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在医疗影像领域的应用,正逐步走向‘综合化’发展。不同的临床场景,对算法提出了多样化、精准化的要求——从早期依赖传统算法的迭代优化,到如今以模型驱动为核心。”在近日的2025年CMEF展上,东软医疗MDaaS事业部总经理姚庆介绍称,一直以来东软医疗都坚持“因需定模”,在不同应用场景中实现AI能力的高效匹配和深度落地。
从二十余年前筚路蓝缕研发首台国产CT,到将AI深度融入医疗装备研发全流程,东软医疗站在技术变革的潮头,用成果阐述技术突破的精彩叙事,用创新诠释着中国智造的新内涵。此次展会,东软医疗重磅发布NeuAI2.0全域人工智能平台,以及其赋能下的四款CT新品、分子影像级磁共振,覆盖从临床诊断到科研级成像的全场景需求,全流程智能影像服务新范式。
AI带来的不仅是产品技术的跨越,更引发了商业模式的深层变革。东软医疗正在从传统设备制造商,向智慧医疗转型,构建出“AI大模型+智能硬件+智能数据”三位一体的医疗科技新生态。姚庆介绍称,东软医疗MDaaS平台实现了全面智能化升级,深度接入DeepSeek大模型,重塑远程影像诊疗体系,在辅助分诊、报告生成、质控优化及结果解读等关键环节中,构建起覆盖诊前、诊中、诊后。
另据了解,MDaaS平台通过"AI预诊断+远程复核"的创新模式让6000多家医院实现资源共享,让基层患者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三甲医院的诊疗服务。这实则也是面对中国医疗体系的多层次、多结构需求,东软医疗用AI勾勒出一幅普惠医疗图景。对此,东软医疗CEO武少杰再次强调了东软医疗的使命:“既让老百姓用得起、用得上、用得方便医疗产品;同时不做跟随,而是在核心技术、关键材料、供应链上自主可控,实现技术突破和全球领先。”
2024年下半年,东软医疗以“国家队”身份开启中国高端医疗影像设备新征程。首次以“新身份”亮相CMEF,这场展示不仅是新产品迭代,也是中国医疗装备产业向世界发出的实力宣言。如今,从“中国制造”到“全球智造”,东软医疗正在海外市场实现从产品输出到生态落地的升级。通过研发中心、制造基地的全球布局,这家中国企业正以"扎根式"发展融入世界医疗体系。正如武少杰所言:“国际化是一场全链条的全球部署。”
AI重塑创新引擎
如果说中国医疗装备行业的崛起是一部从无到有的奋斗史,那么东软医疗无疑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章。
二十多年前,面对技术空白、人才稀缺、供应链薄弱的现实,东软医疗的第一代创业者凭借一腔热血与坚定信念,苦干十年,成功研发出中国首台CT设备,一举打破国外长期垄断,开创了国产高端医疗影像设备的新纪元。
如今,从研发提速、技术迭代到产品落地,AI正以指数级的速度推动医疗技术的飞跃。武少杰指出:“人工智能本身的发展也在加速演进,从早期的深度学习,到今天的大模型、智能体,几乎每天都有新概念、新突破。”
而抓住AI这一浪潮的东软医疗,将其深度嵌入产品研发流程。
AI的加入,不再是某个孤立环节的改良,而是一次系统性重构。武少杰表示,以往算法开发依赖大量物理知识与模型推演,如今借助深度学习,只需“两头训练”,无需精确理解中间过程,便能构建出更高效、准确的智能模型。
无论是小模型还是大模型的选择,东软医疗都根据应用场景灵活配置,实现算法与临床需求的精准适配。而参数规模达数亿级的AI模型,也正展现出惊人的准确性和精确度。
与此同时,AI的迅猛发展与产业协同也在催生前所未有的医工融合。
“很多顶尖医疗设备的诞生,离不开医生与工程师的深度协作。”武少杰强调。
2025年东软医疗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磁共振联合研发中心的揭幕就是这一趋势的缩影。双方在磁共振领域联手攻关高端技术,将基础研究转化为临床可用的新一代智能化设备。
目前东软医疗正在从“追赶者”加速蜕变为“引领者”。
