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不用去济州岛,广州有最潮的海

广州生活发现家 i广州
2025年04月01日 10:21

图片

图源@小红书 L汉叁


海风吹来潮湿的记忆,唤醒疍家的黎明。

老渔人摸黑解缆绳,伤痕斑驳的指尖,触到船桩凝结的盐霜。

这是西江入海口特有的礼物——珍珠母般的钙化外壳。

煤油灯照进船篷,渔笼、虾笼、网堆,晕成一团黄水母,船尾腾起炊烟,续煮昨夜残余的虾酱。

银河沉入咸潮,朝阳为每艘渔船描上金边,老渔人手捧陶碗,盛满滚烫的浓茶。

渔船出动,船头青铜铃铛在晨风中摇响,三指黄鳍鲷在曙光里弹跳。

他们的时间,消泯于凝碧的海浪。


图片

最近,韩剧《苦尽柑来遇见你》,带火了海女的故事。

海女们动人的命运,裹挟在洋流泥沙里。

随着剧集热播,这段鲜活的水上记忆浮现人们的视野。

鲜有人知的是,广州也有一片海,讲述着浮生江海的传说。

图片

图源@摄影 深圳晚报记者 宁杰文


四月的珠江口,冷暖季风交汇,多强对流天气。

暴雨奇袭,渔民不紧不慢,哼唱古老的咸水歌“西风起,虾蟹肥”。

换成科学术语,称为“错峰捕捞”。

换到城里,就是另一番生态。

咸涩的海风撞碎积雨云,挟裹着雷霆撕开城际线。

体育西地铁口,广州最繁忙的白领们,集中于此,鱼贯进出。

手提包靓如鲜鱼,藏好晴雨两用伞,确保考勤无忧。

脚踏奔忙的青春,跌跌撞撞涌进车厢,如细川汇入洪流。

隧道里,车灯劈开暗涌,划出银鳞光带。

轨道轰隆,挤压都市人的梦,桨橹轻摇,微漾疍家人的梦。

两段梦短暂重合,如相向的两趟列车,流光稍纵即逝。

张爱玲曾写道:时代的车轰轰往前开,我们坐在车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道。

与时代同舟,我瞥见车窗上的自己,与童年的自己,叠映于同一副面孔。

时光的影子,将童年的我、成年的我隔开。


图片

海边长大的孩子,似乎要早熟些,观察陆地风物,常用海的视角,这是我们先天的审美滤镜。

图片

图源@广州市规划院

繁华珠江,游船熙攘,极少混入渔船,它像一条泥鳅,慌乱中,闯进明亮的沼泽。

暑天,暴晒过的拖网散发浓浓的鱼腥,一艘渔船就是一头老鲸。

渔船顶着残破的脊背穿过桥洞,桥上行人加快步伐,恐避不及。

我站在桥头,像倔强的少女,咬紧双唇,桥身在脚下震动。

我知道,那是家飘来的味道。

罗大佑《家I》唱道:

