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报资讯网 03-26
对话智加设计李建文:深挖医疗设计的创新力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在设计领域的不断演进中 , 总有一些人以非凡的创造力与丰富的经验 , 为行业带来全新的视角与活力。智加设计 ( 武汉 ) 设计总监李建文便是其中之一。2025 年 3 月 20 日 ," 红耀未来 设计无界 " 红点奖设计分享盛典 · 武汉站圆满举办。活动期间 , 李建文总监围绕《智造焕新・共生未来》分享了深刻见解 , 在业内引发热烈反响。近日 , 我们有幸对李建文总监进行了专访 , 期望借由这次深度对话 , 挖掘他在医疗设计之路上积累的独到感悟与宝贵经验。

受访人物 : 李建文 , 智加设计 ( 武汉 ) 设计总监

湖北工业大学兼职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 江汉大学设计学院校外导师。2018 年加入智加设计团队 , 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荣获包括德国 IF 设计奖、台湾金点奖、红星奖、金芦苇等国内外设计大奖。坚持以用户需求为原点 , 构建 " 功能美学共生体 ", 凭借系统化设计思维持续输出兼具临床价值与市场前瞻性的行业标杆作品。

· 服务领域 : 医疗健康、智能装备、消费电子等。

· 服务客户 : 南方电网、中建三局、湖北交投、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商汤科技、新华医疗、大博医疗、科莱瑞迪、维视医疗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高校。

· 专业领域 : 产品设计定义、设计策略、产品 IP 形象分析规划、产品设计诊断、产品创意。

专访深度对话 : 设计的力量与温度

提问 : 李总监 , 您在医疗行业设计领域深耕多年 , 能否谈谈医疗产品设计的特殊性及其在设计过程中的挑战 ? 在您的设计生涯中 , 有哪些项目是让您深刻体会到 " 以人为本 " 的设计理念的重要性 ?

李建文 : 医疗产品设计的特殊性在于其直接关乎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 , 因此在功能性和安全性上的要求近乎严苛 , 还需兼顾用户体验和审美需求。例如 , 一款手术器械不仅需要满足无菌环境下的耐腐蚀性 , 还需符合人体工程学以减少医生的操作疲劳 ; 而家用医疗设备则需兼顾患者操作的直观性 , 避免因交互复杂导致误用风险。设计过程中 , 挑战主要来自两方面 : 严格的法规与技术限制 , 以及如何在严格的法规限制和技术要求下 , 去平衡多角色用户需求 ‌, 同一产品需兼顾医生、患者、护理人员等多方需求。以 ICU 设备为例 , 医生关注操作效率与数据精准性 , 患者及家属则在意设备噪音与界面友好度。这种多元需求就需要我们在设计阶段 , 就去平衡好不同群体他们对于产品的期待值。

谈到以人为本的设计 , 在智慧药盒项目中 , 团队针对老年群体的 " 视力退化、记忆力弱、操作畏难 " 三大痛点 , 通过声光双模提醒、磁吸分格设计以及圆润造型的暖色调外观 , 将误操作率降低至 3% 以下。这一案例深刻体现了 " 以人为本 " 的设计哲学 , 从用户真实痛点出发 , 通过细节创新实现功能与情感的平衡。

李建文 ·《智造焕新・共生未来》分享

提问 : 您在 " 红耀未来 , 设计无界 " ——红点奖设计分享盛典活动 · 武汉站中 , 提到了医疗产品召回率 TOP3 的原因中交互设计缺陷占比高达 32%, 这背后反映了哪些设计上的共性问题 ? 如何避免这些问题 , 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李建文 : 这背后反映的共性问题是设计师在追求创新时 , 往往忽视了用户交互的直观性和易用性 , 导致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误操作或功能失效。此类问题的共性在于 : 一是 " 用户画像 " 过于理想化 , 忽视真实使用场景中的干扰因素 ( 如医护人员戴手套操作、抢救时的分心压力 ) ; 二是验证环节依赖实验室环境 , 缺乏真实场景的压力测试。解决这一难题需构建 " 全链路设计验证体系 "。首先 , 通过影子观察法 ( Shadowing ) 记录医护人员的工作流程 , 识别高频操作节点与潜在风险点。例如 , 在设计手术导航设备时 , 团队发现医生在无菌环境下无法直接触控屏幕 , 遂改为脚踏开关与语音指令结合的控制模式。其次 , 引入人因工程学 ( 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 ) 框架 , 系统性评估用户认知负荷。例如 , 某监护仪界面通过 Fitts 定律优化按键布局 , 使紧急操作的反应时间缩短 0.5 秒。这些策略的核心是将用户视为复杂系统中的参与者 , 而非被动接受者。

提问 : 您在分享中向我们介绍了电动坐浴盆和智慧药盒两个案例 , 能否分享一下这两个项目的设计思路和创新点 ? 它们是如何体现 " 功能美学共生体 " 的设计理念的 ?

