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晨报 ·ZAKER 厦门 05-24
福建省文联副主席、厦门市文联副主席曾学文谈高甲戏发展前景: 守正不渝 创新不止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晨报记者 叶子申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厦门开放大学) 陈心晖

对福建省文联副主席、福建省剧协副主席、厦门市文联副主席曾学文来说,闽南文化主题是贯穿于其创作和研究的主轴。

曾学文创作的歌仔戏《邵江海》《蝴蝶之恋》《侨批》、高甲戏《阿搭嫂》《大稻埕》、南音乐舞《长恨歌》、南音新作《情归何处》《凤求凰》等,为福建文艺在全国艺术领域赢得了不少荣誉。他曾三获 " 中国戏剧奖 · 曹禺剧本奖 ",四部作品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 " 五个一工程 " 优秀作品奖,四部作品获 " 文华奖 "" 文华剧作奖 "" 中国戏剧奖 · 优秀编剧奖 " 等。

本期,我们对话曾学文,请他谈一谈闽台高甲戏的传承与发展。

曾学文。受访者供图

记者:请您谈一谈厦门地区高甲戏的历史沿革及发展情况。

曾学文:高甲戏从闽南阵头表演 " 宋江阵 " 发展而来。厦门同安曾是高甲戏盛行的地方,例如凤岗乡的 " 大班进 "、马巷的 " 建顺班 ",以及清宣统年间著名的 " 福和兴 "" 福再兴 " 等戏班。而成为厦门高甲戏名团的 " 金莲陞 ",于 1931 年由厦门同安莲河艺人与金门艺人联合重组成立。1953 年,剧团由班主制改为剧团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云集陈宗熟、林赐福等一批高甲名角名家。1966 年,同安高甲剧团与 " 金莲陞 " 合并,剧团的力量更加强大。

记者:厦门地区的高甲戏有何特点?

曾学文:厦门高甲戏的演出以武功见长,一些戏班常常多加两个 " 打手角 " 专门表演功夫、特技。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则以 " 阵容强大 " 立于闽南高甲戏剧团之首,其演出的剧目以传统 " 戈甲 " 气势的 " 大气戏 " 而获得观众的赞赏。

高甲戏以其独特的丑行表演而独树一帜。高甲戏四大名丑中,金莲陞就占了两席:一位是陈宗熟先生,以傀儡丑闻名;一位是林赐福先生,以布袋丑受捧。他俩从提线木偶和布袋木偶中获得灵感,潜心研究,创立了一整套高甲戏傀儡丑和布袋丑的表演程式。如今广泛传承的《陈三五娘》" 李公伯送书 " 的傀儡丑表演和《审陈三》" 班头爷 " 的布袋丑表演,创始人就是陈宗熟和林赐福。

记者:近年来,厦门高甲戏在传承和创新方面有何亮点举措?

曾学文: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一方面重视传承,师承谱系非常清楚,有一套完整的传统经典剧目储备。另一方面,剧团重视创新,20 世纪 50 年代整理改编的《审陈三》便是这种创新精神的体现,成为该团经典剧目《陈三五娘》连本戏的重要一出。历史剧《屈原》《满江红》也成为该团重要的代表作。

21 世纪以来,该团创作的《金刀会》《上官婉儿》《阿搭嫂》《包公三勘蝴蝶梦》《淇水寒》《乔女》《大稻埕》《杨令婆监军》等一系列优秀剧目也都是立足于传统基础之上的大胆创新。

像《阿搭嫂》,就是在传统高甲丑表演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的成功典范,满台皆丑,创造性地为古老的戏曲程式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该剧连演了 19 个年头,衍生了多种版本,其中像近几年海峡两岸共同合作,集高甲、客家、歌仔戏三个剧种共同演绎的版本,在台北、厦门、上海等地收获了观众的好评。而小剧场版本的《阿搭嫂》深受年轻观众的追捧,去年应邀参加香港戏曲中心 2023 小剧场戏曲节,其切中时弊的当代意义和精湛的高甲丑表演赢得了满堂喝彩。

高甲戏《大稻埕》则为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创造了最辉煌的成绩:继入选文旅部 2016 年度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名录之后,一举获得了中宣部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 " 五个一工程 " 优秀作品奖、福建省第八届百花文艺奖戏剧一等奖,并入选第十五届中国戏剧节演出和全国地方戏曲南方会演,受到福建省委省政府的表彰。

一切创新的落脚点都在人才上面,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发展更是离不开人的传承与发展。灵活策略和强化训练可以促进人才的吸纳和成长,应持续探索人才培育机制和途径。

记者:海峡两岸文化同根、血脉同源。闽台之间高甲戏的渊源和发展情况如何?

