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宝伴读 08-30
心理学名词:依恋(Attachment)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含义

依恋(Attachment)是指个体,尤其是婴儿与其主要照顾者(通常是父母)之间形成的一种深厚而持久的情感联系。这种联系是在人类早期发展阶段形成的,并且对个人的情感安全感、社会关系以及整体心理健康有着深远影响。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依恋是个体与重要他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依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安全型依恋:个体在与照顾者分开时会感到适度的焦虑,但在他们回来后很快得到安抚。

回避型依恋:个体表现得似乎对照顾者的离开不在意,并在他们回来时也没有特别的反应。

焦虑型依恋:个体在与照顾者分开时表现出极度的焦虑,且在他们回来后仍难以安抚。

反常型依恋:个体在与照顾者互动时表现出矛盾的行为,既依赖又抵触。

起源

依恋理论最早由英国心理学家约翰 · 鲍尔比(John Bowlby)在 20 世纪 50 年代提出。鲍尔比通过对婴儿与照顾者之间关系的观察,提出了依恋行为是一种生物学上固有的行为模式,旨在确保婴儿的生存与安全。他认为,婴儿天生就有寻求与主要照顾者接近的倾向,以获得情感支持与保护。后来,心理学家玛丽 · 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通过 " 陌生情境实验 " 进一步发展了依恋理论,并分类出了不同类型的依恋模式。

原理

依恋的形成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生物学基础:依恋行为是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旨在增加婴儿的生存机会。婴儿会通过哭泣、微笑、抓握等方式与照顾者建立联系。

情感依赖:照顾者对婴儿的敏感性与反应性决定了依恋关系的质量。婴儿依赖于照顾者的关怀与保护,这种情感依赖促使婴儿形成安全感。

依恋模式:不同的依恋类型反映了婴儿对照顾者反应的适应性,以及照顾者对婴儿需求的响应程度。依恋模式会影响个体未来的人际关系和情感处理方式。

举例

历史名人:心理学家哈利 · 哈洛(Harry Harlow)通过实验研究猴子对替代母亲的依恋行为,证明了情感依恋的重要性。他的实验显示,即使没有食物,幼猴仍然更愿意与柔软的母亲模型在一起,表现出对情感支持的依恋。

现代案例:小明在婴儿时期与母亲形成了安全型依恋关系,这使他在日后的人际关系中表现得更加自信与信任他人。而小红在成长过程中由于母亲的情感忽视,形成了回避型依恋,这让她在成年后对亲密关系感到不安,倾向于保持距离。

生活场景

依恋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常见,尤其是在亲子关系和亲密关系中。婴儿与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会影响其未来的情感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了解依恋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自己与他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并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和维持健康的关系。

怎么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促进健康的依恋关系:

与孩子建立稳定的关系:通过对孩子的需求做出及时而敏感的回应,帮助他们形成安全的依恋模式。

理解依恋类型:了解自己的依恋类型,帮助自己在亲密关系中更好地应对情感问题。

建立支持网络:通过与家人、朋友和专业人士的沟通与互动,增强情感支持与社会联系。

恭喜你,你又掌握了一个心理学名词。可以分享给朋友,提升自我认知能力。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逗玩.AI

逗玩.AI

ZAKER旗下AI智能创作平台

相关标签

婴儿 鲍尔 心理健康 生物 生物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