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川联行 03-20
央国企带头,并购招商兴起,地方“招大引强”有新招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长安和东风,酝酿重组;

中国南车与中国北车、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相继合并 ......

这两年,央国企整合重组动作不断。关键点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

同样的逻辑,也体现在招商领域,即目前兴起的招商模式——并购招商

据《证券时报》报道,不少地方探索多元并购招商模式,甚至直接下场并购上市公司。

一位地方国资平台负责人表示,每天至少要接待 3 批来咨询并购事宜的访客。

很明显,新一轮并购招商浪潮,已经到来。

从基金招商到并购招商

在《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出台后,不少地方通过" 基金招商 "搞产业升级:设立政府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然后跟企业谈条件。

比如," 投钱可以,但得答应在这儿落地建厂,投 1 个亿至少得回来 8000 万!"

这种做法,一开始有效果。但后来,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新兴产业赛道竞争中,真金白银投下去,却难以获得预期回报。

即便是,个别项目顺利 " 跑出来 " 了,从创业到成功退出,至少也需要 10 年时间。这意味着,资金可能长时间内无法回流。

如果说,培育本土中小企业,就像在自家苗圃育苗——选种、浇水、施肥,得花几年时间,慢慢养护才能成材。

那么,并购招商就像给产业森林 " 插苗补绿 ",直接汇聚优质企业。这或许,也是招大引强的另一条高效路径。

具体来讲,就是地方国企通过并购重组,拿到优质企业的控股权,即便不能直接推动企业搬家,也能促进新项目落户,壮大当地产业集群。

据不完全统计,自去年 12 月以来,已有上海、深圳、安徽等 10 多个省市,陆续发布并购政策。

根据各地政策,可归纳为七个模式,分别是:

吸引域外资本收购本地企业,产业集聚区并购整合上市,参与上市公司并购,收购上市公司,收购境内、境外企业等。

尽管方式不同,但核心逻辑是一样的,就是不局限于少数股权投资,力求掌握控股权

从地方实践来看,目前用得比较多的模式,是并购上市和整合上市。

先来看看并购上市。就是政府直接下场并购上市公司,拿到控股权,再利用上市公司资本平台和品牌影响力,整合上下游产业。

相比于基金招商,这种模式效率更高。同时,持有上市公司股权,也意味着更高的资产流动性和安全性。

再来看看整合上市。针对我国不少开发区内企业数量众多,可能达到了上百家,却没有一家上市公司。

通过并购重组的方式,将优质企业整合在一起,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并推动其上市,实现开发区产业格局的 " 由小变大、由散变聚 "。

规避风险是前提

并购招商具有效率高、收益大等优势,但也存在风险大的缺点。在推进并购招商之前,需要先认清风险,尤其是规避以下几点。

首先是并购方向偏差问题,注意产业匹配。

一些地方热衷于投资新兴产业,却忽视了,本地资源禀赋,是否匹配高科技企业的成长需求。

若与本地资源错位,即便是企业来了,后面可能也没办法落地。

先摸清家底,再问问自己:这个企业来了,我们能提供啥?供应链能接上吗?人才跟得上吗?政策能帮上忙吗?

毕竟,并购招商不是 " 买壳 ",而是赋能,需评估能否帮得上、管得住。

其次是交易结构风险,做好全面的评估。

合理的交易方案,应基于双方实际情况,分析市场、技术、资金等因素,确定股权比例、支付方式、融资方式等,并对公司的资本结构、风险条件进行量化评估。

这就需要建立三库联动机制,即行业数据库(看产业趋势)+ 专家智囊库(听专业意见)+ 案例库(学别人经验)。

同时,做好量化评估,比如股权怎么分?钱怎么付?融资会不会拖垮财政?

