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咚,咚,咚,咚…… " 铿锵有力的锣鼓响起,上百位身姿矫健的青壮年穿上华丽惹眼的服装、以人骑人、人链接人的姿势组成一条活灵活现的游龙,跟随龙珠和鼓点游曳在人海里。观众们围得水泄不通,里三层外三层地站着,欢呼声与敲锣声夹卷着,如同沸腾着的水珠哗啦啦地跃动。这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龙舞(人龙舞)。
今年 3 月,来自佛山顺德的林惠宣成为龙舞(人龙舞)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升级后的林惠宣带着他的学生和徒弟们在 " 三月三 " 北帝诞中表演,风雨不改、坚定地迈着步子。" 我不会停止,要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不辜负祖辈们的期待。" 他目光如炬,恰似磐石般笃定。
人龙舞进行时:入行近 70 年,持续热爱不断创新
都说佛山处处是 " 隐世高手 ",隐藏着国家级文化瑰宝的武馆就在一条不起眼的溪流旁。走进杏坛镇光华村,绕过几条小道就能看到一条小溪流,一座灰白色的平房伫立着,合和堂武馆从外观上看与村里别的房屋差别不大,周边只有树叶摩挲的沙沙声、守门狗的汪汪声,一切是如此的宁静。
然而,到了周五周六的晚上,这里却密集响起 "123" 的喊声和 " 咚咚咚 " 的敲鼓声,淡黄色的大灯明晃晃地燃烧着。走上二层,一群十几岁的孩子正聚精会神练功。
林惠宣站在一旁,正仔细查看每个人的姿势,这让他不免回想起旧时光,一边感叹一边感激:" 那时候的我们没有这么好的场地。"
时针回拨到 1956 年,彼时林惠宣 7 岁,他的父亲林彦保、伯父林享保都是熟习南派武术的人龙舞队伍重要成员。这一年,他开始跟随父亲学习武术,从扎马步、桥功、腰功等洪拳基本功开始。" 一开始真的觉得好累好苦,每天都要练功,但父亲说什么都让我们一定要坚持。"
在练习武术几年后,父亲开始教他练习人龙舞。步法、阵式及表演技巧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慢慢掌握,但直到林惠宣 16 岁才第一次外出参与表演。" 可以说,人龙舞是始于爸爸的影响,持续于我的兴趣。在长时间的习耍中,我逐渐心生喜爱,它也成为我人生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 林惠宣说。
1994 年,林惠宣与堂兄林普宣等人组建并成立人龙舞理事会。两人从前辈手中接过大旗后,一边壮大人龙舞队伍,一边花心思对细节进行调整、创新,只为增强表演效果,吸引更多人关注。
一般来说,人龙舞由数十人至一百多人组成,长数十米。其中人龙分为龙头、龙面、龙趸和龙尾部分。龙趸是龙的底部,作为龙身的支撑,需要多位身强体壮的人用肩部和腰部托起龙面。
" 我们首先简化了龙头人数,从五人改为三人。" 林惠宣向记者介绍,改成三人的龙头是由一人的肩部和腰部分别承托一人,肩上骑坐的人双手各持一只 " 龙角 ",另一人则双脚夹紧腰部,上身悬空向前担当 " 龙舌 "。
不仅如此,林惠宣还增加了人龙服装、龙门,改进了锣鼓节奏等。" 最开始,人龙舞是没有服装的,仅仅通过人群的数量和扎实的舞步展现壮观的气势。"
原来,人龙舞的缘起与庆贺有关。道光十年(1830),光华村人梁耀枢高中状元,村内两大武馆的习武高手发起 180 人表演舞人龙活动,迎接状元荣归故里,一时轰动全村。自此以后,在光华村的每年春节、元宵、五月初八天后诞等大小喜庆节日,人龙舞都是必不可少的节目。
现在,人龙舞的热闹与 " 吸睛 " 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条红黄相间的人龙在阳光照耀下金光闪闪,跟随鼓点的节奏,做出跃出龙门、翻江逐浪、人龙翻飞、盘龙昂首、叩门入洞等动作,引得一旁的观众连连喝彩。
传承转折点:走进校园,为 " 国宝 " 注入更多年轻血液
早在 90 年代,林惠宣及其堂兄便向村民教授人龙舞。" 那个时候,没有灯也没有大操场,一群年轻人就在村路围着学习。" 即便条件简陋,来学习的年轻人依然络绎不绝。
随着时代变迁,人龙舞的传承与发展出现了不一样的情况。一方面,学习人龙舞的人少了,外出表演时偶尔会出现人手不足的情况,另一方面,由于人龙舞表演一次需要上百人,所需要的花费也不少,武馆内所有人都是兼职参与,资金方面比较紧张。
为此,2012 年,林惠宣带着人龙舞走进光华小学、潘祥中学,建立起人龙舞、武术洪拳的非遗培训基地,亲自教授洪拳基础武术,及人龙舞表演技巧,并选拔出适合的人才进行培养。
" 孩子们都很积极,抢着参加,非常想学武术和人龙舞。家长们更是支持,亲自把小孩送到我这边学习。" 林惠宣笑着说。他还碰到一个身体条件暂时未达标的小男孩,跑到他跟前求着带他学武术。据悉,林惠宣已培养超过 3 万名学生。
由于光华人龙舞是在民间南派武术的基础上,融入了南派咏春拳 " 行者棒 " 棍术表演。整个舞蹈队形多变,时分时合,时起时伏,是人体 " 力与美 " 的体现,舞蹈与武术的结合。
因而,人龙舞对身体素质、武术基础有一定的要求。但现代的孩子普遍缺乏武术功底,为此林惠宣和龙华人龙武馆馆长、市级非遗传承人李锡谦一起创新了教学方法,以板凳充当 " 龙趸 " 练习,辅助 " 龙面 " 小孩的训练,既减轻了 " 龙趸 " 队员的负担,也使 " 龙面 " 的训练得到了提升。
传承一直在路上,目前林惠宣的徒弟已超过 100 人,他的儿子林康发和孙女林芷晴也是其中之一。" 儿子是从小跟着我练武,现在主要负责龙头,把握整体节奏。他是非常喜欢人龙舞的,工作之余都会来练习表演。孙女也是非常喜欢,个头小小的就喊着要学。" 林惠宣提到自己的儿子和孙辈时,神情满是自豪。
而他本人今年已 76 岁,但仍然往返香港顺德两地,只为每周风雨不改地教授下一代学习人龙舞。他表示自己仍未到 " 退休 " 的时候,仍是当打之年。" 我的心愿很简单,希望把人龙舞带到更远的地方,让更多人了解这一传统文化,要后继有人,让先祖创造出来的宝藏传下去。"
文、图 | 记者 杨苑莹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