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1号 03-02
奥斯卡的「国际化」,需要怎样的东方色彩?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2025 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将在美国洛杉矶时间 3 月 2 日举行,电影爱好者和业内人士已经开始最后阶段的预测:究竟今年的各大奖项会花落谁家?作为国内看客,最关心的尤其是最佳国际影片的得主,毕竟今年的选片稍显「反常」。

就亚洲电影圈来看,今年未有作品杀入奥斯卡的舞台。中国内地选送的中西合制的跨国历史题材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因 50% 语言为英语没能入围、被奥斯卡光环逐年拔高国际地位的韩国电影也被阻隔在名单之外。反而是两个冷门选手代表亚洲电影进入入围圈,分别是泰国报送的华人家庭题材影片《姥姥的外孙》和巴勒斯坦选送的动画战争灾难片《从零开始》,但可惜也止步在提名之外。

最终争夺明天最佳国际影片的是来自丹麦的《拿针的女孩》、巴西的《我仍在此》、拉脱维亚的《猫猫的奇幻漂流》、法国的《艾米莉亚 · 佩雷斯》,以及德国选送的伊朗导演作品《神圣无花果之种》。

最佳国际影片的提名影片。图片来源:豆瓣

最佳国际影片的提名影片及其代表地区。图片来源:Oscars

奥斯卡的心思为什么变了?面对这个变化,究竟怎样才能押中奥斯卡对「国际化」电影的新定义?作为指引全球电影工业趋势的风向标,奥斯卡的「外语新片单」想要塑造全球电影工业的区域格局和多元主义,以及「去西方化」的东方色彩。

国际化面纱下的欧洲底色

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类别的设立可以追溯到 1956 年,当时名为「最佳外语片」竞争单元,旨在表彰非英语国家的优秀电影作品。然而,这一奖项长期以来被欧洲电影主导。根据历史数据,自 1957 年设立以来,欧洲电影占据了该类别 76 次颁奖中的绝大部分份额,这种区域失衡反映了奥斯卡早期作为西方电影工业风向标的定位,其评审标准和审美倾向更多地服务于欧美观众的口味。

然而,自 2010 年代以来,奥斯卡的国际化趋势逐渐显现。2020 年,韩国电影《寄生虫》不仅赢得最佳国际影片,还历史性地摘得最佳影片桂冠,成为首部非英语电影获得这一殊荣的作品。这一事件标志着奥斯卡评审团在全球化语境下对非西方电影的开放态度。此后,2023 年的德国电影《西线无战事》和 2024 年的英国电影《利益区域》连续获胜,似乎又回到了欧洲的题材和叙事框架下。

韩国电影《寄生虫》获得 2020 年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图片来源:豆瓣

2025 年提名的五部入围影片来自五个不同国家,其中四个作品来自欧洲,仅巴西电影代表南美洲被提名。《拿针的女孩》代表丹麦参与奖项角逐,导演马格努斯 · 冯 · 霍恩用黑白影像把我们带回 1919 年的哥本哈根,镜头聚焦一个底层女工的生存困境,冷峻的画面里藏着细腻的情感。这部片子延续了北欧电影一贯的艺术气质,而丹麦此前四次获奖的辉煌,奥斯卡对这种丹麦式沉静又深刻的风格,显然有种偏爱。

然后是拉脱维亚的《猫猫的奇幻漂流》,年轻导演金茨 · 兹尔巴洛迪斯用无对白的动画,讲了一只猫在洪水中的冒险,用低预算的配置却换来视觉上的惊艳。这是拉脱维亚第一次站上奥斯卡的舞台,影片用普世的情感和纯粹的画面打动观众。可它缺乏更深的社会议题,或许会让它在竞争中稍显单薄。

拉脱维亚的动画作品《猫猫的奇幻漂流》。图片来源:豆瓣

代表法国的《艾米莉亚 · 佩雷斯》由导演雅克 · 欧迪亚执导,把故事搬到墨西哥,融合犯罪、音乐剧和性别议题,讲了一个毒枭变女性的传奇人生。影片用西班牙语拍摄,佐伊 · 索尔达娜和赛琳娜 · 戈麦斯这样的国际明星加持,加上 Netflix 平台的强势发行更是让影片的影响力如虎添翼。虽然挂着法国的名号,但它的拉美背景和跨性别主题让它充满了全球性的话题感。

