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前天
把一根蚕丝剖成32缕,看南通绣娘如何给人物注入“灵魂”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将一根细细的桑蚕丝剖分成 16 根丝,每一丝都 " 薄如蝉翼 ",不同颜色的绣线创造出立体感和明暗层次,远远望去如同一幅栩栩如生的油画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沈绣,以其仿真的特点受到许多人的喜爱。80 后罗菁,从小就在母亲的绣坊里长大。身为绣娘的母亲蒋怡传承沈绣技艺大半辈子,却不肯让女儿再吃这个苦。从师范学校毕业后,罗菁放弃铁饭碗拿起了绣花针,从零学起继承母亲手艺。如今,她已经是独当一面的沈绣传人,并走进校园给孩子们传授这门技艺。10 月中旬,现代快报记者来到罗菁位于南通市崇川区钟秀街道的工作室进行了实地探访。

放弃教师 " 铁饭碗 ",她跟着母亲学手艺

蒋怡出生于 1962 年,18 岁那年进入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开始学起了沈绣技艺,这条路一走就是大半生。沈绣又称仿真绣、美术绣,其是在苏绣基础上发展而来,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特征。沈绣作品立体感强,画面栩栩如生,作品整体色彩丰富,能展现出鲜明的明暗层次对比,表现力非常强。在 2007 年 3 月被列为第一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 年被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学沈绣不仅仅是刺绣活儿,当时我妈妈还要学习书法、绘画,这对于提升刺绣技艺有着很多帮助。"1987 年出生的罗菁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后来研究所解散了,她的母亲就和三个同事一起出来成立了个工作室,自己接单做起了私人定制。母亲蒋怡的仿真绣作品《鹊华秋色图》曾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大赛金奖。

在罗菁的记忆里,童年是在母亲的工作室里度过的。绣娘们伏案刺绣的身影、一针一线创作出来的精美作品,让她从小就与这门刺绣技艺结下了不解之缘。然而,虽然常年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但她的母亲却一直不愿意让她拿起绣花针,而是让女儿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希望她以后能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 做这一行还是比较辛苦的,在当时,老一辈人观念还是觉得做刺绣收入不稳定,而且一坐就是大半天,对身体的负担也很重。所以我妈妈最初是不希望我接手她的工作的。" 罗菁说,原本她也是按照家人的希冀考上了师范学校,后来在小学开始任教。但在还没毕业时,她就开始对沈绣有着深深的感情,也开始在母亲的指导下进行了学习。毕业后没多久,她也放弃了小学教师的 " 铁饭碗 ",决定全职当起非遗传人。

小细节决定画作 " 灵魂 ",眉梢眼角要用到 1/32 根蚕丝

从小在母亲身边耳濡目染的罗菁,学习速度非常快,刚上手没多久就成功入门,不久后就能独自开始完成刺绣工作。" 这一行的基本功是要分丝线,使用的桑蚕丝要分成 16 丝,然后根据需要使用三丝、两丝。分丝的时候,要边分边把线捋直,很需要耐心。这个步骤对于绣娘来说已经轻车熟路,但初学者往往会搞得‘一团乱麻’,可能会让丝线打结。" 罗菁给现代快报记者进行了现场展示,灯光下,被分出的丝线闪着柔和的亮光,因为太细,手机镜头几乎无法聚焦捕捉到。

沈绣一般用到的绣线颜色有 4000 种左右,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行已经有成熟的产业链,各种绣线都能直接在市面上买到,特殊的颜色也可以定制。但在罗菁母亲那一代,还需要自己学习给桑蚕丝染色。

" 刺绣时首先是要用毛笔勾线,把画作的轮廓尽量还原在布面上。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勾勒,比如你在绣水墨画时,就要不断变换笔法,掌控下笔的力度,还原出画作的浓淡深浅,保留它原本虚虚实实的感觉。然后你再挑选合适的绣线,分区域开始刺绣。" 罗菁给记者进行现场展示,虽然打眼一看只是黑白灰的基本色,但使用了不同颜色深浅度的绣线,让画面可以看出阴影过渡,每一针里都藏满了细节。

在沈绣里,要数人物佛像肖像技艺最难,市面上售价也最为昂贵。" 人物的面部是很难刺绣的,里面涉及到‘开脸’这个步骤。即便你把人物整个上身都绣得很好,要是脸没有‘开’好,会让人感觉五官无神,或者没有传达出原本的眼神情绪,那就是形似而神不似。" 罗菁说,人物面部的小细节还要用到 " 半丝 ",也就是一根桑蚕丝的 1/32,一般是用在眉毛、眼睑、边缘的头发丝等。

把非遗带进校园,她在孩子心里播种热爱

如今,继承了母亲手艺的罗菁把所有身心都放在了沈绣上,她也希望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能带动更多人喜爱沈绣。" 现在年轻的绣娘太少了,跟我合作的基本年纪都比较大了,这也是这一行目前遇到的难题。" 罗菁说,为了弘扬沈绣技艺,她把沈绣带到了学校课堂。在高校开设选修课,每年报名人数都是 " 爆满 "。她还在小学每周都会定期开课,在许多小朋友的心里种下了热爱的种子。

" 孩子们都很愿意学,也很有耐心。" 罗菁说,一般她是从最简单的花卉开始教起,让学生们观察花卉的构成,看花瓣的走向和如何叠层的。学习时最主要的还是要练习,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每个班都控制在 20 名学生以内。一般来说,学完入门课程的学生,基本都能独立完成单面的小型作品。

让罗菁感到高兴的是,如今不但她的技艺得到了来自母亲的肯定,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展现出了对这项非遗技艺的浓浓兴趣。" 这两年我能深刻感受到,很多年轻人对我们传统文化更加自豪和热爱,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作品,也会获得很多人的关注和咨询。" 罗菁说,她现在也在致力于制作一些小型手工艺品,比如年轻人们喜欢的书签等,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推广和宣传沈绣,也希望以后会有更多人来学习这门技艺。

现代快报 / 现代 + 记者 严君臣 花宇 文 / 摄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