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确认的是,这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美食纪录片。
10 月 4 日,《精酿啤酒时代》一共 6 集内容在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完整上线。
在纪录片的呈现形式上,《精酿啤酒时代》选择了相对具有亲和力的呈现形式——出镜采访、实地探索,不断地去走访、询问各类精酿行业从业者的方式来制作这部纪录片。
一方面,这种拍摄策略的构成自然有其不得不面对的客观原因——诸多精酿行业从业者并不是习惯于在镜头面前表达自我的人,如果没有一个面对面沟通、聊天的角色,恐怕很难从他们的口中把很多原本有趣、有料的内容给挖掘出来。
另一方面,主创团队也是希望能借此在影片中置入一种相对客观、公允的外部视角。比起精酿行业业内人士的自说自话,导演作为初识精酿的外行人出镜,很好地平衡了影片在专业度和趣味性上的取舍。
更重要的是,在某种程度上,影片也借此串联起了一系列今天中国的精酿文化中最关键的角色。首先是消费者、爱好者,代替观众满足好奇心驱使下的探究欲。其次是参与者和调查者,逐步完成着从旁观到深度介入、最终参与其中的过程。
与之相呼应的具体人物,是整部纪录片中贯穿始终的上海精酿啤酒协会会长林林。从出现家酿文化爱好者,到形成爱好者集群,再到因此出现产业化的、工业化的精酿酒厂,最终形成多元的精酿厂牌和精酿文化,甚至进而出现相应的精酿协会和衍生而来的精酿比赛、精酿啤酒节……林林几乎是从精酿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天就开始参与其中了。
事实上,在主要介绍精酿产业和社群生态的第五第六集的很多内容里,观众其实都能感知到,在这条由爱好出发,一步步成长、成熟、壮大起来的精酿产业线上,多的是像林林这样的人。爱好与兴趣,是将整条精酿产业链从最后端的生产者到最前端的消费者串联起来的最关键因素,也是精酿文化得以成为文化的关键。
当然,爱好与兴趣,以及这种完全从自我研发开始起家的朋克精神,显然不是这部纪录片关注的唯一焦点。《精酿啤酒时代》的一大优点就在于,它从来没有沉迷或沉醉于这类 " 为爱发电 " 类叙事的浪漫情绪里,相反,影片非常理性和客观地关照了国内精酿文化形成的诸多现实因素。
在拍摄走访的过程中,纪录片创作团队参加了相当多的精酿行业展会,直观地感受倒了一杯啤酒背后的复杂产业体系。这让团队决定拍摄内容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精酿啤酒的表面,只有深入地介绍和呈现整体的产业状况,才能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精酿。
比如,通过对南京液体酵母公司的走访,呈现了精酿行业发展至今所拥有的工业化规模。此间暗含的一条叙事线索是工业化之于精酿行业发展的双刃剑效应。一方面,精酿要想在国内市场有更好的发展,就一定要有更好的原料储备和物流渠道,这就势必进一步推进精酿制作的工业化流程。而如此一来,精酿原本所仰赖的独特性、多元性等特质能否保留就又成了新的问题。
这种工业化带来的产品同质化的危机,也是主创团队在 2023 年一年的走访过程中发现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精酿啤酒的世界里,工业化、流水线化显然不能是未来发展的唯一方向。让每一滴酒都承载着故事,让每一个泡沫都蕴含着文化——虽然这种愿景稍显浪漫,但毫无疑问,这依旧是未来确保精酿拥抱生命力的关键要素。
也正是在那一次的调查中,导演意识到精酿这个产业的面貌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因此,纪录片的另一大侧重重心,则聚焦在了对精酿进行文化溯源上。
首先是学术和理论层面的溯源,试图从历史中寻找国人千年以来的酒精酿造传统,以期将外来的精酿文化尽可能地与本土叙事深入捆绑。这也是为什么,在第三集 " 古往今来 " 的相关内容中,可以看到主创团队甚至不惜 " 严重跑题 ",特意前往国家博物馆了解 5000 多年前古人用小口尖底陶瓶酿造谷芽酒的历史。从几千年前能考证到的最早的中国酿酒遗址贾湖发掘出的很多器物中就可以看到,作为流行文化的精酿,其基底中也包含着先民延续千年的家庭酿造传统。
其次是酿造技术层面的溯源,深入呈现不同风格的啤酒和酿酒师的制作方法,以及更本质的发酵原理。在这方面,中国的啤酒酿造经历了一个从工业化生产啤酒,到家酿、精酿流行,再到将精酿再度工业化的过程——一个相对典型的案例就是优布劳的全国连锁式精酿酒厂模式。
从最原始的发酵环节,一直到储存、包装、物流、经销,优布劳不仅通过流水线化的生产环节扩大了精酿文化的辐射范围,解决了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状况的精酿门店对于精酿配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同时也通过严格、严谨的品鉴与竞赛体系确保精酿的品质、风味与独特性,不至于只剩下工业化。
实际上,这也是中国过去几十年经历改革开放,逐步走向世界的大历史过程的有趣缩影。这种特殊的历史演变流程,也让国内的精酿酿造文化一直都是一个工业化酒厂和家酿爱好者并行的状态,正是因为一直处于这种不断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试错阶段,所以双方都对酿造理论有着极度的渴求,一种非常有意思的研究氛围就因此在精酿的酿造文化中产生了。
在这条路上,走得最早、最远的人,是高岩——也就是影片中总是只闻其名,难见其人的高大师。在中国精酿啤酒历史上,高岩算得上是一个 " 教父 " 级别的重要人物,但这一切,仍然是基于他作为爱好者的初心。无论是在天涯社区科普精酿,还是写《喝自己酿的啤酒》这本普及读物,诸多后来推动精酿文化推广的关键举动都源于某种 " 顺其自然 " 的分享欲。
一横一纵两个维度的文化溯源之旅,点出了精酿啤酒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和低门槛。在第五,第六集关于比赛、展会的内容中,观众可以看到整个行业不同厂牌、不同制造商共同呈现的多元性与创造力。
这种包容性甚至允许很多一开始并不了解精酿,也没有酿造经验的爱好者也能凭着自己的喜好和探索进入这个行业中。第二集中,南宁当地精酿厂牌爱乐喝的主理人 Yuria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其实完全没有玩过自酿,也没学过酿酒,也没参与过什么精酿社群,单纯就是喜欢喝,就是纯从一个消费者,一个爱好者的角度去选择了精酿这个创业方向——但这并不妨碍她成为一个非常专业的精酿厂牌主理人。
穿梭于南宁的老市场之间,Yuria 已然在日积月累的摸索中找到了能将精酿和南宁本土食材巧妙结合的最佳路径。很多时候,精酿真的是一个你只要有兴趣,有这个爱好和勇气,就能成为其中一分子的文化。
从 2008 年的引进、普及到如今遍地开花,精酿文化在中国的发展之路显然还很漫长。也许,我们也可以说,精酿文化本身的特殊性就早已决定了像《精酿啤酒时代》这样的纪录片,最终都必须选择将目光转移到对产业的整体关照上,在对一个个人、一个个厂牌、一种种酿造技术的聚焦中,大众才能更加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到精酿文化的精髓。
当然,值得相信的是,这也是一个帮助精酿文化更好、更广泛的寻找共鸣者的有效途径,正如整部纪录片最后一集的片名所示,思考如何 " 酿造未来 ",才是精酿文化真正的灵魂与兴趣所在。
撰文:海妖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