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晨报 ·ZAKER 厦门 05-24
情牵两岸名扬海外 高甲戏古韵传新声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晨报记者 叶子申●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厦门开放大学)陈心晖●专栏采访团 陈锦青 徐松翠

非遗名片

高甲戏是闽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因执戈穿甲,民间又称之为 " 戈甲戏 ",又因有三生三旦三花脸九个角色,也称为 " 九角戏 " 等。高甲戏孕育于明末清初,起源于闽南民间阵头 " 宋江阵 ",流行于泉州、厦门、台湾等闽南方言地区,以及东南亚华侨华人聚居地。2005 年,高甲戏被列入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6 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基地风采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闽南文化与民间艺术传习基地,以普及闽南文化知识、传承民间艺术技艺为宗旨,聚焦闽南非遗文化、培养文化产业专门人才,研究并支撑民间艺术产业化,同时通过普及闽南文化和民间艺术的基础知识,承担保护和传承的历史使命。基地聘请了多名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入驻。通过引入非遗传承人,推进非遗文化、闽南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支持和推动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

不久前,全新改版的高甲戏《陈化成》在厦门闽南戏曲艺术中心连演三场。" 另辟蹊径 "" 别具一格 "" 耳目一新 "…… 这是观众交流观演心得时使用得最多的词语。

高甲戏是闽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因执戈穿甲,民间称之为 " 戈甲戏 ",又因有三生三旦三花脸九个角色,也称 " 九角戏 " 等。它流行于我国泉州、厦门、台湾等闽南方言地区以及东南亚华侨华人聚居地。

近日,晨报记者与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厦门开放大学)" 闽南非遗印象 " 融媒体专栏采访团共同走进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参观,了解高甲戏表演艺术,对话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您展现这项非遗的历史与创新发展。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 " 闽南非遗印象 " 融媒体采访团学生对话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吴伯祥。

独特 " 高甲丑 " 表演艺术

高甲戏孕育于明末清初,起源于闽南民间阵头 " 宋江阵 ",因其以扮演梁山好汉和演宋江故事为主,早期称为 " 宋江戏 "。清朝中叶之后," 宋江戏 " 艺人吸收 " 竹马戏 " 等其他艺术门类的表演形式,突破专演宋江戏的局限,发展成文武合演的 " 合兴戏 "。因 " 搭高台,穿盔甲 " 演出,清末始称 " 高甲戏 "。

在发展过程中,高甲戏吸收了闽南乡土生活的丑行表演,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 " 高甲丑 " 表演艺术。现就职于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的演员吴伯祥,专工丑行 20 多年。他向采访团介绍,高甲戏以 " 丑 " 见长," 能美能丑,亦庄亦谐 ",多年来涌现出了柯贤溪(女丑)、陈宗熟(傀儡丑)、林赐福(布袋丑)、许仰川(公子丑)等闽南名丑。

" 高甲戏的剧目,也分为大气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为主。" 吴伯祥进一步介绍,高甲戏的音乐源于闽南音乐、南音、傀儡调等,并受梨园戏的影响,属南音系统。为适应戏剧的发展,音乐逐渐加快节奏,增加旋律的变化。唱腔大致分为三类:大气戏类、生旦戏类、丑旦戏类。

珍藏两岸民众共同记忆

闽台戏曲同根同源,珍藏着两岸民众共同的历史与文化记忆。高甲戏除了流行于泉州、厦门、台湾等闽南方言地区之外,在我国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闽南籍华侨聚居地都有巨大的影响力。

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名字中的 " 金莲陞 ",就有着深厚的两岸渊源。" 金莲陞 " 的前身,是 20 世纪 20 年代的 " 天福兴 " 高甲戏班。1931 年,两岸高甲戏老艺人各取 " 金门 " 之 " 金 " 字、同安莲河之 " 莲 " 字,缀以吉祥寓意之 " 陞 " 字,得名 " 金莲陞 "。彼时," 金莲陞 " 一登舞台,即成闽南侨乡及东南亚侨居地驰名的高甲名班。

近年来,两岸高甲戏互动交流持续不断,让这一传统戏曲不断焕发新生机。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曾多次赴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我国香港、澳门等地区演出。1994 年,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作为大陆首个演出团体赴金门演出,被称为 " 破冰之旅 "。其后,该剧团多次应邀赴台湾等地交流演出,得到两岸民众热情支持。2018 年,厦门高甲戏《阿搭嫂》入台,由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和台湾戏曲学院台湾青年剧团联合演出,成为两岸戏曲交流合作又一结晶。

去年年底,福建现代高甲戏《围头新娘》晋京献演。这部由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创排、源自真实两岸故事、演绎两岸同胞数十年 " 双向奔赴 " 的现代剧目,在首都舞台上一亮相就引得满堂彩。

高甲戏《杨门女将》。

既守护传统也不断创新

在发展的浪潮中,厦门高甲戏既守护传统,也不断创新。从创作上而言,一代代老艺术家创作了《金刀会》《上官婉儿》《阿搭嫂》《乔女》《淇水寒》《大稻埕》等多部优秀剧目,唱响时代新曲。不少剧目被选送参加中国戏剧节、南北片戏剧展演,获得佳绩。2006 年,高甲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7 年,高甲戏《大稻埕》荣获中宣部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 " 五个一工程 " 优秀作品奖。

目前,厦门高甲戏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已形成从区级到国家级的梯队。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有纪亚福、陈炳聪、林英梨、吴晶晶;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有洪东溪、林丽雅;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有柯碧旺、骆景忠、吴金宝、李莉、张丽娜、吴伯祥、白君郎;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有陈峥嵘、孙叶芳。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传承和发展高甲戏,厦门多位高甲戏代表性传承人深入校园、社区等地,通过举办研学、编排高甲戏 " 广播体操 " 等丰富的形式,让不同年龄的学生了解高甲戏、喜欢高甲戏、传承高甲戏。

相关标签

闽南 厦门 宋江 代表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