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小米首款电动汽车SU7在安徽宣城发生一起严重交通事故,造成车内三名年轻女性当场死亡。根据公安部门的通报,事发时车辆以超过每小时100公里的速度撞向路边桥墩,事故发生后迅速起火。更引发关注的是,事发当时车辆处于智能辅助驾驶状态,小米随后回应称,系统提示接管后驾驶员未及时反应,事故属于“严重单方交通事故”。
▲图源网络
这起悲剧不仅夺走了三条年轻生命,也重挫小米刚刚起步的新能源汽车业务。事故发生后,小米集团股价连续两日下跌,市值一度蒸发百亿港元。
▲图源网络
而更长远的冲击,是公众对国产电动车安全性的集体疑虑再次被点燃。人们开始质问:电动车的未来,是否走得太快了?
01
电动车事故频发,问题暴露无遗
小米并非孤例。翻查近年新闻,类似的电动车致命事故频繁见诸报端。
2023年8月,上海一辆蔚来ES8在高架路段撞击护栏后起火,驾驶员不幸当场身亡。据事后调查,车辆事发时处于NOP(导航辅助驾驶)模式,但系统未能及时识别弯道。
2022年,理想L9一位车主在开启辅助驾驶状态下未及时接管,系统未能识别突发变道车辆,导致与前车追尾并造成伤亡。
更早之前,特斯拉Model X在广东佛山高速公路上自燃,火势迅速蔓延至整车,所幸车主反应及时,未造成人员伤亡。
▲图源网络
此外,2021年,一辆小鹏P7在广州因底盘受损引发电池热失控起火,消防队到场后用水枪喷射近三小时才将火势控制住,但整车依然完全烧毁。
2023年,小红书与抖音上曾有多起网民爆料其比亚迪汉EV在停车时因电池故障导致后轴突然起火,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再次敲响电池稳定性的警钟。同年,北京亦庄一辆极氪001发生事故后短时间内起火,车门疑似无法打开,导致司机错失逃生机会。
▲图源网络
根据中国消防救援局2023年通报,仅在当年1月至9月,全国共报告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232起,平均每天接近1宗,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另据公安部交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1620万辆,同比上升38.6%,但起火事故增长幅度更快。中汽中心统计还显示,电动车在夏季高温与低温环境下更容易发生热管理失效问题,是诱发事故的重要隐因。
▲图源网络
从统计到案例,愈发清晰的一个现实是:电动车事故不再是偶发个例,而是一个随着产业规模急速扩大而逐渐暴露出的系统性隐患。事故背后,既有电池技术瓶颈的限制,也有车辆结构、智能系统、监管机制等多方面的协同缺失。
02
市场压力与设计疏忽
这些事故背后,成因各异,却又指向相似的问题。一是电池热失控。在高温、高压环境下,锂电池极易出现热失控,一旦起火,火势蔓延迅猛,甚至在明火扑灭后还可能复燃。
二是智能系统误判。当前主流“智能驾驶”仍属于L2级辅助驾驶,不能真正脱离人工。很多系统在复杂路况、突发情况下识别能力有限,难以作出最优决策。
三是车门锁死、逃生困难。部分品牌车辆在事故后自动断电,乘员在浓烟与高温中难以手动打开车门窗,错失黄金逃生时间。
▲图源网络
这些问题,有的是技术难题,有的是设计疏忽,也有的是过度依赖自动系统的人为失误。归根结底,是整个行业的安全逻辑尚未跟上发展速度所致。
国产电动车厂商之间的竞争,可以说是刀光剑影。在“快人一步”的逻辑下,新车从立项到上市周期普遍压缩,数月一更的节奏让车辆安全性测试严重不足。厂商为了吸引消费者,往往在“可见”的功能上下足功夫,例如大屏、车机系统、外观设计、百公里加速时间等;但“看不见”的部分——比如高强度钢材比例、电池防撞设计、车身结构吸能方案等,却往往被忽略。
▲图源网络
以某品牌为例,为了轻量化提升续航,其车身大量使用铝合金,导致撞击吸能能力下降;另有品牌为压缩成本,在电池包外围省略多层隔热防护,结果一旦底盘受损,极易引发火灾。这种“只做表面功夫”的设计倾向,埋下了不小的安全隐患。
