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4 月 6 日讯(记者 张洋洋)9 个月,30 家企业,30 余位创业者,在过去 200 多天的时间里,围绕张江这片科技创新策源地,财联社、《科创板日报》12 位记者进行了深度的一线调研走访。
当采访笔记累积到第 137 页时,我逐渐感受到张江的独特气质:这里既有科学家的理想主义,又有企业家的务实精神;既承载着国家战略的宏大叙事,又包容着无数创业者对未知领域的孤勇探索。
在张江,新质生产力的生长轨迹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一场关于 " 边界消融 " 的深刻革命。学科壁垒被打破,产业链条被重构,创新要素在全球坐标系中自由流动。
与人形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许彬的对话让我印象深刻。许彬和团队此前长期在北京,这次从北京南下至上海,某种意义上是其职业生涯里的 " 二次创业 ",包括他在内的很多员工,为此需要割舍家庭,放弃原本稳定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但许彬还是乐在其中,产业链的集聚效应,政策的支持," 张江是个干事创业的好地方 ",他形容。
国地中心工作人员正在调试人形机器人
创业起步期,在走访了全国多个城市后,君实生物最终在上海接触到了张江药谷并在此落地生根。经过 12 年发展的君实生物,也从创立之初只拥有一间不超过 300 平方米实验室的小企业,蜕变成为中国知名的创新药龙头。
" 这里对于创新企业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和支持力度,令我们印象深刻。" 作为君实生物的核心创始成员张卓兵这样回忆到。今天,君实生物早期参与创新药物研发的员工,因为受益于张江的人才落户政策,很多都已经在张江科学城周边成家立业,其中部分人的孩子还在当地上中学了。
君实生物生产基地
人类对未来的想象从未停歇。在这里,更值得记录的是,创业者们,正在将对于未来的狂想转化为现实。从人形机器人到低空飞行器,从合成生物到先进制程半导体,张江的企业以 " 敢为天下先 " 的姿态,将实验室的奇思妙想转化为产业变革的澎湃动能,为中国式科技创新写下生动注脚。
▍创新生态:从 " 要素聚合 " 到 " 范式输出 "
谈到张江," 高新科技 " 是其离不开的标签,这也是我对张江一直以来的印象,但在这次专题调研之前,我从未深入细想为什么。
为期数月的深度走访,让我逐渐有了答案,这一科技创新策源地的独特基因在于——其构建了一个 " 自我进化 " 的创新生态系统,这里不仅是技术诞生的摇篮,更是规则重构的试验场。
在这里,实验室与工厂的物理距离往往不过百米,但更近的是思维的距离。以微创 ® 机器人为例,其腔镜手术机器人 " 图迈 ® " 的诞生,源于临床医生与工程师的 " 零距离协作 "。
上海浦东新区公利医院泌尿科主任王忠教授回忆:" 从一代到二代产品,我们与研发团队几乎同步迭代,医生在手术台上发现问题,工程师当天就能优化代码。" 这种 " 临床需求直通研发端口 " 的模式,让国产手术机器人仅用 3 年便追平国际巨头十余年的技术积累。
王忠教授操作图迈 ® 机器人做手术
而君实生物的崛起,则印证了政策与市场的 " 双轮驱动 "。其 PD-1 单抗特瑞普利单抗从实验室走向全球,离不开张江药谷的 MAH 制度试点和科创板资本支持。
君实生物副总经理张卓兵感慨:" 张江不仅提供实验室,更搭建了从研发到上市的完整‘高速公路’—— 12 年前我们只有 300 平方米的实验室,如今产品已覆盖 15 国临床研究。"
半导体龙头格科微与中芯国际的 " 共生史 ",是产业链协同的经典样本。格科微董秘郭修贇坦言:" 我们与中芯国际的关系不是简单的订单合作,而是技术需求倒逼产能升级,制造能力反哺设计创新。" 这种 " 设计 - 制造 - 封测 " 的深度绑定,让格科微突破 5000 万像素 CIS 芯片技术壁垒,打破索尼、三星的堆叠架构垄断,甚至推动国际市场价格体系重构。