曾学文:高甲戏传入台湾的时间大约是在清中叶之后,有泉州人氏入台至彰化,成立子弟馆,教习高甲戏,发展路数与闽南高甲戏迥异,以文戏为主,在音乐上吸收了北管音乐,形成南北 " 交加 " 的情形,高甲戏的职业戏班由梨园戏班蜕化而来,主要在台湾的中南部发展。20 世纪 50 年代,高甲戏在台湾还相当风光,到了 60 年代已见疲态,但 " 野台戏 " 仍有市场。20 世纪 70 年代末,台湾高甲戏已见衰败。而在金门地区,百姓看的基本是高甲戏,其发展路径与同安的高甲戏班基本相似,但 80 年代后也没落了。再次引起金门百姓轰动的,是 1994 年厦门金莲陞高甲剧团赴金门连演 45 天,金门人被突如其来的乡音所折服,台湾媒体这样写道:" 厦门叩开关闭 45 年的金门 "。

目前,台湾仅存的高甲戏班新锦珠多次来厦门交流,并与金莲陞高甲剧团合作演出《重台别》折子戏。

记者:高甲戏在我国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一带的传播情况如何?

曾学文:香港北角是福建晋江人聚焦的地方,福建的高甲戏剧团经常受邀赴香港演出。例如 1988 年,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就应邀赴香港参加 " 中国地方戏曲展 88",引起轰动。此外,1986 年,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应邀赴菲律宾马尼拉作商业性演出,掀起了一股高甲戏热潮。2008 年,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一行 65 人赴新加坡,参加新加坡厦门公会 70 周年庆典演出。

记者:您对于高甲戏未来的发展有何建议?

曾学文:在中国 348 个剧种中,高甲戏凭借独特的高甲丑表演,成为辨识度非常高的剧种。其不仅 " 基因 " 强大,而且表演程式自成体系,深受欢迎。

在不断趋同的传统艺术发展过程中,保存住剧种的本体特征,就如同保护物种多样性一样重要。这也是剧种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所在,所有的创新都必须围绕着丰富、扩大、提升本剧种本体特征为原则。

创新发展是保护活态艺术的最好途径,但创新并不是随心所欲,其前提是 " 基因 " 不能丢。只有守住根,才能向上发展。决定每一个实物的发展方式和尺度,必须重视其本身的发展规律和本质特征。

丰富和创造高甲戏的表演艺术,是当代艺术家的责任。高甲戏最初并没有丑行,是艺术家不断创造的结果。当年两位大家创造了 " 傀儡丑 " 和 " 布袋丑 ",成为如今的传统。那么,今天的艺术家该以什么样的独特表演来丰富高甲戏的艺术长廊呢?

古老的传统戏曲如瑰宝,我们一手承接、一手传递,要不断地丰富它。就如同河流,流经区域不断有新的支流汇入,河流才能愈发壮大。

声音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闽南文化与民间艺术传习基地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陈心晖:

丰富名家资源 充盈学习实践

 

此次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厦门开放大学)" 闽南非遗印象 " 融媒体专栏采访团走进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请学生担任 " 非遗体验官 ",体验闽南高甲戏的表演艺术,对话多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取得不少收获。

在专栏的带动下,学生得以走进高雅的艺术殿堂,结识多位 " 名角 ",得到他们的悉心指点和教导,不仅丰富了相关知识,更积累了社会实践的经验。

与此同时,学生通过实践,也进一步思考了如何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体验的非遗项目更好地结合、更好地服务于动画设计制作、虚拟显示内容设计制作、原画与漫画设计、剧本与分镜、影视动漫周边产品等方面的学习和实践。

通过此次采访,闽南文化与民间艺术传习基地已和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一方面,剧团邀请基地学生参观、交流,学习戏曲及相关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基地将邀请高甲戏非遗传承人进行交流指导,充实基地的名家资源。

相关标签

厦门 厦门市 闽南 福建 艺术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