03
智能化风险未得到重视
电动车的“智能化”常被当作营销重点推向市场。“自动驾驶”“城市NOA”“一键代驾”“全场景智驾”——这些听上去炫目的术语,成为国产电动车宣传的核心语汇。但事实上,目前绝大多数车型仅处于辅助驾驶阶段。
▲图源网络
厂商在宣传时有意无意放大系统能力,让用户对“车能自理”产生错觉。而中国电动车用户又以年轻人为主,驾驶经验不足、性格激进,常常高估技术、低估风险。比如某平台上,一位20多岁的车主上传视频,展示其车辆“在无人控制下穿越复杂十字路口”,评论区一片喝彩,却无人指出这已接近违法操作的边缘。
此次小米Su7事故中,遇难者母亲曾与女儿驾驶这辆SU7从深圳去往武汉,1000公里路程里,女儿多次称赞智驾系统“方便、安全”,甚至拿出各种技术报告作为依据。母亲却告诫她:“现在技术不完善,不能盲目相信,自己开才放心。”女儿的反驳与母亲的担忧,恰如当下电动车智能化浪潮中信任与风险的缩影。
▲图源网络
同时,电池作为电动车的核心,也始终是安全短板。根据中汽研2022年发布的数据,每十万辆电动车起火概率约为0.003%,略低于燃油车的0.004%。但问题在于,一旦起火,电动车扑灭难度和复燃率远高于传统汽车。
传统燃油车可通过切断油路、喷水灭火等方式有效控火,而锂电池热失控后会持续释放氧气,且燃烧温度高达800℃以上,消防员需要用专用冷却液持续喷射数小时才能冷却电池。也就是说,电动车不是更容易起火,但一旦起火,更致命。
04
法规严重滞后亟待完善
更隐蔽的风险还来自于系统层面。越来越多电动车具备OTA(在线升级)、远程诊断、云端交互功能,但也暴露出安全新隐患。
2023年,某品牌因服务器故障,数千名车主在一夜之间无法启动车辆;另有品牌车主反馈,行驶途中车辆强制推送升级,导致系统卡顿,险些酿成事故;更甚者,曾有网络安全研究者实测,通过漏洞远程操控车辆刹车、转向等关键部件,验证“黑客劫车”并非科幻。
▲图源网络
2024年11月11日晚,珠海市体育中心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恶性事件:一名驾驶汽车司机,故意撞向正在健步的市民,38人死亡,47人受伤的严重案件。
这起事件虽然与系统故障无关,但它令人不禁思考:如果单靠一个人,就能通过车辆造成如此严重的群体伤害,那么假如黑客远程操控多辆智能电动车同时发动攻击,其灾难性后果将不堪设想。
随着电动车智能系统日益依赖云端平台和远程操控技术,其“被武器化”的潜在风险愈发受到重视。一旦这些系统遭入侵,可能引发的不只是交通事故,更可能成为公共安全事件。面对这类新型系统性威胁,法规建设、企业责任与网络安全防御机制显然远未到位。
▲美剧《零日风暴》中讲述了这种可能性,图源网络
智能化提升了体验,也打开了“技术恐袭”的想象空间。若缺乏足够防护,一场远程黑客攻击,后果不堪设想。面对如此复杂的新风险体系,现有的法规与应对机制仍显滞后。
电动车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也是国家产业战略之一。从环保角度看,它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但当我们沉浸在技术进步与未来图景之中,也必须正视一个事实:技术越前沿,风险也越复杂。
▲图源网络
对企业而言,要从“造热搜”思维回归“造安全”的初心;对消费者来说,也不能盲目追捧酷炫功能,而忽略安全基本面。我们不反对电动车,但我们反对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快进键”。电动车的未来可以很光明,但不能建立在一宗又一宗的惨剧之上。
你怎么看小米SU7事故背后折射出的国产电动车困境?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羊记精选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