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里的博物馆 03-29
限时仅8小时!这幅宋画真迹首次展出!还有齐白石、徐悲鸿、李叔同…大师齐聚,抓紧来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不失联,需要你的加星

点击上方蓝字→主页右上角 ···→设为星标

你好呀,我是朵朵~

就在明天,3 月 30 日,中央美院美术馆的宋画真迹《山鹊枇杷图》将会限时展出 8 小时,这也是它首次公开亮相!

说到宋画,熟悉的伙伴都知道,那绝对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座高峰。

而这幅作品更是把枇杷初熟、鸟雀栖止的情景,描绘的淋漓尽致。

山鹊相对而立,而姿态各异,和枇杷形成一种视觉上的平衡,果实累累,翠叶繁茂,给人一种古雅静谧的氛围。

而且在中央美院美术馆,除了这幅作品,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展览。

说它特别,是因为美术馆搬出了这些年最具分量,也最具学术和教育意义的艺术作品,带来了一个规模很大,艺术家很多,展期很久的展!

200 多件作品,涵盖了油画、国画、班画、雕塑等,讲述了从 1900 年到 2000 年整整一百年间近现代中国美术的发展,都有谁呢:

黄宾虹、齐白石、李叔同、徐悲鸿、张大千、

林风眠、常书鸿、李可染、李桦、吴作人、

董希文、古元、韦启美、黄永玉、靳尚谊、

陈丹青、徐冰、刘小东

……

这可以说是一场 20 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的盛宴,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不仅都将出现,还都是隆重登场。

展讯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陈列

现代中国美术

️2024 年 7 月 23 日 -2025 年 4 月 16 日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2 层 b 展厅

️展览免费,需购买美术馆门票 50 元

最完善的现代中国美术展

时间串联艺术长河

这个展览,按照时间顺序,分成了三个板块,分别是:

1900-1949:新型美术的兴起与变革

1950-1976:人民的新艺术与社会建设

1977-2000:改革开放与多元化探索

不过不必担心它过于高深莫测,这些优秀的经典作品,有着扑面而来的画面感染力,让你轻松理解艺术作品的意义。

1、1900-1949:新型美术的兴起与变革

20 世纪初,中国正经历内忧外患,民族危亡和社会动荡的局面让有识之士纷纷寻求 " 救国之路 "。

这个阶段的美术风格深受西方传入的写实技法影响,也包含了中国传统审美精神的守护与创新。

吴法鼎就是近代西画传入中国的先驱,在当时画坛影响巨大,画面兼有学院派古典主义和印象派外光写生的特点,沉稳而刚健的画面风格,扎实的功力让人惊叹。

也有一些大师,开创了传统中国绘画的新风格,比如林风眠以传统水墨和瓷器绘画笔法,融入西方人物画特征,探索新型仕女图风格。

新兴版画结合中国传统木板年画手法,和西方铜版画技巧,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

李桦的怒潮组画,受到德国版画影响,刀法犀利而生动,奔跑的战士第一次以如此动感的形象出现在当时的国人眼中。

2、1950-1976:人民的新艺术与社会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以 " 工农兵 " 为主体的社会需求,让美术承担了更多政治宣传与大众美育的功能。

艺术家往往会用更加直接、热情、现实主义的笔触,去表现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场面,以及人们蓬勃昂扬的精神面貌。

木刻版画在这一时期有了更多元的形式,古元的代表作品《玉带桥》运用了碧绿、洁白等高明度的色彩,夏日荷塘和气息和中国传统的风景意蕴浓厚,令人神往。

李秀实的作品《晨》,则把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纪念碑性与法国乡村画派的生活流结合,成为新中国城市题材油画的转型标志。

当你转过展墙,突然一群人带着灿烂的笑容,骑着车子迎面而来,画面与空间的完美结合,让你和那个时代相遇。

3、1977-2000:改革开放与多元化探索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之后,思想的解放让美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艺术家们在更宽松的环境下,对历史、对自我、对人性等课题展开多维度的反思。

