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灯人教育 07-29
央视把227篇中小学课文拍成了纪录片,对孩子学语文太有帮助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在学习语文课文时,经验丰富的老师都会旁征博引,有时还会扩展文中涉及到的人文、地理和历史信息。

课文读得多了,你的好奇心是不是也会时不时冒出来?书中描述的场景是真的吗?那些故事有没有夸张的成分?

今天我们要给大家分享的是一部由 CCTV-10 科教频道推出的大语文纪录片《跟着书本去旅行》

这是一档体验式文化教育节目。节目以中小学课本或经典名著为线索,在 " 读万卷书 " 的同时 " 行万里路 ",走近文化古迹、实地实景讲故事、身临其境受教育,触摸历史、感知文化,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

通过读文、走访、体验,让孩子们身处实地,触摸历史沧桑的遗迹,倾听著作者背后的家国情怀。

每一集的时长就 20 分钟左右,没有观赏疲劳,非常适合暑期和孩子一起看,绝对收获颇丰。文末附观看资源。

01

以中小学课本或经典名著为线索

触摸历史、感知人文底蕴

纪录片每一集都是从一篇课文开始的。孩子们读完课文后,主持人会引导孩子们对课文提出问题。

紧接着,带着孩子们去实地探访与课文相关的地方,尝试自己去找问题的答案。

比如在杜甫的诗词中,曾多次提到成都的风雨。

一场春雨让经历过旱灾的杜甫内心充满了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的喜悦;一场秋雨又让杜甫发出了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的呼喊。

两场夜雨,为何带给杜甫截然不同的感受?

那么请你跟随镜头的视角,来到成都的杜甫草堂,让孩子们实地体会杜甫在成都生活的情景。

除了让人身临其境,节目里扩展的知识点很丰富,从一个点,拓展至整个面,再剖析背后的社会问题,看得出节目组 " 煞费苦心 " 的程度。

就拿国宝 " 马踏飞燕 " 来说,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里就有《马踏飞燕》这篇课文。

纪录片一开始,孩子们就提出了不少问题,比如:" 马踩的为什么是一只燕子呢?"

" 马的尾巴为什么是竖起来的,而不是垂下去的?"

这些问题,你能回答的出来吗?

别急,正是孩子们的问题,才能激发同龄人的兴趣,让屏幕前的你和孩子一点一点跟随纪录片的脚步去寻找答案。

这种学习,层层递进,潜移默化,不带有一丝疲倦感。

就像纪录片里讲到的,这匹踏马的飞燕,来自武威,也是这段纪录片中孩子们的出土地。

马踏飞燕中的 " 马 ",不是普通的马,它是当年汉武帝梦寐以求的 " 大宛马 ",也就是咱们常说的 " 汗血宝马 "。

马踏飞燕的 " 飞燕 ",也不是普通的燕子,更准确的说法是——龙雀。

现在,你知道央视的另一部纪录片《国家宝藏》里,为什么要把 " 马踏飞燕 " 叫作 " 铜奔马 " 了吧?

马踏飞燕,应该叫 " 马踏龙雀 " 才对。只是马踏飞燕太有名了,怕误导观众,《国家宝藏》干脆用了 " 铜奔马 " 这个名字。

课文中对马的形态是这么形容的——

" 马踏飞燕是三只蹄子腾起,只有一个蹄子踩在燕子的躯体上。"

但它立得稳,丝毫不动摇,为什么?

因为马蹄、燕子所在的位置,恰巧也是马的重心,这就构成了力学的平衡点。

千年前,古代匠人们就已经能够精巧地应用到现代物理学知识,是不是太让现代人汗颜了?!

和马踏飞燕一同出土的,还有几十个骑手铜像,它们都出自汉代的一个将军墓,气势非凡,颇为壮观。

在这些千年前文物面前,专家告诉孩子们:" 这支队伍充分展现出汉朝时中国军事力量的强盛。"

举一反三,以一看十,这才是学习语文的最好方式!

02

不光是历史、文化知识

还有科学常识

小学三年级有一篇课文《卢沟桥》,课文中说它 " 设计科学 ",这是不是言过其实呢?

