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菲光 " 四战 " 重组
作者 | 于婞
编辑丨高岩
来源 | 野马财经
这是野马财经的第 4354 篇原创
本文约 3365 字,阅读时长约 8 分钟
" 倔强地活着 ",是董事长蔡荣军对欧菲光 ( 002456.SZ ) 命运的注解。
" 活着 " 不容易,2020 年被踢出苹果供应链后,欧菲光营收从 519 亿元暴跌至 148 亿元,员工从 4 万人锐减至 1.1 万人。
4 月 2 日,欧菲光发布 2024 年度报告,数据显示,公司全年营收 204.37 亿元,同比增长 21.19%;净利润 5838.18 万元,同比下降 24.09%;扣非净利润 -1272.11 万元,虽已是连续第五年亏损,但同比收窄 95.66%。
第四次重组也在争议中登场,4 月 1 日,公司因筹划重大资产重组紧急停牌。根据公告,欧菲光拟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控股子公司欧菲微电子(南昌)(下称 " 欧菲微电子 ")28.25% 股权及江西晶浩光学有限公司(下称 " 江西晶浩 ")48.93% 股权,交易完成后两家子公司将实现全资控股。同时公司拟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
蔡荣军的光学帝国能否借这场资本手术刀,切开产业铁幕?
收购 2 家子公司
增厚利润 7 千万?
对于公司 2024 年净利润下滑,欧菲光在年报中表示,原因之一是报告期内公司少数股东损益同比增加,导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减少。
数据显示,2023 年欧菲光少数股东损益为 -286 万元,而 2024 年这一数字为 7094 万元。
其中,欧菲微电子与江西晶浩的少数股东权益对净利润的侵蚀显著,尤其是欧菲微电子,达 7898 万元。
图源:欧菲光 2024 年度报告
若实现全资控股,按 2024 年盈利水平测算,预计可为欧菲光增厚净利润约 7000 万元。
欧菲微电子成立于 2014 年,是欧菲光旗下指纹识别整体方案提供商,核心产品包括指纹芯片封装、模组及相关测试软件,覆盖手机、金融支付、安防、汽车及健康等领域的生物识别应用。其技术亮点包括 under glass 和 under display 指纹方案,并拥有多项核心专利,如压电薄膜制备技术和深度成像模组专利。
江西晶浩成立于 2018 年,主营业务聚焦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制造,产品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智能监控等领域。其技术方向包括降低模组高度、提升成像稳定性及优化低光环境成像质量。
两家子公司均为欧菲光产业链关键环节:欧菲微电子强化生物识别技术主权,江西晶浩则聚焦光学模组制造。
2024 年欧菲微电子和江西晶浩的营收分别为 46.26 亿元和 73.72 亿元,合计 119.98 亿元,占 2024 年欧菲光总营收的 58.71%。
图源:欧菲光 2024 年度报告
营收贡献了一大半,但截至重组前,欧菲光对欧菲微电子和江西晶浩的持股比例分别只有 71.75% 和 51.08%。
这是因为 2019 年,在子公司发展初期,欧菲光通过引入外部资本分担研发与扩张风险,这时国资通过增资方式入股了两家子公司。具体而言:2019 年 5 月,南昌高投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向江西晶浩前身南昌欧菲华光增资 4.9 亿元,获得 48.93% 股权;2019 年 12 月,南昌市产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向欧菲微电子增资 15 亿元,获得 28.25% 股权。
如今子公司发展逐渐走上正轨,盈利能力增强,欧菲光的策略开始从 " 分散风险 " 转向 " 强化控制 "。
图源:罐头图库
但值得注意的是,两家子公司 PB(市净率)分别为 1.2 倍和 1.05 倍,显著低于欧菲光当前 11.18 倍的 PB。
欧菲光子公司 PB 估值显著低于母公司,本质是市场对 " 制造资产 " 与 " 成长叙事 " 的差异化定价。短期来看收购可能优化财务表现并提振市场信心,但长期需验证技术协同能否转化为实际盈利能力,以及母公司高估值是否具备可持续性。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认为,企业 PB 低意味着净资产收益率可能不是很高,但不排除是因为企业的债务少,所以净资产收益率低。高 PB 企业收购低 PB 企业,会提升收购方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值,而且标的企业为上市公司贡献了较大比例的业绩,是利好上市公司。
四度重组:
从 " 果链弃子 " 转身为 " 华为盟友 "
欧菲光深耕光学光电行业二十余年,目前产品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智能汽车及其他智能应用新领域,主要包括光学摄像头模组、光学镜头、指纹识别模组、3D ToF、智能驾驶、车身电子、智能座舱和智能门锁等相关产品。
