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易生活 09-04
在酷睿Ultra 200V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拨乱反正”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2024 年 9 月 4 日凌晨,英特尔在德国 IFA 展前举行的活动中,正式发布了酷睿 Ultra 200V 系列处理器,也就是新一代酷睿 Ultra 的低功耗、轻薄本特化型号。

对于这个系列的新款处理器,此前我们三易生活在今年 6 月就已经在《英特尔 LunarLake 架构解析:单核暴增、Xe2 首秀》中进行过深度解析,所以接下来会用简单的语言来概述它的变化。

LunarLake 的亮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性能和能效都大幅增强的 " 能效核 "。对于新架构来说,它的 E 核同频性能已经赶上了 12 代酷睿的 P 核。要知道此前从 12 到 14 代酷睿的 E 核,英特尔对标的还是古老的 6 代酷睿、也就是 Skylake 架构,所以由此不难看出 LunarLake 里能效核这次巨大的性能增益。

在性能暴增的同时,LunarLake 里这批能效核心的功耗也得到了大幅下降。这使得它完全可以取消前代的 LPE 核心,既简化了设计,也优化了核间延迟和系统调度的难题(而这曾是前代酷睿 Ultra 最大的技术槽点之一)。

当然,在能效核规格暴增的同时,LunarLake 的性能核也加入了新的缓存层级(英特尔称之为 L0,但实际上更像是原来的 L1 做成了 L1.5)。同时将并行处理规格增大到了 8 发射,以及首次在消费级核心里实现了四组 256bit 的 AVX 单元设计。

其次,在酷睿 Ultra 200V 系列处理器的内部,它所集成的核显也首次升级到了规划中的 Xe2 架构。与前代 ARC 核显相比,其不仅大幅增加了渲染切片的宽度,而且加回了前代核显当时因为面积原因而 " 砍掉 " 的 XMX 矩阵加速单元。因此显著提升了核显本身的 AI 计算能力,从而使得其可以更高效地运行光线追踪和 AI 超分(XeSS)运算。

最后,就是英特尔为新架构集成了一颗性能相当于前代 4 倍以上的 NPU,一口气将其端侧 NPU 算力从 10TOPs 拉高到了 48TOPs。很显然,这也使得它真正满足了当前 "Windows AI PC" 的相关要求,同时在真正的端侧 AI 功能上有了比前代高得多的潜力。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会喜爱这一代低压平台

当然,如果你是一位 " 性能爱好者 "、特别是游戏玩家,那么在看到酷睿 Ultra 200V 系列平台的这些相关信息后,有可能会感到有些不太满意。

原因很简单,因为此前的 12 代、13 代酷睿 P 系列低压平台,主流型号大多是 "4P+8E" 的 12 核设计,少数旗舰型号(比如 i7 1280P、1370P)更是具备 6P+8E 的 14 核规格。到了前代的 Meteor Lake 上,6P+8E+2LPE 的 16 核版本更是成为了 " 主推型号 "。

可是到了酷睿 Ultra 200V 系列,它们的 CPU 核心数量一下就减少了一半。就算新架构的性能提升幅度很大,但毕竟还没做到 " 一核顶过去两核 " 的程度,因此如果去比较理论上的峰值多核性能,这次的酷睿 Ultra 200V 系列其实是会比前代、甚至可能比前前代的低压平台反而有所退步。

更不要说,许多游戏玩家可能知道,由于主流台式 PC 处理器这些年来几乎一直是 " 六(大)核起步 " 的配置,所以对于一些最新的游戏来说,它们已经变得默认会用到 6 个 CPU 核心。而这样的游戏在酷睿 Ultra 200V 系列上,就可能会面临过去所没有的困境。因为以前的酷睿低压平台也存在 " 六大核 " 版本,但现在 P 核最多只有 4 个,那么就注定会出现部分游戏线程必须同时跑在 E 核上的情况,从而使得 P 核与 E 核之间的性能落差和通信延迟成为新问题。

更有意思的是,纵观如今的整个市场大家甚至会发现,前面讲到的这种 P 核数量在新平台 " 缩水 " 的现象,英特尔其实并非个例。因为在他们的竞争对手 AMD 那边,从锐龙 4000 系一直到锐龙 8000 系的笔记本电脑低压平台,使用的都是纯粹的 "8 大核 " 设计。但到了新的锐龙 AI 系列产品线里,目前已经发售的 AI9 HX370、HX375 等产品虽然表面上看 CPU 核心增加到了 12 个,但具体方案却变成了 "4P+8E",同样也只剩下了四个性能大核。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这里还有更多的故事