《神圣无花果之种》由德国选送。伊朗流亡导演穆罕默德 · 拉索罗夫用波斯语刻画了一个伊朗法官家庭在政治压力下的崩解,影片的东方内核和导演的抗争背景让它带着浓烈的张力。虽然披着德国的外衣,但它的灵魂是伊朗的,这份跨国合制的复杂性也正是奥斯卡所青睐的。

再看来自巴西的《我仍在此》,导演沃尔特 · 萨利斯把故事设定在 1970 年代的巴西军政府时期,讲述一位母亲在失去丈夫后的抗争与重生,影片的政治深度也直击人心。作为名单里唯一的非欧洲作品,它像是拉美电影的一次突围。不过,萨利斯的国际知名度和好莱坞资源的加持,又让这份「突围」显得不那么出人意料。

《我仍在此》是奥斯卡今年最佳国际影片提名名单里唯一的非欧洲作品。图片来源:豆瓣

这份提名名单传递出奥斯卡的新意。首先,影片跨越了戏剧、动画和音乐剧等多种体裁,突破了以往对「严肃剧情片」的偏好。再次,《猫猫的奇幻漂流》的无对白动画和《艾米莉亚 · 佩雷斯》的犯罪音乐剧代表非传统叙事的兴起,表明奥斯卡正在重新定义「国际化」电影的标准,不再局限于西方观众熟悉的线性叙事或文化框架。地域上,拉脱维亚的首次入围和巴西的回归,像是对「非主流」国家的一次倾斜。

可细看之下,巴西的入围带着「安全」的国际标签,伊朗导演的作品也因为德国的包装而多了几分西方色彩。也就是说,奥斯卡想试水多元国际化,却还没完全跳出自己的欧洲底色。

作为指引全球电影趋势的风向标,奥斯卡在过去十年中非美籍参与成员的比例显著增加,戛纳、柏林等国际电影节的区域多元化进度加快,全球电影工业的发展也加剧了区域之间的竞争。为维持其权威性,奥斯卡亟需提升「国际化」的含金量。可作为全球影视强势区域的亚洲却反而在奥斯卡国际化的进程中缺席,是为什么呢?

Oscars 是指引全球电影趋势的风向标。图片来源:Oscars

东方色彩的缺位与出路 

今年的提名名单里,亚洲电影的集体失利成了最刺眼的空白。中国选送的《里斯本丸沉没》是一部中西合制的纪录片,聚焦 1942 年日本运输船沉没导致数百英国战俘丧生的历史悲剧,跨国视角和历史深度曾让人寄予厚望,可惜因为语言大比例使用英语,而没能达到入围标准。韩国电影靠着《寄生虫》这些年的光环,国际地位水涨船高,但今年的新作也没能延续辉煌。泰国和巴勒斯坦的《姥姥的外孙》和《从零开始》却双双止步提名。

亚洲电影的全军覆没与奥斯卡的评选机制有必然联系。奥斯卡的最佳国际影片是各国自己选送,再由学院成员投票决定。亚洲国家常常想着迎合西方口味,选择历史题材或者社会批判片,可往往忽略了奥斯卡更看重艺术创新和普世情感。《里斯本丸沉没》的纪录片形式虽然有厚度,但在剧情片扎堆的赛道里难免吃亏。

中国选送的《里斯本丸沉没》是一部中西合制的纪录片。图片来源:豆瓣

此外,文化偏见也是一道无形的墙。尽管奥斯卡会员里国际比例已经升到 20% 左右,评审团的主流审美还是以西方为中心。亚洲电影的含蓄叙事和集体主义视角,跟好莱坞的戏剧化张力和个人英雄主义不太合拍。同时,亚洲电影里独特的哲学思辨、情感表达和视觉语言与奥斯卡的影视表达喜好的不相容。东方文化的内省与和谐,日本的「物哀」美学,中国的水墨意境,这些本该是亚洲电影的灵魂,却在奥斯卡的舞台上成了缺席的隐痛。如果奥斯卡真想兑现「去西方化」的多元主义承诺,东方色彩的融入将是绕不过的一道关口。

