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何明俊
中国 " 新三样 " 已经成为了新的爆款。
截至 2024 年底,中国光伏产品、锂电池、电动汽车在全球的市占率分别达到 85%、79.8%、70.4%。2025 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针对支持我国 " 新三样 " 产业链出海,助力人民币国际化提出了相关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图片来源:通威集团
刘汉元建议,政府积极引导,加大政策驱动力度,推动中国 " 新三样 " 产品走出去、产线走出去、技术走出去、人才走出去、服务走出去、EPC 走出去,全产业链集体走出去,有力支撑并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以光伏产品为例,中国光伏产业的产能规模是全球第一,高纯晶硅、硅片产能占全球比重超过 95%、电池超过 90%、组件超过 85%。" 中国企业一个车间的电池产能就超过整个欧洲,中国高纯晶硅的最大单线产能是欧美的 10 倍,且自动化、智能化及产品质量等各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他表示。
刘汉元建议,支持中国企业、中国资本加快出海步伐,在广大欠发达国家和共建 " 一带一路 " 国家沿线投资建设新能源项目,为当地打造可再生能源发电基础设施,既满足当地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创造就业机会,拉动经济增长,又使中国企业拓展了海外市场,获得合理收益,提升了全球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双方互利共赢。
中国光伏产业不仅拥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光伏系统在降碳减排上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据时代财经了解,制造光伏系统全过程消耗的电力,在电站建成后半年内即可全部收回,整个生命周期回报的电力是投入的 50 倍到 100 倍,是典型的 " 小能源 " 换 " 大能源 " 产业。而制造光伏系统每产生 1 吨碳排放,系统建成发电后每年可减排 20 吨以上,整个生命周期减排 500 吨以上。
对此,刘汉元建议,进一步加快扩大国内光伏装机应用规模,满足实现 "3060" 目标所需的发展速度。根据相关机构测算,中国要在 2050 年到 2060 年实现碳中和,平均每年需新增光伏装机 500~700GW。2024 年,我国新增光伏装机 277GW,离实现碳中和的年均装机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在全球范围内,碳中和目标越加逼近的日期,对应着光伏产品的迫切需求。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的研究报告显示,要实现 2050 年碳中和目标,全球光伏累计装机将达到 18200GW,年均增长 615GW,这已是近五年来该组织第三次上调预测目标,但仍趋保守。根据相关机构测算,要实现 2050 年碳中和,全球平均每年需新增光伏装机 1500~2000GW。截至 2024 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约 500GW,累计装机约 2000GW,离目标装机量还有很大差距。
刘汉元还给可再生能源的替代算了一笔 " 经济账 "。
刘汉元代表指出,2024 年,我国进口原油 5.53 亿吨,消耗外汇储备约 3250 亿美元,外贸依存度超过 70%,其中 80% 需经过马六甲海峡,能源安全存在较大隐患。事实上,中国已经完全具备条件,用 20 年左右的时间(如果需要,最快 10 年时间),实现对每年消耗的 5 亿多吨原油的全部替代。
" 经测算,未来 20 年左右,我国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加上配套的储能及电网改造项目建设,平均每年的投资强度将达到 10 万亿~20 万亿元,20 年总共 200 万亿~400 万亿元的规模,并带动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发挥,从而有效拉动国内市场、带动就业,成为未来持续发挥积极作用、产生正面价值的有效资产。" 他表示。
根据彭博新能源测算,为如期实现 2050 年碳中和目标,全球总共需投入 215 万亿美元资金。刘汉元表示,随着 " 新三样 " 产业链出海,预计未来二三十年可撬动 50 万亿元至 100 万亿元人民币走出国门,有力支撑其成为与美元比肩的全球货币。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