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榆林 03-05
黄土深处的文明密码:烂庙梁遗址与新石器时代文明见证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烂庙梁遗址

三万多平方米的辽阔,凝结着属于它的深厚意蕴。隐匿于时光幽谷的烂庙梁遗址,是远古的低语,是文明的轻抚。它远离尘世的喧嚣,讲述着新石器时代人类文明的密码。

白灰面房基静默伫立,刻录着岁月的尺规,草拌泥下,是生活最真的模样。房址内外,疏松土色中,植物根茎缠绕着过往,与零星陶片共舞,在风中轻诉往昔的日常。陶片间绳纹、篮纹交织,绘就新石器时代的烟火气息,在荒草覆盖的土地下,埋藏着先祖对生活家园的温柔勾勒。

烂庙梁,位于红石桥乡张家湾村南约 1000 米处的烂庙梁山上,相对高度 25 米。初见只是一片荒凉之地,但当考古的步伐深入这片看似平凡的黄土地,一个隐藏于草莽之间的史前文明画卷缓缓展开。遗址内部,杂草丛生,自然的力量试图掩盖过往的痕迹,却无法阻挡那些深埋地下的秘密重见天日。

在山梁西侧断面处发现白灰面房址两处,它们仿佛是时间的使者,静静地诉说着数千年前人类的生活场景。房址 1:白灰面残长 4 米,厚 0.4 厘米,下草拌泥厚 1.2 厘米,白灰面距地表 1.2 米,房址内为填土,土质疏松,土色较纯净,内含有少量植物根茎及陶片。房址 2:位于房址 1 北约 20 米处,白灰面残长 3 米,厚 0.4 厘米,下草拌泥厚 1.2 厘米,白灰面距地表 0.6 米,房址内均为填土,土质疏松,土色较纯净,内含有少量植物根茎。

两处房址相隔不远,却各自承载着一段独特的历史。白灰面,作为古代建筑中常用的材料,其存在不仅体现了先民的建筑智慧,还间接反映了他们对居住环境的改善追求。在这简陋却温馨的居所里,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勤劳的双手编织着生活的梦想。

遗址内散落的泥质、夹砂红陶、灰陶器物残片,如同历史的碎片,拼凑出一幅幅遥远而生动的生活图景。绳纹、篮纹、附加堆纹,以及素面、弦纹的交替出现,不仅展示了当时制陶工艺的多样性,也反映了先民们审美意识的觉醒。

在遗址内采集有砂岩质石磨棒(残)、石刀(残)各 1 件。

山梁西侧见有文化层堆积,土色黑灰,内含有大量陶片、红烧土等。

烂庙梁遗址,为榆阳区南部山区分布范围较大、内含较丰富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不仅为研究该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人类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帮助学者们构建起这一时期的文化谱系,更是对研究榆阳区南部山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谱系、人口分布及人类生活环境具有较高的价值。通过对遗址的深入研究,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人类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又是如何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今天所见的文明基础。

2014 年,烂庙梁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着其在保护与研究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保护区内,原有的考古发掘现场已被妥善保护,防止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

高原之上,阳光洒落,黄土泛起金黄色的光辉,宛如大地的黄金甲胄,在蓝天下闪耀着质朴而深沉的光芒。烂庙梁遗址,静默如斯,却承载着岁月的低语,每一粒尘土都蕴藏着过往的温度,每一处褶皱都映射着时间的纹理,它在黄土中,看似寂静,却在历史的风中,涌动。

来源 / 榆林文旅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北约 重见天日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