东方文化的魅力,往往在于它对内省和和谐的独特理解,这跟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截然不同。中国的「天人合一」是个宝藏,它能通过人与自然的诗意关系打动人心,比如《卧虎藏龙》里竹林间的剑舞,空灵的美感至今让西方电影人难忘。日本的「物哀」美学也是一把打动奥斯卡的利器,它能在细腻的情感刻画中引发共鸣,像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用平静的镜头诉说家庭的离散与温情。今年的《姥姥的外孙》虽然没能挤进提名,但它对华人家庭代际关系的温润描摹,已经透出这种东方灵魂的影子。如果亚洲电影能把这种哲学和情感的深度挖掘出来,再揉进普世的情感共鸣,或许就能让奥斯卡的评审团眼前一亮。

《姥姥的外孙》描绘了华人家庭代际关系,透出东方文化的细腻。图片来源:豆瓣  

视觉语言是亚洲电影的另一张王牌。比如印度宝莱坞的色彩狂欢,日本动画的细节之美,中国的水墨画式构图的超脱意境。今年的《猫猫的奇幻漂流》虽然来自拉脱维亚,但它那种无对白的动画叙事,跟日漫和中国传统漫画气质有几分神似。如果亚洲电影能放大这种视觉创新,把东方的美学传统跟现代技术结合起来,打破西方观众对画面风格的固有预期,那视觉冲击力绝对不容小觑。

当然,奥斯卡喜欢的电影,往往得有普世价值,可这种普世价值不能是空洞的口号,得有本土的根基。《寄生虫》的成功,就是把阶级冲突嵌进韩国社会的血肉里;《神圣无花果之种》用伊朗的视角触及政治境遇,也因此打动人心。亚洲电影完全可以接过接力棒,把气候变化、移民危机这些全球话题跟东方的智慧结合起来。

当然,奥斯卡从来不只是艺术的竞技场,更是资源的博弈场。亚洲电影在奥斯卡的失落不只是叙述和视觉表达的问题,跟电影发行策略上的失算也脱不了干系。今年《艾米莉亚 · 佩雷斯》能拿下十余项提名,Netflix 的推广功不可没。亚洲电影要想突围,光靠好故事还不够,得学会借力国际发行平台提前布局,把口碑和曝光度攒起来。韩国曾靠《寄生虫》的全球化营销和奉俊昊的国际影响力突围过一次,在戛纳拿下金棕榈,再一路杀到奥斯卡,就是最好的教科书。泰国和巴勒斯坦今年选送的佳作虽然有亮点,但发行资源跟不上,声量自然上不去。

《艾米莉亚 · 佩雷斯》能拿下十余项提名,Netflix 的推广功不可没。图片来源:豆瓣

因此,东方色彩能站稳奥斯卡,不只是技术活儿,更是一场文化的冒险。它需要亚洲电影人在本土与全球之间找到平衡,既保留自己的文化内核,又学会跟世界对话。

1 号结语

2025 年的奥斯卡提名名单虽以「反常」姿态展现国际化意图,却未能完全挣脱欧洲底色的桎梏。欧洲电影的持续强势、亚洲电影的集体失声,以及东方色彩的缺位,表明奥斯卡的「去西方化」仍停留在表层。要真正塑造全球电影工业的多元格局,奥斯卡需重新审视评审标准,为东方电影开辟更多空间。

对于亚洲电影而言,押中奥斯卡的「国际化」不仅需要艺术突破,更需冲奖战略:以东方哲学与普世情感为根,以现代摄制和商业技术为翼。只有如此,东方色彩才能真正融入奥斯卡的画卷,重塑其国际化定义,并在全球电影舞台上留下属于东方的印记。

《主编浅度》视频号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奥斯卡 韩国 英语 巴西 丹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