以CT产品线为例,东软医疗光子计数CT正式获批进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成为目前唯一进入该程序的国产光子计数CT产品。全球首台16cm超高清螺旋CT——NeuViz Epoch Elite无极系列CT凭借突破性的46.5 lp/cm超高空间分辨率,重新定义了CT影像质量标准,开创了超高清CT新纪元。
武少杰表示,一方面,这一跨越象征着中国企业从技术引进、模仿跟随,走向自主原创与全球引领的飞跃,另一方面,自主创新带来的另一个重大改变是医疗成本的可控性。
“当初没有国产CT的时候,一台高端设备动辄5000万,医院根本没有选择权。”武少杰直言,随着东软医疗等国产厂商在高端影像设备上的技术突破,原本被外企垄断的市场格局已然改变,真正让国产高端设备进入一线医院,让更多患者享受到普惠医疗。
此外,在AI深度融入企业过程中,AI不仅重塑了设备研发,也在重构企业运营与管理效率。东软医疗已在内部流程中广泛部署AI工具,简化大量重复性操作,提高整体运行效率。AI的影响已深入公司“神经末梢”。
值得注意的是,武少杰强调,AI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一直是个很复杂的话题。真正将AI全面推入医学核心,还需持续探索与完善。
“大模型在电子病历等语言模型中应用较多。但在影像领域,大模型尚未能完全替代过去的深度学习在图像识别中的应用优势,无法完全解决图像问题。”东软医疗MDaaS事业部总经理姚庆进一步补充表示。
从“造设备”到“建生态”
事实上,东软医疗的AI布局,早已超越“设备制造商”的边界。
武少杰直言,如今东软医疗提供的是一整套面向临床、科研与医院管理的综合性解决方案。
东软医疗自主构建的MDaaS平台是一个重要载体,借助这一平台,东软医疗实现了从“卖产品”到“卖方案”、从“提供设备”到“构建生态”的质变。
武少杰指出,在与医院管理者的沟通中,东软医疗已不再仅仅谈论CT、MR等设备指标,而是聚焦于医院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议题。
如何实现科学决策?如何优化资源配置?如何真正做到精细化、数据化、透明化管理?东软医疗将AI与医院信息化深度融合,为管理者提供全链路的数据洞察与决策支持。
受益于大模型的发展,如今深度接入DeepSeek的MDaaS平台已脱胎换骨。
例如,通过智能摆位与质控监测系统,提升设备使用效率;借助医疗信息化平台,帮助院长实时掌握诊疗成本、人财物运营等关键指标,推动医院实现精细化管理;省市级影像云平台可以为政府定制化搭建影像云平台,地区所有的影像数据都上传到政府影像云平台,通过平台上的互认系统和质控系统,统一政府辖区内各级医疗机构的影像标准,从而就可以实现影像数据的集约管理、共享互认和互通互联。从而有效的推动影像数据有效监管,应对国家医保信息改革,助力分级诊疗基本国策落实。
在临床层面,东软医疗MDaaS平台创新引入AI智能分诊系统,快速解析患者影像及临床信息,精准识别高风险、危重症病例,并第一时间进行标记预警,为患者争取宝贵的“黄金抢救时间”;整合DeepSeek大模型技术,对患者既往检查数据进行深度分析,绘制病情变化时间轴,识别关键节点,提供精准个性化诊疗建议;系统还能实现相似病例自动匹配,为疑难复杂病例提供历史经验参考,并结合NeuMiva Cloud影像云平台结合DeepSeek AI技术打造了一套智能化的报告质控系统,快速识别文字错误、语义偏差、语法不规范、逻辑矛盾、空间定位不符、性别不符、部位描述不清、设备类型冲突等潜在问题;通过AI报告解读,平台更为基层医生提供权威辅助支持,提升其对专家报告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与此同时,MDaaS平台还助力医院在科研与学科建设等方向全面提升,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推动自身业务向更高价值链攀升。
武少杰坦言,医疗设备市场单一产品的竞争愈发激烈。而真正拉开差距的,是像东软医疗这样,能够融合AI算法能力、大模型挖掘能力、行业解决方案能力,并将其整合为“生态式”解决方案的企业。
