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 03-06
商业航天、低空经济、量子科技……两会热门话题企业代表解读来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科创板日报》3 月 6 日讯(记者 李明明)昨日,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明确了今年部分重点工作方向。

其中,商业航天、低空经济作为新兴产业,风口正盛,而量子科技目前已 6 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近年来,上述报告中的产业相关科技创新成果吸引国内外广泛关注。比如,105 比特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 " 祖冲之三号 " 成功构建,再次打破超导体系量子计算优越性世界纪录;预约 " 空中出租车 " 跨城通勤,用无人机运送外卖和包裹,坐上观光直升机俯瞰城市……

就如何更好地推动相关行业发展,《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了所在领域的代表性企业家对报告内容进行了解读。

多家商业航天企业代表认为,政策背书有利于吸引更多耐心资本注入,助力公司完成关键技术攻关与产能扩建。

商业航天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商业航天不仅是建设航天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引擎之一。

与 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商业航天的相关表述相比,深蓝航天相关负责人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政府工作报告已连续两年将商业航天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 年报告首次将商业航天定位为 " 新增长引擎 ",而 2025 年明确其作为 " 战略性新兴产业 " 的地位,并强调 " 体系化推进 " 和 " 保障重大工程实施 "。这标志着商业航天已从技术探索阶段迈向产业化落地阶段。

" 国家政策指导性明确,一方面,安全与创新并重,报告特别强调安全建设前置,这与商业航天在卫星通信、数据加密等领域的核心需求高度契合;另一方面,明确导向产业升级,通过示范行动推动‘从项目制向服务制转型’,促进卫星制造批量化、火箭可回收等降本增效技术的落地。"

上述负责人进一步明确,政策催化下,全国有望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产业集群,推动火箭制造、卫星应用、地面设备等全链条协同;通过技术标准化(如可回收火箭)和产能释放,中国商业航天有望加速提升国际竞争力。

当谈及企业看到了哪些新的商业机会,深蓝航天负责人表示,是在卫星互联网星座服务方面、可回收火箭商业化方面。尤其鼓励降本技术,公司星云一号火箭的垂直回收验证若成功,将成为全球第二家实现入轨回收的企业,大幅降低发射成本并拓展国际市场。

" 海外市场拓展方面,两会代表建议出台卫星出口专项政策,相关公司有望通过技术合作(如 " 一带一路 " 国家)抢占国际发射市场份额。"

就在工作报告发布后首日,深蓝航天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总规模近 5 亿元,领投机构为泰安市国资旗下产业基金。其资金将重点投向 " 星云 " 系列可回收液体火箭的研发攻坚与商业化落地,配合泰安航天产业集群形成协同效应。

目前,公认的商业航天产业链可简单分为上游制造、中游发射、下游应用与运营。卫星在空中组网,提供大量数据,实现信号的全球覆盖,构建卫星互联网,是当前商业航天最清晰可见的盈利场景。

地域分布方面,作为中国航天发源地的北京,聚集了全国最主要的航天机构及产业链,也是目前全国商业航天发展最活跃的区域。商业航天企业总体分布格局显示,大多数企业选择:总部放在北京,研发放在北京和西安,制造基地放在长、珠三角地区和四川、山东、重庆等省市。

在政策与资本的双驱动下,民营商业航天企业近年来强势崛起,一些公司还进入了冲刺上市的阶段。深蓝航天相关负责人此前对《科创板日报》记者透露,深蓝航天计划最快 2028 年进行 IPO,并预计在 2030 年追赶上业界领先的 SpaceX。2022 年 12 月,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向上交所提交了科创板 IPO (首次公开募股) 申请,有望成为国内首个 IPO 的商业航天公司。

2024 年,我国全年 68 次火箭发射,其中民营火箭贡献 12 次。据了解,数家民营火箭公司计划在 2025 年进行中型运载火箭的首飞测试,其中天兵科技的天龙三号、星河动力的智神星一号、东方空间的引力二号均计划于 2025 年首飞,深蓝航天也将于今年进行星云一号可回收火箭入轨发射。2025 年将是中国商业火箭技术突破的关键节点。

2018 年起,VC/PE 对商业火箭公司的投资数量显著增加,据财联社创投通执中数据统计,2023 年以来至 2025 年 3 月 5 日,共有 269 起融资事件,119 家机构参与投资,深创投(4 起 4 个项目)、方正和生投资(4 起 3 个项目)等投资机构活跃,可统计到的融资金额超 120 亿元。

低空经济

2025 年全国两会期间,低空经济再次成为重要议题。根据 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低空经济被纳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沃兰特航空合伙人、高级副总裁黄小飞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通过对比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低空经济的描述可以看出,当前政策转向实质是行业从 " 讲故事 " 向 " 交答卷 " 的转折点,也意味着行业将走向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的新阶段。

更为具体的表现是,政策关键词从 2024 年 " 打造新增长引擎 "、" 先导区创建 " 发展为 2025 年的 " 大规模应用示范 "、" 安全健康发展 "。

而在落地层面,产业参与方、投资方应该更加注重场景的布局、安全合规、生态协同,将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的示范放在首要位置。

中国低空经济联盟执行理事长罗军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先突出了应用示范,即要把应用场景全面的铺开,其次是安全运行。在新政策的指引下,今年将是一个低空经济全面深入的推进之年。其一在顶层设计上,会有更加明确和细化的一些政策出来;其二,相关部门的职责划分更加清晰;其三有关行业的标准规则将陆续出台。毕竟低空经济目前也面临很多问题,比如航空飞行器等没有标准,用的是通用航空的标准。在应用层面,空中交通指挥网络、地面的飞行服务等相关飞行保障也没有标准,而这些应用场景对标准的需求是刚需。

