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家峁遗址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雄伟壮观的锦绣山河,孕育着无限生机;这是一片广袤的土地,悠久辉煌的古老文明,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于黄土高原的褶皱之间,悄然沉积下一部浩瀚的史前叙事。肖家峁遗址,以其广袤的面积、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遗存,揭开尘封已久的历史记忆,见证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
肖家峁遗址,位于榆阳区红石桥镇肖家峁村西侧的几道山梁上,自西而东,由高而低,总面积为 20 万平方米。战国秦长城,这条象征着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巨龙,从遗址东南斜穿而过,更增添了几分历史的厚重与苍茫。
1996 年 8 至 9 月,为配合陕京天然气输气管线建设,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榆林地区文管会办公室联合对遗址进行调查和局部试掘,发掘面积 200 余平方米,发掘房址 7 座、灰坑 3 个、墓葬 4 座、陶窑 4 座,出土少量陶器、石器等。遗址地表散布大量陶片及少量石器,揭示出一幅生动的史前生活画卷。
清理的七座房址如星辰般散落其间,其中 F5 为陕北地区首次发现的窑洞式建筑,其余则为半地穴式,圆形居多,少数呈圆角方形。房址内部结构各异,有的分前后室,有的设有壁龛或耳室,如同一个个微缩的社会单元,展现出先民们对于空间利用的独特智慧。居住面多以白灰铺就,少数保留自然踩踏面,每座房址中央均设有灶坑。部分房址留有柱洞,数量 3 至 8 个不等。房址门道多遭破坏,保留下来的门道方向基本向南或西南。
在发掘清理的 3 个灰坑中,均为圆形袋状,其一口呈长方形圆底。灰坑内出土大量陶片及部分兽骨、红烧土块等,无声地讲述着古人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以及与自然界的紧密互动。
在清理的 4 座墓葬中,有 3 座属新石器时代,竖穴土坑式,皆为仰身直肢单人一次葬,墓向为西南或西,无陪葬器物。1 座为夏代墓葬,长方形竖穴土坑,仰身直肢,出土有单耳罐、圈足盘和碗。这些遗物如同历史的信使,传递着夏代先民的生活方式与历史的文明密码。
在调查发掘中,清理出 4 座陶窑,由于受自然的侵袭,窑址破坏严重。经清理发掘可辨,陶窑皆为横穴窑,大都暴露于地表,火道、火口破坏殆尽。
遗址地表遗存有大量陶片及少量石器。陶质有夹砂陶与泥质陶,陶色有红陶与灰陶,绳纹、篮纹、附加堆纹、刻划纹、弦纹等纹饰各具特色,仿佛一部无声的史书,讲述着陶艺的演变历程。罐、尖底瓶、平底瓶、折腹钵、盘、碗等器形各异,诉说着远古生活的日常。石斧、石刀、石铲、细石器等石器,历经风雨,覆满沧桑,凝结着先民们征服自然、创造生活的智慧结晶。
肖家峁遗址,以其宏大的规模、悠久的延续时间与丰富的遗存,堪称榆林市乃至陕北地区考古研究的重要资源。它跨越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龙山时期直至夏代,对研究黄土高原地区新石器时代至战国时期的文化发展、社会变迁、民族融合以及军事防御体系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通过对遗址的研究,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人类如何适应自然环境,如何在社会结构中寻求生存与发展,对于构建和完善我国古代文明史的框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岁月的年轮湮没了历史的痕迹,但是,时间抹不掉的是曾经铸就的荣耀。
1999 年 12 月,榆阳区人民政府公布肖家峁遗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3 年 9 月,肖家峁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肖家峁遗址,一座屹立于黄土高原之上的史前丰碑,一部镌刻在大地之上的无声史诗。它见证了人类文明从混沌走向秩序的漫漫征途,承载了先民们与自然共舞、生生不息的伟大历程。在这里,历史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触手可及的实物,是陶片上的纹理,是石斧的锋刃,是灰坑内的遗骸,是墓葬中的灵魂。肖家峁遗址,让我们得以一窥人类文明起源的微茫光影,体验到历史的深远与厚重。
来源 / 榆林文旅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