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1号 09-12
《江南之黎里繁花》:一曲悠扬的水乡之歌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剧,《繁花》的李李都是一个让人难忘的角色——她有时如温婉含蓄的水墨,有时如神秘深邃的油画,成为了作品中一道不可忽视的风景。

而李李这个名字,恰是《繁花》作者金宇澄故乡黎里的谐音。黄河路的故事,可以从这座吴江古镇说起。在这里,古老的文化、历史和工艺,都没有被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冲散,这些承载着时空记忆的宝藏,都被完整地保留下来。

《江南之黎里繁花》以黎里古镇作为坐标,回溯江南水乡的源与流,细腻地勾勒出江南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时代变迁的印记。它像是一部精心编织的江南画卷,每一帧都充满了诗意,每一个故事都饱含深情。它不仅仅是对江南古镇的一次记录,更是对江南文化的一次致敬。

金色的记忆

在江南水乡的宁静晨曦中,纪录片《江南之黎里繁花》缓缓揭开了黎川水畔古镇的神秘面纱。作品以市河的流动为线索,让镜头穿梭于古镇的街头巷尾,从时间和空间的不同纬度,带领观众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沉淀。

古镇是大的,高低错落、深达多进的宅院里,可以窥见天地之大。作家金宇澄的祖宅就是典型的江南庭院,宅院布局多穿堂、天井、院落。穿过幽深的弄堂,常常另有一片天地。随着古建修缮工作的推进,原本破败的 " 中金家弄 " 重新焕发了生机。百年前的栋梁之木,支撑起繁花书房的结构,让我们有幸走进作家的空间,跟随他的思路望向发生在远方的故事。

古镇是小的,坐在岸边就能闻见家家户户飘来的烟火气。53 岁的倪阿四从渔民转变为游船船夫,靠着一块块缆船石,向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讲述青龙桥的故事。潘海宏将古老的茶馆改造为新式的餐馆,为外地的游客提供最本真、最时令的江南家常味道,而他的歌声和亲切的问候声,也同样抚慰着食客们的心。

古镇是老的,它见证了百年间南来北往的船只。从明朝起就作为商业重镇的黎里,见证了无数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不论是辛苦劳作的渔民,还是来自天南地北的生意人,都可以在结束工作后坐到茶馆里歇歇脚,聊一聊闲天,话一话家常。这种 " 孵茶馆 " 生活,一传就是几十代人。

古镇是新的,年轻人的反哺为它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90 后的电影制片人唐钰炜将古镇上包含他童年记忆的地方写进了剧本里,让更多的观众可以通过大屏幕见识古镇的风光。黎里水乡于他而言,是避风的港湾,是心灵的归宿,也是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改造和推广的地方。

灿烂的文化

吴侬软语搭配稚嫩童声,在芦墟山歌中,一幅描绘江南水乡的生活场景和人文风貌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山歌班的师生们,用他们的歌声,讲述了江南的故事,也唱出了江南的精神。这种在地文化的展现,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江南的自然之美,更让我们体会到了江南人民的生活智慧和文化自信。

竹编技艺非遗传承人周富林将自己半生光阴编织进竹器中,送进水乡人的生活里,送进孩子的歌声和梦乡。

杆秤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陈巧君用一颗匠人之心坚守制作杆秤的 100 多道工序,以精准的质量换取诚信的力量,也为立夏称小孩的吴地习俗添上美好的祝福。

负责古建修缮的胡师傅将整旧如旧的理念灌注到古城的一砖一瓦间,在保留古建筑原汁原味的灵韵的同时,让这些古宅大院以全新的面貌拥抱热爱水乡文化的游客。

石作技艺传承人倪金海,用一生的时间和石头打交道,青春的岁月和劳动的汗水与石料一起刻进了古镇的石桥和河埠。河两岸两百多块图案丰富、造型不一的缆船石,散发着一錾一凿的工匠精神,是江南文化为河埠添上的注脚。

《江南之黎里繁花》以其独特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它告诉我们,保护和传承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创新中焕发新的生命力。也正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守护古镇、传承文化的行列,才让我们穿过时间的长河,看到江南文化的辉煌与沧桑。

1 号结语

纪录片《江南之黎里繁花》如同一叶扁舟,缓缓驶入了观众的心湖。导演搜集和整理了散落在黎里古镇的文化瑰宝,巧妙地将它们编织串联,用镜头擦拭历史的灰尘,让那些沉睡的记忆在光影中重新焕发光彩。整部作品于观众而言,不仅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

通过《江南之黎里繁花》,我们见证了黎里古镇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蓬勃发展。这里的人们,既珍惜着传统的根基,又在创新中寻求突破。每一砖每一瓦,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也孕育着未来的希望。

《传媒 1 号》原班打造视频评论新号:

《主编浅度》

" 视频号同步上线,敬请关注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逗玩.AI

逗玩.AI

ZAKER旗下AI智能创作平台

相关标签

江南 古镇 吴江 宁静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