从影像设备,到AI辅助诊疗,再到医院管理、科研合作、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建设,东软医疗正用一套有机、联动、具备高度协同力的智慧医疗体系,构建起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下沉基层,出海远航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医疗体系呈现出多层次结构。
武少杰强调,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以及不断成长的民营医院体系,每一层都有着不同的发展诉求。东软医疗正是基于这种结构性差异,构建起多层次、多场景适配的解决方案体系。
面向基层,东软医疗尤为强调“普惠”价值的实现。MDaaS平台面对县域医疗机构及非公医疗集团,东软医疗通过打造区域影像中心,推动紧密型医共体的协同建设,构建起“分布式检查+集中式诊断”的远程协作网络,推动医疗健康生态与新质生产力的融合共进,有效缓解了基层“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这一体系不仅让上级医院的专家资源得以下沉服务,让基层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接受到三甲医生的诊疗建议。同时,平台集成的40余款AI诊断工具,可以协助基层医生更快速、更准确地完成诊断,提高整体效率。患者体验也在持续优化,借助数字胶片系统,患者只需扫码诊断报告上的二维码即可随时查看影像信息,避免了传统就医过程中反复携带胶片的麻烦。
以脑卒中解决方案为例,东软医疗将顶级专家的临床经验通过深度学习转化为标准化、可量化的AI模型。医生只需上传患者的脑部影像,系统便可以自动评估,快速生成精准的定量分析结果,帮助医生判断患者取栓的可能性,抢抓“黄金治疗时间窗口”,为患者争取生机。
"AI预诊断+远程复核"的创新模式正在重塑医疗时空。当基层医院完成CT扫描,AI即时生成诊断报告,千里之外的专家通过MDaaS平台进行最终审核。这种突破地域限制的服务,让6000多家联网医院共享优质资源,患者无需奔波就能获得权威诊断。正如姚庆所言:“距离不再是问题,CT在眼前还是千里之外,对患者而言已无差别。”
姚庆补充表示,依托连接全国6000余家医院的MDaaS平台,东软医疗已构建起一个庞大的智能调度网络,实现了三甲专家资源与基层医疗机构的精准匹配与高效协同。
人工智能的力量,不只是让设备更聪明,而是让整个体系更有温度。
武少杰强调,东软医疗所追求的,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先进性,更是让基层医疗“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真实改变。这既是东软医疗的技术使命,也是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不仅在国内,东软医疗的步伐也正在迈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加速推进“从贸易走向本地化”的升级路径。
当前,东软医疗已在全球多个区域建立分公司,服务网络覆盖发达国家与“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过去,海外业务更多以产品出口为主;而如今,东软医疗正在积极探索在关键市场设立本地研发中心与制造基地,通过“扎根式”发展模式实现技术、人才、管理的深度本土化,力求成为“走出去的中国医疗品牌”中的标杆代表。
“未来,我们的国际化,不再只是沈阳制造、出口全球,而是研发、供应链、生产全链条的全球部署。在重要市场做本地化,在关键区域建立生态,这是中国医疗科技企业真正融入世界的路径。”武少杰如是说。
从高端医疗中心,到边远基层医院;从国内全覆盖,到海外深扎根。东软医疗正用AI布局,描绘出一幅“人人可及”的智慧医疗新时代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