我的家庭我诞生的地方,有我童年时期最美的时光,那是后来我逃出的地方,也是我现在眼泪归去的方向。

广州工作五年,大学四年,九年来,阴差阳错,我还没领略广州的海。

海洋对我有种近乡情怯的威力,好在地铁能让我潜入地下,这片干旱曲折的海。

乘地铁养成了习惯,换乘时感受每个步伐的节律,运行时凝听每个站台的呼吸。

候车间隙,盯看线路图出神。

纵横交错,有如水道,密密麻麻,又似心迹,宛如一副照出乡情的X光。

就像疍民驾渔获归来,船舷温柔推着他的背,海面泛着蚌壳的青白。

图片

图源:梁经纬


有一个地方,我想去很久了。


图片

18号线坐到终点,万顷沙站D口出,乘坐南沙25路短线(十九涌站方向)公交,约莫1个小时,邂逅这片南沙湿地,藏着潮汐镌刻的梦境密码。

或许不是广州最有名的湿地,当导航信号漂移至万顷沙镇,我已踏入由河网与桥梁织就的生态挂毯。

当潮水漫过脚踝,我嗅到了缆绳浸泡三十年的锈味。

昔日的疍家社区,改造成精美民宿,木桩插在退潮后的滩涂里,歪斜的姿势就像老家渔村的栓船石。

图片
疍家人。图源@网络

早期的疍民住宅,便是疍家船,古书记:以船为家,以水为陆。

小说《潮汐图》描绘疍民的奇异日常:天网拖巨鱼,飓风水上行...好日食鱼,衰日食风。

后来为躲避风浪,演变成更稳固的疍家渔排,由旧船木板、渔网等搭建起来,底下作为鱼虾养殖区。

图片图源@广州南沙发

木船、渔网、竹藤、草帽等疍家元素,融入民宿的空间布置。

古木纹理呈现天然的凹凸质感,提示曾经的渔汛往事,悬在墙上的藤编、簸箕,盛满退潮时的碎星。

夜晚,吊楼下的水流搁浅月光,蓬舱泊在咸淡水交界处,舷窗守望着古老的潮汐。

躺在龙牙草编织的凉席上,仿佛听到台风季,阿婆修补渔网、船帆的梭子声。

红树林的呼吸声从纱窗渗进来,千万条尼龙线摩擦竹梭,在涨潮时吞咽着咸水。

图片

图源@南沙湿地


晨起,向湿地深处漫溯,疍家花船犁开的波痕惊起成群的候鸟。

长腿鹬的指缝溢出细沙,须浮鸥滑翔掠过水面,黑脸琵鹭在水边栖息。

每年,前来南沙湿地的候鸟达10多万只,长居的有3万只。

船头茶歇,朝海面远远望去,碧波万顷,落霞辉映羽翼。

图片

图源@南沙湿地


这座广州最南端的“城市绿肺”,犹如遗失于城市霓虹的琥珀,承载着广州人渔舟唱晚的牧歌理想。

千百年来,它像忠诚的侍卫,默默守护着挚爱的城市。


图片

传统文化还成为住所设计的突破点。

柔韧自然的竹材、色泽朴实的藤可设计为墙饰,质地硬实的木板可用于天花板构架。

竹篾渔网编织成艺术装置,做成灯具,灯光透过渔网散落,映射出疍民海上捕捞的情况。

茅草编织与现代极简主义交融,让沉睡的疍家文化焕发新生。

网友设计的可降解牡蛎壳灯具,成为爆款文创,以生态民俗与科技理性的和解,记录渔民文化的现代转型。

手作工坊还变成数字技术的赋能点。

继“南宋山水游”、“特种兵出游”,“非遗沉浸出游”在年轻人中悄然风行。

中国青年报一项调查显示,85.8%的受访青年感觉近些年非遗更火、更“出圈”了,54.3%的受访青年认为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高压工作之余,沉浸式体验成为情绪出口,实现疗愈和自我表达。

图片
图源@印象南沙
图片
图片

图源@广州非遗


AR技术还原古番禺盛景,蚝壳墙投射出赛博光影,剧本游解密非遗瑰宝。

跨越千年的对话正在重构文化传承的范式。

非遗不再是“被保护的遗产”,而是可体验、可共创、可再生的生活美学。

非遗的魅力,拉动起网红经济,永庆坊、沙湾古镇的鱼灯手作,几度刷屏。

图片
图源@小红书 高法特

数据显示,18-35岁体验者占比达67%,“提着自制鱼灯夜游古镇”成小红书百万级话题。

古镇巷陌变身开放式摄影棚,游客可体验“鱼灯制作+汉服妆造+夜景拍摄”套餐。

古人的文化心境,仍在基因图谱里涨落。

老渔人说,凌晨出海,是全世界最可怕的事。

海洋黑得无边无际,只听得到四面八方的浪声。

风势很强的时候只看一样东西,就是另一艘渔船的灯。

想到还有同伴,就不会那么害怕了。

图片

图源@网络


早班地铁的震颤又从地底传来,我看见,有个孩子正蹲在泥滩上剥开一枚文蛤。

贝壳张合的瞬间,他见到自己西装革履的倒影正在滩涂坑里溶解,化作银鳞闪烁的幼鱼群,朝着虎门水道游去。



参考资料:
广州非遗《非遗剧本游与港澳创业青年喜相逢,焕发非遗沉浸式传播新活力
易欣  杨伟媚 李小红《基于疍家文化的现代乡村民宿设计与研究》



编辑 / Maurice

图片 / L汉叁、高法特、南沙湿地、宁杰文、网络、广州市规划院、广州南沙发布、印象南沙、广州非遗

统筹 / 冷佳



 往 期 回 顾

图片

图片

你的每一个点赞我们都当作喜欢图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i广州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