那么为何英特尔和 AMD 的这一轮新款低压笔记本电脑 CPU 普遍都减少了大核数量,甚至是削减了整体的线程数、降低了峰值多线程性能呢?实际上,当产生这样一个疑问的时候,就意味着已经犯下了一个错误,也就是搞错了本世代笔记本低压平台真正的产品定位,也弄错了理应与之对比的对象。

我们其实也曾经是这种 " 自称低功耗 "CPU 的受害者

如果大家还记得我们三易生活此前的相关内容可能就记得,我们过去曾经不止一次批评过笔记本电脑领域的 " 功耗续标 " 现象。也就是一些所谓的 " 低压平台 ",虽然表面上宣称自己只有 28W、35W 的 " 典型功率 ",但实际上一旦高负载运作,CPU 功耗可以立马飙升至 65W、80W,甚至是 115W。更糟糕的是,许多 PC 厂商对于这种情况非但不加以制止、反而故意逢迎,甚至会用 " 我们的轻薄本可以提供更高功率的峰值性能释放 " 来作为宣传手段。

其实大家只要真正用过相关产品就会发现,这种 " 看似低功耗、其实高功耗 " 的 CPU 设计,对于体验来可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因为它很容易导致相关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严重过热、降频,最后不仅长续航成为一句空话,而且消费者买回来的笔记本电脑,实际上很可能永远也跑不到 CPU 设计上的那个 " 峰值性能(频率)"。

在我们看来,真正有问题的反而不是这一代 " 大核 " 变少了的低功耗平台、而是它们的前辈,是过去那些看起来规格很高,但实际上能效控制存在严重问题的 " 假低功耗 " 笔记本电脑 CPU。

更有意思的是,按照这个思路,实际上无论英特尔、还是 AMD,它们在这一代产品的命名上至少都存在着一定的 " 误导 " 成分。因为 LunarLake、也就是酷睿 Ultra 200V 系列,实际上甚至都不是 " 接班 " 酷睿 Ultra 100 系列,它真正对位的上一代产品其实应该是 12 代、13 代酷睿的超低压(U 系列)产品线,比如 i7-1365U 之类。同理,AMD 这边的锐龙 AI9 HX 系列也压根不是前代锐龙 7000HX 系列的后继产品,其 " 前身 " 反而更接近低压 + 生产力属性的锐龙 8000HS 系列。

它们更像是拨乱反正,但这绝不是件坏事

追溯历史其实就不难发现,在笔记本电脑处理器领域,定位在 9-15W 左右 TDP、最多不超过 30 多 W 功耗的 " 超低压 U",很早就已经存在了。

而且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笔记本电脑处理器甚至可以说一直呈现出一种 " 泾渭分明 " 的态势,即轻薄本老老实实用超低压处理器、追求长续航和低发热,游戏本则使用标压处理器,从而尽可能地获得插电工况下的高性能。这两种处理器之间的规格可能差异非常大,但消费者并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

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些以往其实很小众、功耗和定位介于 " 真 · 低压 " 和 " 真 · 标压 " 之间的笔记本电脑 CPU,开始逐渐成为了市场的主流。这些 CPU 拥有理论上很低的功耗,而且它们的(大)核数量看起来,要比真正的、U 字母结尾的低压 CPU 要多得多。以结果来说,这也就使得配备这类 CPU 的产品,至少看起来会有很不错的 " 性价比 "。

从结果来说,这实际上就变成了一种被名义性价比所扭曲的市场态势。无论是对于消费者的实际体验,还是对于芯片厂商的长期口碑来说,它都绝对称不上是一种好的局面。正因如此,当 AMD 和英特尔先后高调发布他们各自 " 真正的 " 超低压新款平台,而且刻意将其与尚未公布的下一代标压方案在时间上拉开不小的跨度时,其实很容易就让人看出他们在试图 " 拨乱反正 ",让轻薄本再次重归真正超低压平台的意图。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逗玩.AI

逗玩.AI

ZAKER旗下AI智能创作平台

相关标签

英特尔 ai 酷睿 能效核 德国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