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开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2025年的国民经济发展预期目标,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5%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等。2025年度经济发展预期目标,兼顾了国内外形势和实现中长期发展目标的需要。
首先,经济发展预期目标充分考虑了年度发展的需要。据教育部统计,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这些毕业生绝大多数将进入劳动力队伍、寻找就业岗位,加上往年尚未找到稳定就业岗位的群体,我国新增就业岗位必须达到1200万人以上。根据我国历史发展经验,我国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将带动两百多万新增就业岗位。据此,2025年经济增长速度确定为5%左右,考虑了稳就业的需求。同时,创造足够多的新增就业岗位,有利于保证居民收入增长,并实现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的目标。目前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是总需求不足特别是国内需求不足,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左右,目的就在于通过各项政策和改革共同作用,扩大国内需求、改善总供求关系。
其次,2025年度经济发展预期目标充分考虑了与中长期发展目标的衔接。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2025年度经济发展目标直接影响到“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完成又会影响到2035年远景目标的实现。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时期要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根据多数研究机构和专家的分析判断,“十四五”时期我国潜在增长率在5%~5.5%之间,2025年提出5%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我国“十四五”期间的年均增长率将为5.4%左右,体现了增长潜力充分发挥的要求。2035年远景目标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就要求我国经济总量在2020年基础上再翻一番,这就要求2026-2035年十年间我国年均经济增速达到4.5%左右。受我国人口和经济总量变化的影响,多数研究机构和专家认为,“十五五”时期我国潜在增长率在4.5%~5%,2025年5%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充分考虑了“十四五”与“十五五”两个五年规划期目标的衔接,也对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的需要予以充分考虑。
再者,2025年度经济发展预期目标突出了迎难而上、奋发有为的鲜明导向。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实现年度发展预期目标很不容易,必须付出艰苦努力。这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在制定2025年度发展目标时,综合考虑了国内外形势和各方面因素,充分考虑到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及其影响。2024年我国实现GDP增长5%,从需求端来看,反映外部需求的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为1.5个百分点,贡献率高达30.3%,2025年随着美欧政局的变化,我国受到的外部压力和不利影响明显加大。同时,我国人口总量下降和老龄化步伐在加快,内部面临的困难也在增多。在此情况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经济增长5%左右等目标,彰显了党中央、国务院迎难而上的决心,也彰显了面对复杂严峻形势下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力。
最后,实现2025年度经济发展预期目标需要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经济政策。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必须通过扩大国内需求来实现预期目标,这就需要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经济政策。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确保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2025年度财政赤字率拟按4%左右安排,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赤字规模5.6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6万亿元;一般公共支出规模29.7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2万亿元;拟发超长期国债1.3万亿元,比上年增加3000亿元。这些都体现了财政政策更加积极的导向。财政赤字率按4%左右安排,明显高于3%经验界限值,这在我国历史上是少有的。而且,赤字规模明显扩大并相应扩大发债规模,使得可用于一般公共支出的规模得到资金保障。从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来看,不仅要求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还明确提出要优化和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更大力度促进楼市股市健康稳定发展,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提振消费以及民营、小微企业等的支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拟发行5000亿元特别国债,用于支持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这有助于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配合,更好发挥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作者:张永军 编辑:陆跃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