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湖北等地区的中小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等多所高校都陆续官宣放“春假”通知,以鼓励师生们放下课本,走出校园,到大自然中“花”现美好!
就在打工人忍不住流下羡慕的泪水,盘算着清明、五一能去哪玩耍时,广西老表已率先开启的“三月三”小长假,更是让人感慨:我为什么不是广西人
?
“三月三”是个什么日子?广西老表的这份“春日限定快乐”,藏着哪些跨越千年的文化彩蛋?今天,央视文艺带你一起走进上巳节,走进三月三,一同解锁这场横跨古今的“春日派对”!
农历三月初三,古时又叫上巳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当我们回溯历史,会发现上巳节堪称古代版的“春日限定生活美学”。农历三月初,古人齐聚水边举行“祓禊”仪式。所谓“祓禊”,就是用兰草沾水洒身,洗去冬日的积垢与晦气。这不仅是卫生运动,更暗含对生命的敬畏。《周礼》记载,“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即专职女巫会用香薰草药为民众驱疫,堪称最早的“公共卫生官”。上巳节发展到魏晋时期,逐渐由祭祀性向娱乐性方向转变。出现了曲水流觞、水滨宴饮等习俗活动,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的兰亭之会。'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想象一下,王羲之、谢安等名士围坐溪边,酒杯漂到谁面前,谁就要现场作诗。这场“流水线作诗大会”催生了数十首《兰亭诗》,更让微醺的王羲之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难怪网友调侃:“古人过个节,都能卷出书法史天花板。”你知道吗?上巳节还是古代的“情人节”。《诗经》有云,“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这首诗描绘的正是青年男女在溱水、洧水边洗濯祈福,借机互诉衷肠的场景。少女将芍药赠予心仪男子,若对方回赠香草,便成就一桩风雅姻缘。没有玫瑰巧克力的年代,一株草药就能让爱情自由生长。如今,人们虽鲜于过上巳节,但在南方的一些民族地区,“三月三”仍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比如广西壮族地区的百姓会在这一天换上盛装,聚集在一起,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对歌是“三月三”的重头戏。青年男女们在歌圩上,用山歌表达对彼此的爱慕之情。那歌声悠扬动听,此起彼伏,好不热闹。《山歌好比春江水》的旋律,仿佛在诉说着壮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除了对歌,三月三还有抛绣球、碰彩蛋、抢花炮等趣味活动。姑娘们将绣球抛向意中人,小伙子们则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球,碰出甜蜜的爱情。而抢花炮则是一项激烈的竞技活动,参与者们争先恐后,热闹非凡。
在这些活动中,壮族打榔舞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当《打榔舞》的音乐响起,壮族人民纷纷挥起木杵敲击木榔,那欢快有力的节奏,声调若鼓,闻于数里,表达着壮族人民对五谷丰登、幸福吉祥的祈愿。从孔子携弟子“浴乎沂”(在沂水沐浴)到杜甫写下“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从古至今,上巳节都与水密切相关。如今,上巳节临水沐浴的祓禊之礼,在广西演化成了“泼水送福”。壮族青年男女以竹筒舀水,轻轻洒向对方肩头,寓意洗去烦恼,迎来吉祥。一古一今,一静一动,皆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对美好的祈愿。古人上巳节吟诗作赋,以文采争锋;壮乡“三月三”以歌为媒,借旋律传情。无论是兰亭的“一觞一咏”,还是歌圩的“一唱一和”,都是借春日之名,完成心灵的共鸣。五色糯米饭暗合五行相生之道,上巳节的“春盘”(莴苣、韭菜等时蔬拼盘)则讲究阴阳平衡。古人今人,不约而同地用食物与自然对话,将春日的馈赠化作身体的能量。
记得把春天玩出花!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