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商学院 作者:孙华秋
来源 | 时代商业研究院
作者 | 孙华秋
编辑 | 韩迅
【导语】
营收连增六年股价却腰斩!汇成股份(688403.SH)为何陷入 " 业绩向左,股价向右 " 的困局?
在半导体行业回暖的 2024 年,汇成股份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全年营收突破 15 亿元大关,同比增幅达 21.22%,创下连续六年两位数增长的纪录。但资本市场的反应却令人错愕——年报披露次日,即 3 月 28 日,汇成股份的股价大跌 3.01%,较 2022 年上市之初的最高点近乎腰斩。
3 月 27 — 28 日,就业绩增长、产品开拓、股价波动等问题,时代商业研究院向汇成股份证券部发函并致电询问,其工作人员在电话中回应称,相关内容可以留意公司年报。
【摘要】
1. 营收高增长,市值萎缩。2024 年,汇成股份的营业收入达到 15.01 亿元,再破历史新高,连续六年同比增速超 18%,展现出强劲的高成长性。与之相反,自 2022 年上市后,其股价便一路震荡下行。截至 2025 年 4 月 1 日,汇成股份报收 9.82 元 / 股,与历史高点(19.08 元 / 股)相比,近乎腰斩。
2. 原第二大股东套现离场。随着限售股解禁,原第二大股东嘉兴高和创业投资合伙企业(下称 " 嘉兴高和 ")于 2024 年 1 月减持汇成股份 3% 的股份,持股比例从 7.19% 降至 4.19%。此后,嘉兴高和继续减持股份,并于 2024 年 9 月末从汇成股份的前十大股东名单中消失。汇成股份则在 2024 年耗资近 1 亿元回购公司股份,以稳定股价。
3. 产能爬坡和订单兑现成价值锚点。时代商业研究院认为,随着可转债项目逐步落地,汇成股份有望新增 24 万片晶圆金凸块及 2.04 亿颗 COG 封装年产能。这一扩产计划将撬动其营收增长曲线,未来毛利率也可能随产能释放逐步改善。建议投资者密切跟踪汇成股份的募投项目量产进度及大客户验证结果。
【正文】
一、营收狂飙,市值却在萎缩
身处半导体的黄金赛道,汇成股份作为国内显示驱动芯片封测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发展态势备受关注。
3 月 27 日晚,汇成股份交出了一份颇具亮点又略显压力的年度成绩单。2024 年,汇成股份的营业收入达到 15.01 亿元,再创历史新高,连续六年同比增速超 18%,展现出强劲的高成长性。
财报显示,2018 — 2024 年,汇成股份的营业收入分别为 2.86 亿元、3.94 亿元、6.19 亿元、7.96 亿元、9.40 亿元、12.38 亿元、15.01 亿元。其中,2019 — 2024 年,其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 38.04%、57.01%、28.56%、18.09%、31.78%、21.22%。
从财务数据来看,仅仅 6 年时间,汇成股份的营收规模就增长超 4 倍,凸显业绩的高成长性,反映出其业务扩张态势良好,在行业内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都在不断提升。
然而,尽管 2024 年汇成股份的营收高增长态势不改,但其当期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 18.48%,增收不增利的窘态让投资者颇为不解。
与之对比,即便半导体行业自 2022 年步入下行周期,汇成股份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在 2022 — 2023 年均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速。
对此,汇成股份在年报中解释称,可转债募投项目扩产导致报告期内新增设备折旧摊提等固定成本提高,同时设备折旧摊提进度阶段性领先于实际产能爬坡进度,产能利用率略低于 2023 年同期水平,致使主营业务毛利率同比下降 4.83 个百分点,下滑至 22.34%。
从财务结构分析,汇成股份的固定资产规模从 2022 年末的 17.48 亿元激增至 2024 年的 26.88 亿元,年均增速达 26.89%。其中,2024 年,汇成股份的折旧摊销费用同比增长 58.98%。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汇成股份身为全球第三大显示驱动芯片封测企业,但其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似乎未能展现出与之相称的影响力。
早在 2020 年,汇成股份显示驱动芯片封装出货量在全球显示驱动芯片封测领域排名第三,在中国境内排名第一。
自 2022 年 8 月登陆科创板后,汇成股份迎来短暂的高光时刻,但之后股价便一路震荡下行。2024 年 9 月,汇成股份的股价一度跌至 6.37 元 / 股,较上市之初的历史高点(19.08 元 / 股)下跌 66.61%。截至 2025 年 4 月 1 日,汇成股份报收 9.82 元 / 股,总市值为 82.29 亿元,与历史高点相比,仍近乎腰斩。
二级市场估值的重构,既包含投资者对半导体行业周期下行的担忧,也反映出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博弈定价。
2024 年 1 月 22 日,随着限售股解禁,原第二大股东嘉兴高和减持汇成股份 3% 的股份,持股比例从 7.19% 降至 4.19%,减持价格为 8.07 元 / 股,减持数量为 2504.56 万股,合计套现 2.02 亿元。此后,嘉兴高和继续减持汇成股份的股份。截至 2024 年 9 月末,嘉兴高和已从汇成股份的前十大股东名单里消失。
面对股价的起伏波动,汇成股份也采取回购股份的措施来稳定股价。2024 年 1 — 12 月,汇成股份合计回购 1191 万股股份,共耗资 9995.74 万元。
二、业绩悬念:扩产与先进封装技术能否解锁新增长点?
