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 40 项民生实事项目全面完成,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连续 7 年排名全省第一,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1 月 12 日,南京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市长陈之常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陈之常在报告中指出,2024 年南京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增长 4.5%左右,各项工作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四个 " 进一步 " 回顾 2024 年工作成绩
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会上,陈之常用四个 " 进一步 ",回顾了 2024 年工作成绩。
创新实力进一步提升。29 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居全国城市第三。185 项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占全省 63.8%。南京在 "2024 自然指数—科研城市 " 中位居全球第五,在 "2024 年全球创新指数 " 中位居世界科技集群第九。
发展动能进一步积蓄。扬子扬巴轻烃综合利用、金陵石化高端日化品及转型升级、华天封测产业基地等百亿级项目开工,日立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汇川机器人、小米南京科技园等一批优质项目投产运营,博西家电全球研发中心、LG 新能源中国总部等标志性项目签约落户。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13 家,居全国第四,累计 31 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业 121 家,居全国第六,累计 334 家。
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南京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 — 2035 年)》在省会城市中率先获批,城市核心功能定位进一步提升。铁路南京北站枢纽工程开工,禄口机场三期工程预可研完成,宁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新生圩长江大桥主线贯通,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全面提速。
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年度 40 项民生实事项目全面完成,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连续 7 年排名全省第一,第 15 次入选 " 最具幸福感城市 "。人民群众安全感达 99.2%,居全省首位。PM2.5 浓度降至 28.3 微克 / 立方米,为南京都市圈城市最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 85.8%,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42 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保持 100%,水环境监测质量连续 6 年居全省首位。
主抓七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 这些新进展新成效,是在积极应对外部严峻挑战、加力化解内部结构性矛盾中实现的,各方面都付出了十分艰辛的努力。" 陈之常表示。
全力以赴推动经济运行平稳向好。南京全面落实国家新一轮宏观政策和省 "33 条 "。在省内率先出台 " 两新 " 实施方案,完成设备更新 8.3 万台,总投资 290 亿元,拉动汽车、家电等销售 310 亿元。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新引进首店 330 家,入选米其林指南城市,国金中心、开市客等大型商贸项目投入运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增长 4%左右。全年接待旅游人次和旅游总收入按可比口径分别增长 15%、10%,其中接待入境过夜游客人次同比增长 63%。招引备案投资金额亿元以上开工类项目 612 个、注册资本亿元以上运营类项目 117 个。在全省率先实施 " 中欧班列+保税 " 进口模式,开行 8 条国际班列线路,启动运行江苏中亚中心。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紫金山实验室发布 6G 无蜂窝广域覆盖等全球领先成果,全国重点实验室达 25 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全面竣工,原子极限微制造实验设施成为省重点支持预研项目。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预计达 3.9%。新增上市公司 4 家,高新技术企业达 10500 家左右,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 21900 家左右。人才资源总量达 415 万人,同比增长 8.9%,入选国家和省级重大人才工程人数保持全省第一,连续 3 年获评 " 最佳引才城市 "。建成全省首个城市算力网。新增国家 5G 工厂 11 家,总数达 18 家,居全国第二。中兴通讯智能制造基地成为全国首个五星 5G 工厂。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统筹推进年度 239 项改革任务,6 个案例入选中国改革 2024 年度案例,数量居全国首位。盘活低效闲置存量资产项目 338 个,预计带动新增固定资产投资 290 亿元。对外承包工程业务规模保持全省第一。实施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项目 246 个,加快推进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组建应用场景创新服务中心和场景创新公司,发布应用场景 1130 个。
全域统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北沿江高铁、宁淮城际、宁芜铁路扩能改造工程持续推进,宁滁高速、338 省道等项目加快实施。推进 11 条地铁线路建设,5 号线南段投入运营、北段通过项目验收,7 号线全线开通,地铁运营总里程增至 484 公里。完成 100 公里供水管网、75 公里污水管网、316 公里老旧燃气管道新建或改造。建成省级绿美村庄 26 个。
持续深入推进美丽南京建设。扎实抓好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 高质量推进钢铁行业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 " 成为正面典型案例。实施大气治理项目 1678 个,建成 106 处幸福河湖。18 条省控入江支流水质优良比例保持 100%,长江南京段江豚数量稳定增长。新增造林 325 亩,完成湿地修复 2000 亩,林木覆盖率连续 7 年居全省第一,玄武区、栖霞区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用心用情保障和改善民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 7.5 万元,城乡收入比进一步缩小。新开办 15 所义务教育学校(校区),2 所民办学校高中部投入使用。强化优质医疗服务供给,创成 8 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推行普通门诊 " 一次挂号管三天 " 服务,实施 80 岁以上老人门诊就医 " 零等待 "。改造提升示范性社区银发助餐点 24 个,新增养老机构床位 1224 张,建设儿童友好社区 110 个。
系统施策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制定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管理办法,新增集中停放充电场所 1.3 万处。劳动人事争议多元调处模式在全国推广,打造 " 网格+公共服务 " 融合治理点 468 个。
现代快报 / 现代 + 记者 卢河燕 史童歌 / 文 顾炜 刘畅 / 摄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