艺术的表现形式也从传统的油画、水墨、版画,逐步延伸到更加多元的抽象艺术和观念艺术领域。

韦启美的作品充满了明亮的色彩和灵动的构图,穿着鲜艳服装的女孩在走廊上奔跑。

这是当时在普通不过的场景,但强烈的透视关系和神秘的人物关系,表达了九十年代的超现实主义探索。

《晚年黄宾虹》是靳尚谊油画民族化的里程碑式作品。

它以黄宾虹的山水画为背景,将中国水墨的皴点与西方油画点彩技法结合,以油彩重构东方美学意境,标志着中国油画从 " 技术移植 " 转向 " 文化自觉 " 的突破。

陈丹青《西藏组画》中的《洗发女》,以近乎偷窥视角截取藏民夫妇洗发场景,颠覆了革命美术的宏大叙事传统。

其镜头感构图与质朴笔触,直接启发了 " 伤痕美术 " 对真实人性的回归。

从李叔同的禅意墨迹、徐悲鸿的热血奔马、齐白石的水墨世界,一直到徐冰等当代艺术家的多元探索,每一件作品都犹如一扇时空窗口,让你和孩子一起穿梭回到那个时代,感受不同历史背景下的艺术面貌。

大师们的另一面

用作品 " 拆解 " 课本里的名字

说到徐悲鸿、齐白石、李可染,我们会习惯性的想到他们代表作,但这些大师在不同阶段,创作也是很多面的。

这个展览特别能让人惊喜的点就在于:" 大师们的另一面 "。

比如徐悲鸿的人像速写,很多人在课本里只见过他的奔马图,却鲜少知道他也在油彩、速写上投入大量精力。

这幅《男人体正侧面速写》精准地表现了人体结构和动态,体现出他对科学素描训练的重视。

展厅中也有徐悲鸿的奔马作品,可以对比画家的不同风格。

这幅《半裸女像》是李叔同早年作品,油画中细腻的人体刻画让人惊喜。

这和他后期成为弘一法师时的 " 禅意书法 ",形成鲜明对比。

我们熟悉齐白石的水墨虾蟹,却可能忽略他在书法方面也颇有研究。看到他大幅书法作品时,你也许能感受到和水墨虾蟹一样的力道。

画布上的中国百年

艺术与历史的对话

艺术从来不只是 " 好看 " 而已,它往往是时代的镜像和人心的回声。

在欣赏画作和雕塑时,也是了解一段段生动的历史。

比如这幅李桦的《怒吼吧,中国》,凸显了民族危亡下的激烈呼声。他用木刻对黑白对比进行强烈渲染,营造 " 呐喊 " 的视觉冲击。

这幅 1941 年木刻作品,定格彭德怀在关家垴战役中距敌阵地仅 500 米的指挥瞬间。

作为少有的将领战场写实肖像,它以朴素刀痕见证八路军将领身先士卒的作风,成为抗战美术的经典记忆载体。

创作于 1946 年的 " 怒潮 " 组画,以《抓丁》《抗粮》《起来》四联叙事,直击国统区农民在苛政下的生存绝境与反抗觉醒。

还有王式廓的作品《改造二流子》,冯真的《娃娃戏》等,这些小幅作品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创作于 1962 年的《夯歌》,以仰视镜头表现沂蒙山区妇女打夯场景。

五位女性身体后仰的张力曲线与飞扬发辫,是革命浪漫主义美学的巅峰之作。

杨先让的版画《会师大庆》,以饱满构图记录石油工人荒原会战的历史时刻,成为 60 年代 " 自力更生 " 精神的典型图像注脚。

改革开放后,社会环境有了很大松动,艺术创作更加自由和多元,甚至也能看到写实与观念交织的油画。

比如刘小东等青年艺术家,开始关注当代社会、农民工等现实题材。

他们用更加直接的方式记录转型时期的中国,作品中时常能看到大尺度的布面油彩以及生动的现实人物。

张群的《高高的塔什干》,一抹亮丽的红色占据了视线,让人久久凝视。

徐冰通过装置《有山的地方》,将中国古典山水符号植入当代观念艺术。

看完这个展览,朵朵觉得就像是走完一场跨度长达百年的沉浸式旅程,贯通了从清末民初到新世纪曙光的中国社会转型。

艺术家用画笔、刻刀或雕塑语言,将他们所处时代的情感、困惑与梦想汇聚在作品之中。

而站在大师作品面前,来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也许,你还会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感动和灵感哦~

在线观看纪录片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美术 齐白石 李叔同 徐悲鸿 艺术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