在通过股份回购稳定资本市场预期的同时,汇成股份也加速产能布局以巩固行业地位。
近年来,随着中国半导体产业链在面板制造、晶圆代工、芯片设计及封装测试等关键环节的协同突破,显示驱动芯片产业正加速向中国大陆整合。受益于京东方、华星光电等本土面板巨头的全球市场份额持续扩大,境内晶圆代工厂在显示驱动芯片领域的产能供给能力显著增强,推动汇成股份等显示驱动芯片封测厂商不断发展壮大。
2023 年,随着半导体市场景气度逐渐修复,汇成股份的产能利用率持续攀升,高阶测试平台产能逐步趋于饱和。
为巩固在 AMOLED/Micro OLED 等新型显示领域的竞争优势,汇成股份在 2024 年通过发行可转债融资 11.49 亿元,主要用于 12 英寸先进制程新型显示驱动芯片晶圆金凸块制造与晶圆测试扩能项目、12 英寸先进制程新型显示驱动芯片晶圆测试与覆晶封装扩能项目。
2024 年年报显示,截至 2024 年末,汇成股份的可转债募投项目投资进度已超过 60%,汇成二期车规芯片项目正在进行厂房工程建设。
汇成股份在年报中表示,公司将继续全面推进以上扩产项目建设,提升 AMOLED 等新型显示领域和车规领域的产能配置,满足新型显示驱动芯片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
时代商业研究院认为,随着可转债项目逐步落地,汇成股份有望新增 24 万片晶圆金凸块及 2.04 亿颗玻璃覆晶(COG)封装年产能。这一扩产计划将撬动汇成股份的营收增长曲线,未来其毛利率也可能随产能释放逐步改善。
不过,短期内,汇成股份的利润可能仍承压,投资者需重点关注两大核心指标:一是新增产线的爬坡速度是否符合预期,二是下游客户订单能否及时转化为收入。产能利用率与订单兑现率的匹配度,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汇成股份能否突破当前盈利瓶颈,建议投资者密切跟踪汇成股份的募投项目量产进度及大客户验证结果。
需注意的是,在半导体产业蓬勃发展的浪潮中,先进封装技术已成为提升芯片性能、降低成本的关键路径。
根据半导体产业研究机构 Yole 发布的数据,2023 年,全球集成电路封装市场规模为 857 亿美元,其中先进封装占比约为 48.8%。Fan-out、2.5D/3D、CoWoS 等高端先进封装技术的发展已逐渐成为延续摩尔定律的重要途径,先进封装技术正成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新引擎。Yole 预计,全球封装市场规模在 2028 年将达到 1360 亿美元,其中先进封装为 786 亿美元,占比达到 57.79%。
不难预见,随着终端应用的持续升级,以及对芯片封装性能要求的日益提高,先进封装技术必将迎来更加蓬勃的发展。
在这背景下,汇成股份所掌握的凸块制造工艺恰恰是实现众多先进封装工艺的关键技术。
汇成股份在 2024 年年报中表示,目前公司正在将凸块制造工艺由金凸块向铜镍金凸块、钯金凸块等更多新型制程扩展。公司将不断拓展技术边界,积极布局 Fan-out、2.5D/3D 等高端先进封装技术,以高端先进封装技术为基础,丰富公司产品矩阵,拓展第二成长曲线。
对此,时代商业研究院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汇成股份的先进封装技术迭代进度,尤其是铜镍金凸块、Fan-out 等新型制程量产节奏,并持续跟踪该公司技术路线图与产能稼动率数据,把握第二成长曲线的兑现进程。
免责声明:本报告仅供时代商业研究院客户使用。本公司不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本报告基于本公司认为可靠的、已公开的信息编制,但本公司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报告所载的意见、评估及预测仅反映报告发布当日的观点和判断。本公司不保证本报告所含信息保持在最新状态。本公司对本报告所含信息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修改,投资者应当自行关注相应的更新或修改。本公司力求报告内容客观、公正,但本报告所载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不构成所述证券的买卖出价或征价。该等观点、建议并未考虑到个别投资者的具体投资目的、财务状况以及特定需求,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客户私人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当充分考虑自身特定状况,并完整理解和使用本报告内容,不应视本报告为做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因素。对依据或者使用本报告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本公司及作者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本公司及作者在自身所知情的范围内,与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不存在法律禁止的利害关系。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本公司及其所属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也可能为之提供或者争取提供投资银行、财务顾问或者金融产品等相关服务。本报告版权仅为本公司所有。未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翻版、复制、发表、引用或再次分发他人等任何形式侵犯本公司版权。如征得本公司同意进行引用、刊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为 " 时代商业研究院 ",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本公司保留追究相关责任的权利。所有本报告中使用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均为本公司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