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周报 03-21
为免业务受影响而改口?黄仁勋认错不该唱衰量子计算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徐超

英伟达(NVDA)创始人兼 CEO 黄仁勋 3 月 21 日在公司年度 GTC 技术峰会 " 量子日 " 活动中罕见公开承认,此前关于量子计算商业化时间表的预判存在偏差。

今年 1 月,黄仁勋宣称实用量子计算机需 20 年问世,这番言论引发争议,导致 Rigetti Computing 和 IonQ 等量子计算公司股价下跌。

此次黄仁勋在峰会开场以 " 历史首次 CEO 邀请嘉宾论证自身错误 " 为引,当着包括 12 家量子公司代表在内的现场观众,坦言对量子技术复杂度的低估,并以英伟达 20 余年构建软硬件生态的历程类比,强调技术突破需要更长期积累。针对言论引发的市场震荡,黄仁勋表示未意识到部分量子企业已上市。

尽管黄仁勋试图通过圆桌讨论展现开放态度,量子概念股当日仍遭遇重挫。D-Wave 股价暴跌 18%,IonQ、Rigetti 等企业跌幅均超 9%。分析指出,投资者对行业前景的疑虑未消,而黄仁勋在讨论中强调 " 量子技术复杂度超乎想象 ",某种程度上强化了市场对技术落地周期的谨慎预期。

在技术层面,量子企业高管普遍认为量子处理器将作为加速器与经典系统协同工作,法国 Pasqal 公司负责人 Loic Henriet 指出," 量子计算 " 表述易引发误解,其本质是融合架构。当前技术瓶颈在于量子纠错能力,谷歌虽于 2024 年底宣称突破,但尚未实现商业化验证。

英伟达的战略转向与其业务布局密切相关。作为高性能计算芯片主导者,英伟达深度参与量子模拟器研发,量子算法开发高度依赖 GPU 集群的模拟能力。新设立的研究中心旨在整合量子硬件与 AI 超级计算机,探索药物研发、材料模拟等混合计算应用场景。值得注意的是,量子计算领域正形成多方竞合格局,微软、亚马逊加码云服务投资,初创企业聚焦细分领域突破。

量子计算机的许多研究是通过功能强大的计算机上的模拟器完成的,而英伟达正是这类计算机的销售商和芯片供应商。IonQ 首席执行官 Peter Chapman 表示,公司仍使用英伟达 GPU 设计量子芯片,未来生态将是多元化协同体系。峰会宣布英伟达将在波士顿设立加速量子研究中心(NVAQC),联合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及 12 家量子企业,推进量子与经典计算的协同研究。

业内对于行业展望来看,量子计算在特定领域的 " 量子优势 " 或于 2-3 年内实现,但通用技术普及仍需数十年。黄仁勋的 " 认错 " 折射出科技巨头对新兴领域预判的局限性,也凸显资本与技术博弈中的认知鸿沟。随着英伟达等企业加大投入,量子计算正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化阶段,但资本市场的短期波动与技术研发的长期周期矛盾仍是核心挑战。

(时代周报记者综合财联社、证券时报、金融界、网易科技消息)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黄仁勋 英伟达 量子计算机 量子计算 芯片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