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 4 月 2 日电《经济参考报》4 月 2 日刊发记者梁倩采写的文章《推进住房租赁机构化助力提供更多 " 好房子 "》。文章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适应人民群众高品质居住需要 "" 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 "。日前发布的《2025 中国城市长租市场发展蓝皮书》(以下简称 " 蓝皮书 ")指出,通过多主体、多渠道共同推动 " 优化存量、提高质量 " 成为破解供需矛盾、激活市场潜力的关键路径,而机构化则被看作是住房租赁消存量、优质量、稳健发展的确定选择。
该蓝皮书由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自如研究院、新华网文化产业研究院共同参与调研编撰。其中,我国长租机构头部企业自如管理房源近 100 万间,为近百万业主、500 万次租客提供服务。
蓝皮书指出,当前我国城市住房租赁市场正经历向 " 存量优化 " 的结构性转变。一方面,在近 2.6 亿的全国租房人口中,主流置业人群正在回归租房市场;另一方面,当前以个人业主房源等为主的住房租赁市场,供给侧的滞后性问题开始显现。
当前,租房人口规模持续扩大,租房人口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蓝皮书数据显示,四大一线城市中租房人口规模接近 4000 万人,占比接近 50%。在全国 40 个重点城市的租赁市场中,35 岁以上的租客占比达到 35% 以上,较 2021 年增长了 4.9 个百分点,成为所有年龄层租客中占比提升最快的群体。
35 岁以上主流置业人群的回流,带动了改善型居住需求从购房市场流向租房市场。蓝皮书调研显示," 室内环境舒适、房屋品质高、周边交通便利 " 是租客衡量租住品质最关注的因素。为了获得更好的租住体验,有超四成租客愿为 " 质量更好的基础装修 " 增加预算。值得注意的是,超半数租客可接受 5 年以上的租房生活,近 20% 租客接受租房 10 年以上。
面对快速升级的市场新需求,房源供给却稍显滞后。蓝皮书指出,目前市场上房源普遍存在装修老旧、配套缺失、服务不足等痛点,与租客对品质、舒适、安全、智能化的需求形成了 " 产品错配 "" 服务错配 "" 运营错配 " 三大结构性错配。面对不断增长的品质租房需求,全国超 6000 万套潜在可用于出租房源亟待提质改造、激活价值。把存量住房改造成 " 好房子 ",成为住房租赁市场优化供给的当务之急。
目前,在我国住房租赁市场中,供应主体 90% 以上是个人出租。蓝皮书调研显示,个人业主手中的房源普遍存在 " 老旧 " 问题,超 50% 房源房龄超 10 年以上,超 20% 房龄已有 20 年以上。由此,长期空置、中介平台不规范、房子持续 " 出问题 "、租金收益不及预期以及租客拖欠费用,成为困扰城市业主的主要痛点。
蓝皮书显示,机构化长租房产品形态、居住生态不断丰富,市场占比稳步提升。据机构数据显示,集中式长租公寓 TOP30 企业累计开业房源量达 122.6 万间,集中式租赁社区管理规模超过 3 万间的运营机构占比达到 14%。
与此同时,国家也持续通过金融支持、税收优惠、土地供应等举措,大力推动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尤其是鼓励保租房运营引入长租机构模式、产品、服务、科技运营能力。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