具体来看,2024 年智能手机产品占比 79.23%,智能汽车产品占比 11.74%,新领域产品占比 8.56%,还有其他业务收入占比 0.47%。
实际上,欧菲光自 2010 年上市以来,共经历四次重大资产重组,每次重组均与其业务转型、技术突破及战略调整紧密相关,深刻影响了公司发展轨迹。
第一次重组是在 2014 年,欧菲光以 2.34 亿美元收购索尼华南工厂,获得高端摄像头模组制造能力,并借此打入苹果供应链。
2016 年成为苹果供应商后,欧菲光营收突破 200 亿元,摄像头模组出货量全球第一。欧菲光还通过索尼的专利和工艺,提升光学精密制造能力,为后续多摄技术布局奠定基础。当时苹果订单占比高达 22%,但这也为后续被剔除供应链后的业绩崩塌埋下隐患。
第二次重组是在 2017 年,欧菲光斥资 15.8 亿元收购美国公司 Immervison 20% 股权,布局车载镜头专利技术。
当时欧菲光通过重组获得鱼眼镜头、全景影像等专利,为后续车载业务奠定基础。这是欧菲光首次明确智能汽车为第二增长曲线,但因中美贸易争端,技术整合未达预期,车载业务短期未能贡献显著收益。且重组还导致欧菲光资金承压,资产负债率由 2016 年的 65.69% 增长至 2017 年的 70.2%,2018 年进一步增长至 77.08%。
第三次重组是在 2020 年,欧菲光出售广州得尔塔影像等四家子公司给闻泰科技,回笼资金 24.2 亿元。
当时欧菲光因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遭苹果取消摄像头模组订单,于是公司剥离苹果业务,聚焦国产供应链。这使得欧菲光 2021 年营收骤降 53%,但同时公司资产负债率从 2020 年的 73.71% 降至 2021 年的 60.68%,现金流压力得到缓解。
同时欧菲光回笼资金投入光学研发,转向华为、小米等国产客户。尤其是 2023 年 9 月,华为推出了 Mate 60 系列手机,欧菲光凭借摄像头模组主要供应商的身份,实现了业绩反转。
目前欧菲光依然是华为手机摄像头模组的供应商,为华为提供了后置摄像头、前置摄像头、指纹模组。
2024 年,欧菲光国内收入占比达 87%。
"技术狂人 " 蔡荣军的逆袭
与资本困局
欧菲光创立于创立于 2001 年,2002 年就因发展不好濒临倒闭,于是公司原股东聘请蔡荣军做总经理,公司才有了一丝起色。2004 年,蔡荣军以 439 万元接盘欧菲光,如今也是欧菲光的实际控制人。
蔡荣军 1972 年出生在广东揭阳的一个农村,小时候家里穷,上学的学费都要向亲戚朋友借,有时候甚至还要赊学费,但母亲依然坚持让他上学。
后来蔡荣军考上了汕头大学,并在毕业后进入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公司柯达,成为了当时公司最年轻的影像专家,九十年代就月薪过万。
" 柯达不死,我可能一辈子当高级打工人。" 蔡荣军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但受数码浪潮,传统胶片逐渐没落,柯达也面临破产。于是蔡荣军拿着积蓄前往深圳 " 淘金 ",并在机缘巧合下接手了欧菲光,开启了自己在光学领域的传奇。
刚入主欧菲光时,原股东无法突破滤光片镀膜技术,于是蔡荣军凭借在柯达积累的技术经验,带领团队攻克红外截止滤光片技术,解决了镀膜均匀性和良率问题。2006 年,欧菲光成为红外截止滤光片全球最大厂商,全球市场份额高达 30%,公司估值约 1.5 亿元。与此同时,蔡荣军预见到滤光片可能被薄膜技术替代,决定跨界进入电容式触摸屏市场。
2008 年,欧菲光进入手机触摸屏领域,当年实现营收 2.3 亿元,净利润 3728 万元。
2010 年欧菲光上市后,加速布局薄膜式触摸屏,瞄准智能手机市场爆发期,并在 2013 年成为全球最大的薄膜式触摸屏供应商,进入华为、小米等头部手机厂商供应链。
而随着智能手机多摄趋势兴起,欧菲光又瞄准光学赛道,2014 年以 2.34 亿美元收购索尼华南工厂,切入高端摄像头模组市场,还借此打入苹果供应链。
2016 年欧菲光成为苹果摄像头模组供应商,单月出货量跻身全球前列,2017 年营收突破 330 亿元。与苹果绑定的日子,是欧菲光最辉煌的一段时光,2019 年,公司营收一度超过 500 亿元。
公司上市后,蔡荣军就在 2012 年登陆了《胡润百富榜》,与苹果合作后,还在 2017 年以 115 亿身价位列《胡润全球富豪榜》第 1386 位。公司股价也在 2017 年摸到了 26 元 / 股的历史最高点。
面对消费电子增长瓶颈,蔡荣军也在积极探索第二增长曲线。他 2014 年就瞄准生物识别趋势,建成亚洲最大指纹识别模组工厂。2015 年布局智能汽车领域,收购华东汽电、南京天擎等企业,切入车载镜头和智能驾驶系统。
欧菲光的沉浮始终与蔡荣军的资本布局深度绑定,如今收购两家子公司,蔡荣军能否借资本运作,在消费电子复苏与智能汽车爬坡的窗口期,完成 " 绝地反击 "?
从柯达工程师到百亿光学帝国掌舵者,蔡荣军能否再次带领欧菲光逆袭?评论区聊聊吧。
© 野马财经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