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新闻 | 湖北 昨天
从领袖嘱托到国之重器的“东风答案”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近日,在欧洲北马其顿最大的购物商场,三辆来自中国的 " 明星 " 车型—— DONGFENG BOX、DONGFENG HUGE 和 DONGFENG MAGE,吸引了当地消费者的广泛关注。此次 " 打头阵 " 的 DONGFENG BOX,在海外累计销量已突破 12000 辆,并获得欧洲市场广泛认可,登顶荷兰 1 月中国品牌 EV 销量榜。

(3 款中国 " 明星 " 车型在北马其顿购物中心展出)

1958 年,当第一辆 " 东风 " 样车驶出长春一汽厂房时,没有人能预料到,这个以毛泽东 " 东风压倒西风 " 论断命名的品牌,会在 60 多年后成为年销近 300 万辆、业务遍及全球的汽车巨头。

2025 年,站在新能源与智能化的时代拐点,东风汽车正经历着建厂以来最深刻的变革。从 " 市场换技术 " 的跟随者,到自主创新的引领者;从传统燃油车的领跑者,到 " 新汽车 " 的定义者——这家承载着共和国工业记忆的车企,正在书写中国汽车产业的新篇章。

01

自主创新:刻在骨子里的基因

1958 年 5 月 21 日下午,一辆红色的小轿车驶进了中南海,绕着怀仁堂后花园开了两圈,稳稳地停了下来。毛泽东下车后高兴地说:" 坐上我们自己制造的小汽车了!" 这激动人心的一幕,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永恒的里程碑。

(珍贵影像:1958 年 5 月 21 日下午,毛泽东试乘东风小轿车)

这辆被命名为 " 东风 " 的小轿车,取自毛泽东 " 东风压倒西风 " 的著名论断。以 " 仿造为主,自主设计 " 的原则,仅用不到半年时间就完成了从图纸到实车的跨越。

" 东风 " 轿车的诞生,不仅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轿车的历史,更揭开了我国民族轿车工业的序幕。在这辆车的背后,是汽车工人 " 白天黑夜连轴转 " 的拼搏精神,没有零件,工程师就到本溪钢铁厂进口的废钢中,找到汽车相关零件进行测绘。造车身没有模具,硬是靠钣金工们一锤锤地敲打成形 ……

彼时,毛泽东提出:" 中国这么大,一个汽车厂不够,我们一定要建设第二汽车厂!"

在 1969 年的下半年,建设大军进入十堰,正式拉开了 " 第二汽车制造厂 " 建设的序幕,来自四面八方的东风创业者们坚定 " 打汽车工业翻身仗 " 的信念,拉开了中国人独立自主建设汽车工业的伟大壮举。

与一汽相比,二汽的诞生历程更显曲折。没有外界援助,一穷二白,扎根深山,老前辈们吃的是咸菜、固体酱油,住的是芦席棚、干打垒。

早期探索充满艰辛,却深深镌刻下中国工业 " 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 的基因密码。1970 年,在马灯精神的照耀下,第一代东风人在芦席棚车间里,靠着双手敲打出了中国的第一辆 EQ240。

02

历史贡献:国家战略的 " 压舱石 "

从 " 东风 " 牌轿车的诞生到新时代的产业升级,历届领导人的关怀与战略布局深刻塑造了东风汽车的历史使命。

1975 年," 第二汽车制造厂 " 终于建设完成,东风自主研发的中国第一代 2.5 吨军用卡车(EQ240)下线,出色完成战斗突击、物资抢运和运输保障任务。东风军车 " 功臣车 "" 英雄车 " 的美名从此流传," 中国军车第一品牌 " 就此打响。

(1975 年,东风自主研发的中国第一代 2.5 吨军用卡车 EQ240 诞生)

1978 年,东风汽车转入五吨民用载货车(EQ140)的生产,成功实现 " 军转民 ",带动中国物流业腾飞。

进入 80 年代,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东风汽车以一系列敢为人先的举措,从一个 " 三线 " 建设企业,快速成长为行业排头兵。

1987 年,东风汽车第 50 万辆汽车下线。

1990 年,正式下线 8 吨平头柴油车 EQ153,是东风汽车首次按照自主开发和技术引进相结合的路子推出的新车型,被广大用户亲切称为 " 发财车 "。

1992 年,第一批 " 富康 " 轿车试装下线,东风轿车项目落地,让 " 致富车 " 走进千家万户。

进入 90 年代,东风汽车加快市场化转型步伐," 东风 " 商标被国家认定为 " 中国驰名商标 ",改革的 " 东风 " 吹入了千家万户。

到如今 ‌ 五十六载征程 ‌,东风汽车累计向国防事业交付军车超 40 万辆,占现役部队装备量的三分之一;累计产销汽车突破 6200 万辆。从十堰山沟里的万吨锻压机到粤港澳大湾区的无人驾驶车流,东风汽车的成长史,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鲜活注脚。‌