李建文 : 电动坐浴盆与智慧药盒的设计 , 体现了 " 功能美学共生体 " 理念在医疗领域的极致实践。前者通过跨学科融合实现突破 : 基于生物力学研究 , 团队发现传统坐浴盆的平面底座导致坐骨神经压迫 , 遂采用马鞍形曲面设计 , 结合 3D 打印不断验证 , 使压力分布均匀性提升 60%。美学层面 , 外观灵感源于水波纹的自然形态 , 曲面流动优雅 , 表面光洁亮丽。隐藏式 LED 显示通过灯光变化提示水温状态 , 将冰冷的技术参数转化为直观的情感语言。

智慧药盒则通过 " 服务设计 " 思维重构用户体验 , 将整个使用过程 , 通过详细的用户旅程分析 , 精准的解决用户使用中的痛点 , 实现药品管理和用药提醒 , 确保患者按时按量服药。配套的云端管理系统 , 家属可通过 APP 远程监控用药记录 , 并与社区医院数据联动 , 形成 " 硬件 + 软件 + 服务 " 的生态闭环。其外观采用莫兰迪色系与哑光质感 , 弱化医疗产品的病态标签 , 转而传递 " 健康管理伙伴 " 的品牌意象。两款产品的成功证明 , 医疗设计的美学价值不仅在于视觉愉悦 , 更在于通过形式语言降低用户心理负担 , 让技术真正融入生活。

李建文 ·《智造焕新・共生未来》分享

提问 : 医疗产品设计既需要满足 TO B 的临床需求 , 又要兼顾 TO C 的用户体验。您在平衡这两者时有哪些独特的设计策略 ?

李建文 : 在医疗领域 ,TO B 与 TO C 的需求常存在天然张力 , 在平衡 TO B 和 TO C 需求时 , 首先需要深入了解临床需求和用户体验 , 通过多轮调研和测试 , 明确产品的核心功能和用户体验要求。将不同的用户群体进行需求排序 , 然后采用模块化设计思路 , 将产品分解为多个功能模块 , 根据不同需求进行灵活组合和优化。同时 , 加强与临床专家和用户的沟通反馈 , 确保产品在满足临床需求的同时 , 也能提升用户体验。

提问 : 在活动中 "AI 时代工业设计的未来之路 " 圆桌对话上 , 大家探讨了 AI 对工业设计的影响。您认为在 AI 时代 , 工业设计的创新更多依赖于技术还是设计师的创造力 ? 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

李建文 : 在 AI 时代 , 工业设计的创新既依赖于技术 , 也依赖于设计师的创造力。AI 对工业设计的影响可概括为 " 工具升维 " 与 " 价值重构 "。工具层面 , 生成式设计与拓扑优化技术使设计师能快速探索海量方案。但 AI 的局限在于其 " 基于历史数据的路径依赖 ", 它擅长优化已知问题 , 却难以突破范式技术。例如 , 在设计儿童雾化器时 ,AI 可推荐符合人机工程学的握柄角度 , 但无法自主构思 " 将雾化器伪装成玩具火箭 " 的情感化解决方案。因此 , 设计师的核心价值转向 " 需求定义与意义创造 ": 通过深度理解文化语境是基础 , 将技术转化为有温度的产品叙事。未来 ,AI 与设计师的关系将演变为 " 创意伙伴 ", 例如 ,AI 可实时分析用户情绪数据 , 辅助设计师调整产品色彩与交互逻辑 , 但最终的价值判断仍需人类主导。

"AI 时代工业设计的未来之路 " 圆桌论坛

提问 : 圆桌讨论还提到了 AI 对设计师能力的新要求。您认为在 AI 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 , 工业设计师除了技术敏感度 , 还需要强化哪些核心素养 ? 能否举例说明您在团队中培养这些能力的方法 ?

