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1 日,国家标准《GB/T 32151.25-2024 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 第 25 部分:食品、烟草及酒、饮料和精制茶企业》(下称《标准》)正式实施。这一标准针对酒类、食品等行业构建了覆盖生产全生命周期的碳核算框架,标志着传统高耗能产业的碳排放管理迈入精细化阶段。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施懿宸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 · 将进酒》记者采访时表示,《标准》对于酒业制造过程中的碳排放管理,不仅有助于消费者做出更环保的选择,还能推动酒类行业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助力绿色低碳消费的实现。
同时他也指出,要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核算,酒企需要投入相关的盘查设备,如碳排放精细化检测设备等。否则,酒企或第三方盘查出的数据可能不够准确,无法真实反映实际情况。
覆盖全链条、量化全流程
白酒行业的碳核算有了 " 通用语言 "
据了解,《标准》将酒企的碳排放核算范围细化为五大板块:化石燃料燃烧排放、过程排放、废水厌氧处理排放、购入的电力与热力排放以及输出的电力与热力排放。其中,生产过程排放不仅包括燃料燃烧,还明确碳酸盐分解、外购工业二氧化碳原料使用损耗等环节。
以白酒行业为例,意味着从制曲、发酵、蒸馏到成品酒出库的全流程均被纳入核算体系,尤其对蒸馏环节的能源替代技术(如生物质燃料、电能)和余热回收提出量化要求。此外,废水厌氧处理产生的甲烷排放需通过化学需氧量(COD)浓度、处理水量等参数交叉验证,确保数据可追溯。
在数据管理层面,《标准》要求企业建立温室气体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分级管理排放源并制定质量控制计划。例如,化石燃料消耗量需依据 GB 17167 标准严格计量,低位发热量优先采用实测值,废水处理环节的甲烷排放需结合污泥清除量和回收量动态校准。附录 C 中提供的燃料热值、碳酸盐排放因子等默认值,则为中小酒企提供了核算基准,缓解了技术能力不足的压力。
值得关注的是,《标准》规定统一核算方法,推动了酒企 ESG(环境、社会、治理)信息披露的透明化。有数据统计显示,截至 2023 年度,A 股上市酒企仅有 12 家披露碳排放数据,且口径差异显著。如此一来,相当于为各个酒企提供了碳排放核算的 " 通用语言 ",更加便于行业内外的表达和理解。
施懿宸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表示,酒类行业与其他行业在温室气体排放要求上存在显著差异。酒类行业(包括白酒、啤酒等)作为重要的消费类大众行业,其温室气体排放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环节。为了推动绿色低碳消费,相关部门要求酒企披露碳排放信息,让消费者能够甄别出低排放的酒类产品。
" 这种对碳排放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要求,不仅有助于消费者做出更环保的选择,还推动酒类行业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助力绿色低碳消费的实现。" 施懿宸说。
核算核心在于精准性和可追溯性
当前数据准确性仍存挑战
尽管《标准》为酒业低碳转型提供了清晰的路径,但在实际落地过程中,数据监测能力不足、改造成本高企、国际标准对接滞后等问题成为行业面临的现实障碍。
全生命周期碳核算的核心在于数据的精准性和可追溯性,但当前多数酒企在监测设备和技术能力上存在短板。例如,废水厌氧处理的甲烷排放需实时监测 COD 浓度、污泥清除量等参数,而中小酒企多依赖人工记录或估算,数据偏差风险较高。
施懿宸指出,若企业未部署碳排放精细化检测设备,第三方报告的准确性将大打折扣。此外,购入电力、热力的间接排放核算需对接全国电网排放因子,这对企业的数据链协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技术改造成本的高企进一步加剧了行业分化。《标准》明确要求酒企淘汰燃煤锅炉、转向清洁能源,并引入余热回收技术,但蒸馏环节的能源替代投入动辄千万元,中小酒企难以负荷。
酱酒核心产区仁怀市人民政府官方网站的数据显示,该地区在 2021-2023 年累计清理退出白酒生产企业 ( 作坊 ) 632 家,淘汰落后产能 6.6 万千升,兼并整合 681 家,白酒生产企业总数减至 942 家,提前一年实现控制在 1000 家以内目标。
这种 " 马太效应 " 下,产业集群化低碳发展或成破局关键。例如,集中提供清洁能源和废水处理设施,可降低单个企业的减排成本,但如何平衡集群协同与市场竞争仍是难题。
国际市场的绿色壁垒与国内消费认知的滞后亦构成双重挑战。海外市场对产品碳标签认可度较高,而国内酒企尚未建立成熟的碳足迹认证体系。《标准》虽提供了核算框架,但在国际互认、绿色溢价转化等方面仍需配套机制。另一方面,消费者对 " 低碳白酒 " 的认知仍停留在概念阶段,市场教育亟待加强。如何将碳排放数据转化为品牌竞争力,成为酒企突围的关键。
在施懿宸看来,消费行业品类众多,从酒类行业着手制定相关碳排放管理标准,可以推动那些原本不属于绿色低碳范畴的产品向绿色低碳转型,非常具有指标意义。否则,绿色消费可能仅局限于电动车等少数产品。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区分出哪些企业、哪些产品在绿色低碳减排方面表现更好,从而助力消费者做出绿色低碳的选择。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