" 政府在推动低空产业发展方面,还是要出一个顶层设计,分为国家和地方的顶层设计,把我国未来三年、五年的路线图,给清晰的规划出来。另外还有基础设施的建设(计划),无论是空中的还是地面的。"

2024 年以来,全国各地积极出台政策抢抓风口,竞逐打造 " 低空之城 "。据《科创板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北京、安徽、江西、重庆、广州、贵阳、武汉、苏州、无锡、沈阳等十个省市发起设立低空经济产业基金。其中,规模最大的达到 200 亿元,总规模已超千亿元。

在号称低空经济元年的 2024 年,融资端正出现新动向:低空经济已成为今年国资及政府引导基金最青睐的赛道之一,国资及政府投资平台正在大举进入。

据财联社创投通执中数据统计,2023 年以来至 2025 年 3 月 5 日,共有 48 家与低空经济相关的公司完成了 75 起融资事件,192 家机构参与投资,普华资本(4 起 2 个项目)、君联资本(3 起 2 个项目)、北京国管(3 起 3 个项目)等投资机构活跃,可统计到的融资金额为 153.63 亿元。

从运行模式看,eVTOL 既包括有人驾驶航空器,也包括无人驾驶航空器,目前国内在研的数款 eVTOL 均为有人驾驶类型。从动力产生方式看,可分为多旋翼、复合翼(或称 " 垂直起降固定翼 ")、倾转旋翼、倾转涵道等类型。

就国内制造商而言,多旋翼依靠旋翼升力大小实现飞行,代表公司包括亿航智能、小鹏汇天等;复合翼的代表企业则有峰飞航空、沃兰特、御风未来等多;而倾转旋翼,涉及沃飞长空、时的科技等一众主机厂。

尽管,低空经济领域的创业和投资都非常火热,但 eVTOL 以及整个低空经济距离真正 " 起飞 ",还需满足不少条件。

比如在投入商业运营之前,必须通过严格的适航审定。适航审定,是民用航空局适航审定司在民用航空器投入市场运营前,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估的若干监督检查工作的总称,也是保障民航安全的第一道关口。

据中国民航局预测,今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 1.5 万亿元,2035 年有望达到 3.5 万亿元。

量子科技

量子科技作为未来产业之一,目前已 6 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量子相关领域的表述经历了从 " 量子通信 "、" 量子信息 " 到 " 量子技术 ",再到 " 量子科技 " 的变化,其涵盖范围和战略重要性逐步扩大。

玻色量子创始人 &CEO 文凯博士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这代表了政府工作报告将 " 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 " 与 " 培育量子科技 " 明确绑定。

他介绍," 投入增长机制 " 意味着政策、资金、资源将形成系统性投入支持,覆盖基础研究、技术转化到产业化全链条。量子科技已经从 " 前瞻布局 " 转向 " 核心培育 ",标志着其正式成为国家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抓手之一。

据财联社创投通执中数据统计,2023 年以来至 2025 年 3 月 5 日,共有 58 家与量子科技相关的公司完成了 80 起融资事件,147 家机构参与投资,国耀资本(6 起 5 个项目)、合肥高投(5 起 5 个项目)、中移资本(4 起 3 个项目)等投资机构活跃,可统计到的融资金额为超 1.41 亿元。

赛迪顾问数字转型研究中心副总经理于凯迪此前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2025 年,中国量子计算产业规模持续迅速上升,预计保持 30% 以上的增长率,市场规模将达到 115.6 亿元。从长期来看,随着超导量子、光量子技术的不断突破和量子原型机走出实验室面向应用,中国量子计算产业规模占比还将持续呈现增长态势。

区域方面,2025 年,中国量子科技产业将以东部、中部为引领,率先开展量子计算领域的先行先试应用探索。以北京、合肥、上海为代表的先发城市,围绕国家实验室及其人才和科研团队以及总部企业,有望在量子计算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方面实现全球领跑。

参与主体方面,2025 年,量子计算领域的参与主体预计将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除了当前活跃的大型科技企业和初创公司外,更多类型的主体将涌入这一前沿科技领域。

文凯建议,政府要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既要大力鼓励量子科技和各行各业交叉升级、打破壁垒,也要大力鼓励各种量子科技路线百花齐放、共同进步,做到投入增长与实用化增长的正比快速发展。" 此外,可以在资金投入、产业扶持与场景支持、人才培养与平台建设等方面提供更多惠利支持,形成‘人才 - 技术 - 应用 - 生态’为一体的量子科技产业闭环。"

" 新政策更加坚定了我们玻色量子公司发挥链长企业的带头作用的决心。例如,通过需求牵引、拉动量子计算环境控制设备、量子芯片集成等产业链上游发展,助力和孵化‘量子计算 + ’实用化应用等下游产业。"

据了解,玻色量子作为一家致力于光量子计算全平台研发和实用化量子计算应用落地的高科技公司,是北京市唯一一家光量子计算公司。目前,玻色量子已在专用光量子计算整机制造、通用光量子计算、光量子芯片,量子计算操作系统等领域接连实现技术突破与技术创新,并在 2024 年售出中国第一台商用光量子计算机。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火箭 卫星 政府工作报告 科创板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