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配》是剧院的看家戏、金字招牌。我们始终在一点一滴地打磨,让作品始终闪闪发光。" 第四代 " 七仙女 " 袁媛对记者表示。昨晚,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携经典剧目《天仙配》在天蟾逸夫舞台和上海观众见面。观众的反应是经典魅力的最佳证明,演出票在开演前早早售罄,当 "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 熟悉的旋律响起,戏迷用热情的掌声回馈给台上年轻的黄梅戏人。
提及黄梅戏与《天仙配》的发展和走红,离不开上海这座戏曲大码头。《天仙配》是黄梅戏早期积累的 " 三十六大本 " 之一。1954 年,由黄梅戏一代宗师严凤英、王少舫主演的《天仙配》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荣获剧本一等奖、优秀演出奖等多个奖项,就此一炮打响。1955 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根据该剧的舞台演出本重新整理,拍摄成电影艺术片,风靡全国。可以说,上海为黄梅戏从地方小戏走向全国五大剧种提供了重要平台。
袁媛和 " 七仙女 " 的缘分可以追溯到 2007 年。彼时,还是安徽省艺术学院学生的袁媛参加了 2007 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首届 " 全国寻找七仙女 " 大赛,她脱颖而出获得金奖,成为了七位仙女中唯一一名还是学生的仙女。时隔六年,央视再次举办 "2013 寻找七仙女 " 全国电视大奖赛,袁媛历时大半年的过关斩将,获得全国七仙女第一名。
"《天仙配》是一部长在自己身体里的戏。" 袁媛的《天仙配》受到了当代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黄梅戏 " 五朵金花 " 之一吴亚玲手把手的指点。光是今年,她在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驻场演出和全国巡演中,就演绎了超过 50 场《天仙配》。即便如此了然于心,剧组对此番上海演出也丝毫不敢怠慢,抱着 " 重新排练、从头打磨 " 的态度准备到最后一刻。
虽然是家喻户晓的好戏,但《天仙配》的更新从没有停下过,观众如今看到的版本是袁媛接手作品十多年来的第三版。" 我们这一台演员都是 30 岁上下的年轻人,希望将剧中的感情观、呈现方式与时俱进地呈现给观众。" 袁媛对记者表示," 我想展现一个俏丽可爱、敢于追求幸福的七仙女。" 在剧中名段 " 路遇 " 里,七仙女对董永的 " 一撞 "" 二撞 "" 三拦 " 逗得现场观众欢乐大笑。
袁媛回忆," 路遇 " 是吴亚玲与她说得最多的戏之一。《天仙配》里的 "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 等男女对唱为戏迷们津津乐道,但 " 路遇 " 作为常演的折子戏,却是七分念白三分唱。如何把念白念得俏皮但不做作,吴亚玲一个字一个弯地给袁媛教学。" 老师常说,表演的细节不能省、不能做减法,这里少一点,那里丢一点,整出戏的质量就下降了。"
与表演一样精益求精的还有演出的服化道。" 路遇 " 中,袁媛的粉红戏服相当吸睛,但如果细细观察,便可发现水袖里的巧思。原来,为了增添观众视觉上的层次感,并保持衣服粉色的基调,这套衣服特别制作了双层水袖。在七仙女舞动时,可以看见白色水袖内若隐若现的粉色。" 这是我第一次穿双层水袖,如何将双水袖干净利落地抖好,不分层、不留边,特别考验演员的手上功夫。" 正是这样一个小细节的处理,却让袁媛适应了近一年的时间,即便排练也穿着戏服练习。
带着《天仙配》,袁媛走过全国各地,也在法国、美国、俄罗斯等国家为当地观众唱响黄梅戏。"《天仙配》的观众缘和知名度都非常深厚,希望每一代演员的诠释能让这部作品常演常新。"
作者:王筱丽
文:王筱丽 图:叶辰亮 摄 编辑:宣晶 责任编辑:邢晓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