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 " 姥爷 "," 姥爷 " 就到了。4 月 3 日,为深圳地铁 10 号线写站名的山西 " 姥爷 " 王朝珠在家人陪伴下,开启了他的首次深圳之旅,引发外界强烈关注。
这场跨越近 2000 公里的 " 奔现 ",是始于社交平台的温情故事。大学生小张在社交平台上发帖,希望有人帮忙拍摄深圳地铁 10 号线站名的照片,因为 " 站名是姥爷写的,但是姥爷没有去过深圳 "。没想到,深圳网友瞬间 " 接单 ",评论区被站名打卡照刷屏。一时间,深圳地铁化身新晋打卡点," 姥爷 " 的 " 神仙书法 " 迅速出圈,不少网友在点赞之余,还热情邀请 " 姥爷 " 到深圳游览。
地铁站名的书法征集,是深圳向全国发出的文化邀约,山西一个县城的书法家与现代化都市产生奇妙联结;而网友自发接力拍照,是文化流动性最鲜活的诠释,让公共空间生长出人文的温度。深圳地铁和山西 " 姥爷 " 的双向奔赴,既是一次暖心的文化互动,更是一座城市文化底色的生动注脚。
从 " 文化沙漠 " 的标签到 " 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 ",深圳正以独特的文化自觉一次次完成蜕变。数据显示,20 年来,深圳文化产业保持了年均 15% 以上的快速发展势头,增加值由 2004 年的 163 亿元增长至 2023 年的 2750 亿元,是原来的近 17 倍,占全市 GDP 比重约 8%。在深圳,从地铁站名的书法到 " 魔法图书馆 ",从公益钢琴到文化地标,文化浸润着每一个人的日常。这不仅是深圳的 " 软实力 ",更是深圳的 " 硬支撑 "。
横竖撇捺,皆是文化。当 " 姥爷 " 在岗厦北站写下 " 情满鹏城 " 四个字时,墨汁在宣纸上晕染开来,恰似这座城市的文化辐射力。从 " 来了就是深圳人 " 到 " 不来也是深圳人 ",这座城市早已懂得:所有关于城市发展的叙事,都要落到具体的人间烟火里,让每一个人都看得见摩天大楼的霓虹,也闻得到宣纸上的墨香。
文|记者 李妹妍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