在第三代半导体领域,瑶芯微的碳化硅器件则演绎了 " 成本革命 " 的辩证法。副总裁王曙指出:" 单颗器件成本虽高 2-3 倍,但续航提升和散热简化让整车成本反降 10%。" 这种 " 技术 - 成本 - 市场 " 的正循环,正在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领域加速渗透。
▍技术落地:从 " 痛点爆破 " 到 " 价值升维 "
张江的创新哲学,始终以 " 解决问题 " 为原点。这里的企业家深谙:技术的终极价值不在实验室的精密仪器中,而在真实世界的痛点解决里。
木蚁机器人创始人钱永强将物流自动化比作 " 卖铲人 ":" 我们从德邦、京东的‘最痛场景’切入——传统仓库晚班人力留存率不足 10%,无人叉车直接替代人工,降本 30%。" 这种 " 需求倒逼技术迭代 " 的策略,使其 L4 级无人叉车在欧美实现 " 降维打击 ",2024 年海外收入激增三倍。
而低空经济探路者御风未来,则从 " 货运先行 " 的战略中找到了商业化突破口。其 2 吨级 eVTOL 飞行器 M1 采用国产新能源汽车供应链,核心部件 100% 自主化,设计航程 250 公里,成本仅为传统直升机 1/5。
御风未来 2 吨级 eVTOL M1 系列首架机试飞
御风未来副总裁岳婷婷直言:" 载人飞行是终极目标,但货运场景能让我们积累数据、验证标准,为未来城市低空交通写说明书。"
在张江,数据不仅是生产资料,更是生态进化的 " 基因库 "。木蚁机器人通过上千台无人叉车的实时数据回传,构建了仓储动态数字孪生系统;君实生物利用 AI 加速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研发,将特瑞普利单抗的适应症拓展至 12 项。当算法开始设计药物、调度叉车、优化飞行路径时,生产力革命的范式已然改变。
▍全球坐标:从 " 技术追随 " 到 " 规则定义 "
过去几个月时间,由于要邀约采访,《科创板日报》记者时常要往返于市区和张江之间。走在张江,我常有一种产业交错的恍惚,医药自动化产线和无人叉车的机器运作声有时候会同步响起,手术机器人的机械臂操作、人形机器人的试验运动与 eVTOL 飞行器的螺旋桨旋转,有时候又会浮现在脑子里。这种 " 无界感 ",正是新质生产力的精髓:它不属于任何单一学科或产业,而是在生态碰撞中迸发的系统性变革。
格科微的 " 单芯片高像素技术 "、君实生物的首个 FDA 获批 PD-1 单抗、微创 ® 机器人覆盖六大黄金赛道的手术机器人产品矩阵 ...... 这些案例标志着张江企业正从 " 应用创新 " 走向 " 标准制定 ",这里的创业者们,也正以中国式创新的智慧,重新定义全球科技竞争的规则。
而今,张江正以更宏大的视野布局创新要素:220 平方公里全域覆盖专项资金政策,第四轮 " 五个一批 " 项目全面开工,全球顶尖人才 " 揭榜挂帅 " 关键课题。正如步科股份见证机器人产业三十年变迁,派能科技引领储能革命,张江的企业始终相信:唯有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技术胜势,才能在全球创新版图中刻下中国坐标。
最后一次采访结束后,我站在张江 " 科学之门 " 的模力社区,俯瞰这片创新热土。近处,周边高楼林立,企业已完成入驻,也还有部分建筑也在陆陆续续施工,后者承载着更多未知的可能。远眺,是祖冲之路与牛顿路的交汇,东方智慧与全球视野深度融合。
在这里,既有大科学装置铸就的创新基石,也有初创企业在细分赛道开疆拓土;既保持着对基础研究 " 十年磨一剑 " 的定力,也迸发着未来产业 " 唯快不破 " 的锐气。当合成生物颠覆传统农业范式,当机器人替代人类探索极端环境,张江的故事早已超越地域界限——它昭示着,新质生产力从来不是某个技术的单点突破,而是创新生态的集体觉醒,是科学精神与产业变革的共鸣,更是中国式现代化最生动的科创注脚。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