03

三个跃迁:从自立自强到科技自强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汽车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2014 年总书记强调 "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 ";2020 年总书记提出 " 一定要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把民族汽车品牌搞上去 ";2023 年总书记要求 " 在科技创新上勇攀高峰 "。

当 " 市场换技术 " 的路径终结,中国汽车工业终于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牢记嘱托,东风汽车找到了自己的 " 破局之道 " ——实现三个跃迁。

(2024 年 11 月,岚图知音作为 1000 万辆中国新能源汽车下线车型)

新能源跃迁 ‌。一直以来,东风汽车都坚持超级混动、纯电、氢能并进的技术路线,形成了乘用车 1+2 的新能源平台;2025 年 1 月,东风汽车发布自主研发的 400kW 氢燃料电堆,面向 49 吨重卡量身打造,具有高功率密度、高效率、长寿命、强环境适应性四大竞争力。其自主研发的龙擎 3.0 高效智慧动力链达到了 51.08% 的行业最高动力链效率,实现了总书记 " 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 的期许。

智能化跃迁。当前,东风汽车正在研发基于大模型的端到端智能驾驶系统,将具有更强的场景适应性,可理解复杂的道路环境,结合驾驶员的指令,自主进行推理决策,将于 2025 年内实现量产搭载。发力智能化下半场,东风汽车将加快发展具身智能技术和端到端大模型、os 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掌控,实现自主新能源高质量跨越 100 万辆。

国际化跃迁。在瑞典哥德堡,东风岚图设计的欧洲版 VOYAH FREE 通过欧盟整车认证;在墨西哥伊达尔戈州,东风日产新工厂采用中国标准建设焊装车间;在荷兰,2025 年 1 月,DONGFENG BOX 登顶电动车市场销量榜首。从产品出口到技术标准输出,从供应链跟随到产业链主导,东风的全球化路径正将总书记 " 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 的嘱托转化为现实。

04

东风浩荡:" 汽车强国 " 的东风答案

从 1969 年建厂至今,与时代同频、与行业共振的东风汽车,已发展成为行业价值链最全、产品最齐全的企业,累计销量已超过 6200 万辆。

从研发新能源汽车到探索智能驾驶,从升级高效动力系统到应用智能互联技术,东风汽车不断突破技术壁垒,连续 3 年获得中国车企专利创新指数第一位。

在新能源领域,东风汽车在乘用车平台技术领域形成了三大核心成果:MORA 平台、量子架构、DSMA 三大模块化电动平台,赋能全系乘用车品牌。商用车 "4.0 模块化平台 "T1 平台,打造模块化、集成化、定制化的新一代新能源商用车产品。

在动力源领域,东风汽车重点打造了涵盖电混、E 电驱、全固态电池和氢燃料电池等多种能源形式的新一代马赫动力体系,满足各种用车场景需要。东风自主研发的超级混动专用发动机,热效率达到 47.06%,不断刷新行业纪录。东风商用车龙擎动力聚焦燃气与燃油动力链技术创新及绿色能源应用,科技攻关成果显著。

在电池领域,东风能量密度为 350Wh/kg 的固态电池中试线建设稳步推进,未来将加速自研下一代固态电池。" 东风氢舟 " 已布局 20 千瓦 -350 千瓦燃料电池系列产品,1 月 15 日新推出的单堆功率达 400 千瓦的电堆,是面向 49 吨重卡量身打造的核心竞争力产品,成为中国汽车自主燃料电池标杆。

面向智能化竞争的 " 下半场 ",东风汽车同样提速 " 狂奔 "。在湖北区域,东风汽车带动 2000 余家零部件企业升级,形成半径 50 公里的 " 两小时供应链圈 ";通过 12 个产业创新联盟,东风汽车与 300 余家伙伴实现技术共享,推动产业链整体效能提升 30%。东风汽车主动融入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助力湖北汽车产业迈向新高度。

东风汽车的发展历程,是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缩影。从初代东风轿车的诞生到 " 三个跃迁 " 战略的实施,东风汽车始终在探索与创新中前行,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一面旗帜。

未来,东风汽车将继续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持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努力将 " 东风 " 打造成世界知名的民族品牌,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来源:长江云

相关标签

马其顿 明星 中国品牌 拐点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