最后合规性与跨境并购风险问题。

被收购方合规性,包括企业账目是否清晰、财务处理是否规范、股东出资是否到位,以及资产投入是否正规等。

在跨境并购方面,也面临政治、法律、环保等问题。打个比方,某个地方想在海外绿地投资新能源企业,可能会因该国政策变动受阻。

建立" 并购前合规尽调—中后台风险管控—投后本土化运营 "的全链条风控体系,很重要。

当然,规避风险只是第一步。就招商而言,在选择并购企业时,也离不开项目研判,需要根据产业适配度、潜在价值,从多个层面进行评估。

➢  产业层面,评估产业发展规划、拟并购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优先考虑主导产业项目和产业链配套项目;

➢  在市场前景层面:分析市场规模、盈利潜力等,判断产业发展前景是否广阔;

➢  在技术层面:关注技术的成熟度和先进性。

同时,估算企业经济效益,包括营业收入、各项成本费用等;考察项目用地范围内,土地面积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额;最后,关注企业规模和资金实力。

简单说,就是产业看链条,市场算细账,技术看落地,土地算亩产,企业看体质

将前期风险规避和项目研判做到位了,在并购招商道路上,才能少走一些弯路。

以资本逻辑重构产业版图

并购招商,需要地方政府从 " 政策供给者 " 向 " 产业投资者 " 的角色转型。

这里,分析多个地方的经验,归纳总结一下,如何落到实处。

一是产业整合,强链补链与新旧动能转换。

一方面,链主企业培育。梳理重点产业 " 链主 " 企业清单,以这些企业为核心,合并同类项。辖区内合并完,考虑本省;本省合并完,考虑合并全国。

建立并购企业储备库,收录与新兴产业相契合的企业资源,鼓励上市公司收购未盈利优质资产。

另一方面,产业转型升级。从 " 微笑曲线 " 底端突围,向上游并购技术研发企业,向下游拓展服务化业务。

比如,常州投资集团收购光洋股份后,依托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上游 " 抓技术 ",花 3 亿收购德国传动技术公司,把工程师团队 " 搬 " 到常州武进高新区;

下游打造自主品牌,不光卖零件,还打包卖整套电驱系统,形成 " 研发 + 制造 + 服务 " 的全链条布局。

二是建立基金矩阵,打好资源组合拳。

产业整合,往往采用 " 现金 + 换股 " 模式。

就是现金由上市公司承担,一部分资金通过设立并购基金来筹集,同时结合并购贷款,形成多层次的融资体系。

除了用钱开路,也要学会用资源铺路。

现阶段,并购不只是拼钱。多地国资委 2024 公开数据显示,超过 80% 的并购项目,配套了用地、能耗指标、行政审批绿色通道等支持。

在招商过程中,地方可以亮明家底,哪块地可以用、能耗指标剩多少、审批最快多久可以走完。

比如在土地方面,可以制定并购项目用地专项清单,推行 " 标准地 + 承诺制 ",优先保障并购重组企业的工业用地需求。

最后是风险防控,构建产业生态。

锻炼" 投行 + 投资 "思维,既要会投项目,更要会整合资源。

先是建立 " 容错试错 " 机制,比如江苏设置 3 年观察期,就像买新车先试驾,不满意可以调整方案;

再比如,上海试点国资并购容错清单,对科技创新类并购项目,给予 3 年亏损免责的宽限期。

然后从产业链、资本链和服务链等层面,共同打造 " 产业热带雨林 ",形成 " 引进一个、激活一串、辐射一片 " 的乘数效应。

写在最后

并购招商的本质,是" 以资本逻辑重构产业版图 ",考验地方政府的市场化思维与专业能力。

无论是标的选择、方案设计,还是并购后整合等环节,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许多二三线,及以下能级的地方而言,独自完成并购任务,可能会有些吃力。

这个时候,不妨转换思路,与市场化机构合作,借助律所、基金管理人、咨询等资源,为地方招商注入更多力量。

一句话总结,就是在" 控风险、重赋能、强协同 "上下功夫,以并购为纽带,推动产业从 " 集聚 " 到 " 集群 " 的质变。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上市公司 基金 国企 并购重组 上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