李建文 :AI 时代设计师除了要有必备的设计技能之外 , 还需要有技术同理心和强大的系统洞察力。去理解 AI、物联网等技术的基础逻辑 , 更好的辅助自己在设计中进行有效的创新。而系统洞察力则要求跳出产品本位思维 , 例如在智慧药盒的设计中 , 除了关注产品本身 , 我们还需要与药品处方系统进行互联 , 形成设备 - 服务 - 人群的协同网络。除此以外 , 创新思维、人文关怀、团队协作这些能力也十分重要 , 是可以使设计师不断提出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 关注用户需求和心理感受 , 确保设计师能够与团队成员有效沟通和协作。

在团队中 , 我会组织创意分享、用户访谈和团队建设活动等方法来培养这些能力。例如 , 定期举办创意分享会议 , 鼓励设计师接受更多新鲜事物 , 保持一颗好奇心 ; 组织用户访谈活动 , 让设计师深入了解用户需求和心理感受 ; 开展团队建设活动 , 提升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提问 : 在推动医疗行业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方面 , 能否谈谈您如何通过 " 功能美学共生体 " 的理念 , 将设计与用户需求紧密结合 ?

李建文 : 真正的医疗造物是拒绝美学虚饰 , 却能够在极致的功能主义中绽放出人文之花。例如我们设计的柔性外骨骼机器人 , 将所有硬件放在一个背包当中 , 采用极简的造型语言 , 就宛如一个正常的配饰 , 既能够给用户提供助力 , 又能够作为时尚单品。优秀医疗产品的终极美学 , 是让所有设计语言消隐于专业守护之中 , 如同氧气溶于血液般自然 , 千万次消毒擦拭依然可靠的按键 , 终将在某次生死竞速中 , 成为托起生命重量的支点。

李建文 · 智加设计 ( 武汉 ) 设计总监

提问 : 您曾获得多项国内外设计大奖 , 包括德国 IF 设计奖、台湾金点奖等。在您看来 , 这些获奖作品在体现 " 以人为本的可持续设计 " 方面 , 有哪些共通之处 ?

李建文 : 我观察了这几年 IF 奖和红点奖的医疗获奖作品 , 发现它们其实挺有意思的 , 总结下来大概有三大创新范式 : 问题重构、技术隐身与情感增值。首先 , 它们都深入了解了用户需求和心理感受 , 发现使用过程中的问题点 , 然后找到好的解决方案 , 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 技术隐身则体现为 " 复杂功能简单化 ", 实现功能性和美学表达的平衡 , 比如 AI 辅助诊断仪外观如普通台灯 , 患者只需将手指放入感应区 , 即可在 5 秒内获取 10 项生理指标 , 技术复杂性完全隐藏于友好交互中。最后就是在情感增值层面 , 某儿童 MRI 设备被设计为 " 太空探险舱 ", 舱内投影星空动画 , 耳机播放故事 , 将恐惧体验转化为冒险游戏 , 使儿童配合度从 30% 提升至 85%。这些作品的底层逻辑一致 : 以用户为中心 , 让技术成为实现人文关怀的无声桥梁。

提问 : 您作为湖北工业大学兼职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和江汉大学设计学院校外导师 , 对设计教育有哪些独到的见解 ? 在培养新一代设计师方面有哪些心得和经验可以分享 ?

李建文 : 在设计教育方面 , 我认为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跨学科融合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案例分析、项目实践和团队合作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同时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和思考 , 拓宽视野和思维方式 ;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 鼓励他们勇于尝试新的想法和方法。

在培养新一代设计师方面 , 首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发展 , 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探索和创作 , 要注重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培养 , 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协作和分享 , 最后要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道德规范教育 , 让他们具备成为优秀设计师所必需的品质和素养。

李建文 · 智加设计 ( 武汉 ) 设计总监

提问 : 您对年轻设计师和设计专业学生有哪些具体的建议 ? 在您看来 , 他们应该如何为未来的设计行业做好准备 ?

李建文 : 首先要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掌握 , 这是成为优秀设计师的基础 ; 其次要关注行业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 ,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 同时要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 通过参与项目和竞赛等方式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 此外 , 设计师需培养 " 终身学习 " 心态 , 关注 AI、可穿戴技术等趋势 , 同时坚守人文关怀的核心。唯有如此 , 才能在技术浪潮中不被淘汰 , 真正实现 " 设计向善 " 的使命。

关于智加

智加设计创立于 2006 年 , 现已布局北京、深圳、武汉、沈阳、米兰等 13 座核心城市 , 多年间荣获德国红点奖、IF 奖、美国 IDEA、日本 G-MARK 等国内 300 多项设计大奖。其中 2021-2024 年连续 4 年荣获红点奖亚太排名第一设计机构 ;2021 年获评 " 中国十佳设计机构 ";2021 年、2023 年获德国红点至尊金奖 3 项 ( 1% 获奖率 ) 。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医疗 建文 武汉 医生 湖北工业大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