《走近卢沟桥——科技之桥》就解答了这个问题。

节目中详细分析了卢沟桥特别的建筑工艺。

比如,桥梁中运用的 " 铁柱穿石法 " 让桥受力均匀,更加坚固,有效防止桥基下沉。

这就是这座有 800 多年历史、饱经沧桑的古桥依旧坚固如新的原因。

然而,即便这样解释,孩子们依然会觉得很抽象,所以节目组请到的专家还做了几个简单的小实验,为孩子们解释了其中的科学原理。

又比如《马踏飞燕》的内容结束时,节目组又继续挖掘了马踏飞燕背后的 " 青铜铸造工艺。"

你还记得语文课本里,评价马踏飞燕的那句话吗?

" 从这匹踏燕的奔马身上,我们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先进的科学知识,看到了他们卓越的创造才能。"

我们的祖先使用范铸法铸造青铜器:

先用黄泥做出青铜器的 " 模具 ",这是 " 内范 ",再用黄泥拼接在内范之外,这是 " 外范 "。

内范、外范合在一起,再往里面浇灌高温的铜水,冷却之后,把内范、外范打破。在这个过程中,内、外范必须严丝合缝,于是 " 模范 " 这个词就理所当然的出现了。

一件模具只能铸造一件器物,所以 " 一模一样 " 这个成语就应运而生了。

这就是古代中国的艺术与文字智慧。

很多人常常问,语文让孩子学的到底是什么?这则纪录片可以掷地有声地告诉你这就是!

03

体系丰富,海量内容

学者、学霸纷纷助阵

节目更新到现在已经有几百集了,可以根据孩子喜欢的主题、所处的年龄精挑细选地来看,也可以跟着期数,一点一点的研究,毕竟每一帧都有知识点,每一个镜头都很有 " 故事 "。

节目中请了不少专家,以全新的阅读视角,为同学们剖析经典名篇,让他们可以进一步理解作品以外的历史人物和故事。

比如大家熟悉的诗词大会的康震老师和蒙曼老师——

此外,这个纪录片用到了超前的 " 云技能 ",5G+ 移动外拍 + 虚拟植入 + 实时数据展示等全新的纪录片模式,不愧是央视手笔!

这种特别的知识灌输方式打破了我们对空间维度的常规认知,户外实景中飞入虚拟立体化屏幕,带来了特别强大的视觉震撼。

从触摸真实,到感性认知,到产生问题,再到专家的答疑解惑,孩子们既加深了对课本的认识,又拓展了的文学常识、科学、历史甚至地理知识。整个内容直观又饱满,很适合孩子的学习节奏和接受水平。

或许,看完这个纪录片,作为成年人的我们也能积累一份文化底蕴,去掉生活烦恼留给自己的浮躁和戾气。

看到这里,想必你也很想和孩子一起看看究竟了,那么现在就开始 " 跟着课本去旅行 " 吧!

《跟着书本去旅行》

长按即可免费观看

看完纪录片,我们建议家长也可以陪着孩子再回到书本,相信这时一定会有更丰富的阅读感受。

比如其中有一集,就带孩子们一起到浙江,亲自体验了鲁迅童年的一天,我们在鲁迅故居,看到了他从小念书的三味书屋,鲁迅的书桌,静静地趴在私塾一角,上面刻着那个醒目的「早」字。

我们也看到了那个充满童年乐趣的百草园。不过如今的百草园,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菜园子。这时候,鲁迅笔下的文字,就能让眼前的百草园鲜活起来: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这篇孩子和家长都很熟悉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出自鲁迅的回忆性作品集《朝花夕拾》,是我们《亲近母语中文分级阅读文库》7 年级的阅读书目。

名家散文、经典小说、历史人文、传统文化、社会哲学……这类作品,在我们的文库里还有很多,一共有 108 本,涵盖了从一年级到九年级。

这个暑假,就让孩子跟着课本去旅行,跟着亲近母语中文分级阅读文库去畅读吧!

点亮小星标 ★ 精彩不错过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逗玩.AI

逗玩.AI

ZAKER旗下AI智能创作平台

相关标签

杜甫 中小学 成都 语文 央视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