乐和中国文化是感到陌生的。欧文提到,当指挥告诉他们选定了一首中国电影的主题曲,刚开始排练时,他只是觉得 " 旋律很优美,很抒情 ",直到在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演出时,听到上海孩子的声音加入乐队合奏,他突然间产生强烈的感受:" 我的音乐视野开阔了,看到了更遥远的音乐地平线。"
当然,更大的触动是复旦大学合唱团带给他们的。欧文和安德烈谈起那场演出散场后的种种,仍难免亢奋:" 我们和同学们在台上聊了很多,我们挺震惊的,这些同龄人的声乐水平和(复旦)指挥老师的编排水平都太厉害了。" 欧文说,乐团和上海孩子以及复旦学生合作的场景,会长久地留在他的记忆里:" 在那些时刻,我觉得舞台变成了文化融合的大熔炉,原来,意大利人和中国人之间的情感是这样亲近,哪怕这两个国家在地理上隔开得那么远。" 他认为,在 " 上海之春 " 的这些经历如同在他心里点亮火花,燃起了他对中国文化的强烈好奇心。
听说了年轻乐手们在短暂上海之行里的诸多感悟,波波利欣慰地说出:" 意大利青年人和意大利文化能从中国文化里得到滋养,这是很美妙的。"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