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 2025 年 3 月,港股市场出现了两笔超大规模的再融资:比亚迪的价值 435 亿港元的股票配售,以及小米的价值 426 亿港元的股票配售。这两笔配售交易均已在 3 月之内完成。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规模较小的再融资,例如蔚来的价值 40 亿港元的股票配售,同样已经在 3 月之内完成。
毫无疑问,港股的融资功能正在迅速恢复。过去两年,港股的融资功能已经聊胜于无,IPO 市场十分清淡而且经常是 " 流血上市 ",再融资市场受到的打击甚至更严重。整个 2024 年,港股一级市场融资总额仅为 1752 亿港元,其中再融资总额仅为 875 亿,创下了 2021 年以来的新低。这还托了 2024 年 9 月以后,中国资产快速反弹的福;如果按照 8 月以前的态势,那港股再融资市场几乎算是不存在了。
2025 年,一切都变化了。中国资产的估值重新修复,带有科技属性的公司尤其受市场欢迎,由此出现了比亚迪和小米这两笔超级配售。其中,比亚迪的配售规模,是最近四年来港股最大的;小米则是最近四年来的第二大。要知道,在港股的上一轮融资高峰期—— 2021 年,从来没有出现过单笔 400 亿规模的再融资!相比之下,蔚来的 40 亿规模配售简直黯然失色。
港股一级市场融资金额一览
注:均为总金额,未扣除税费、佣金和交易成本。
汽车公司的巨额配售,吸引了大部分市场注意力,掩盖了其他各式各样的公司趁势融资的动作。许多中小市值公司,过去两年在港股本来就是 " 流血上市 ",IPO 融资金额极小,现在赶紧从市场要钱 " 回血 ",其中不少(名字就不点了)的再融资规模都远远超过了 IPO 融资规模。如果港股市场重估持续下去,相信这样的案例会越来越多。
港股市场的监管机制对再融资的限制程度极小。上市公司一般会在年度股东大会时,授权董事会和管理层随时进行总股本 10%(甚至更高)规模的再融资;只要市场环境合适,再融资往往以闪电配售的形式完成,例如蔚来的配售就只用了一天时间完成。上市公司过了两年多的苦日子,不但从市场上拿不到钱,还要拿出真金白银回购以支撑股价。现在好日子终于来了,如果不连本带利地拿回来,谁甘心?
有趣的是,2024 年,交投清淡的港股市场,历史上第一次成为了回购金额远大于融资金额的市场:回购总金额 2657 亿港元,融资总金额仅 1752 亿,回购 / 融资比例高达 1.52 倍。其实早在 2023 年,港股市场的回购总金额就快要达到融资总金额了。需要指出的是,港股回购主要是由少数几个大公司进行的,仅仅腾讯一家,2024 年的回购规模就高达 1120 亿,连续两年蝉联港股 " 回购王 "。其他公司,例如上市以后从未分红派息的小米,2024 年也进行了多次回购,但总金额仅为 37 亿港元,不足腾讯的三十分之一。
到了 2025 年第一季度,港股融资规模骤然膨胀到 1306 亿,其中再融资规模高达 1123 亿。于是,回购 / 融资比例骤然降低到了 0.39 倍。回购的主力军仍然是腾讯,贡献了大约 1/3 的回购总金额(171 亿港元),其次是汇丰、友邦等金融蓝筹股。值得一体的是,这次小米融资 426 亿,是 2024 年回购金额(37 亿)的 11.5 倍,是 2023-2024 年回购总金额(52 亿)的 8.2 倍——岂止是连本带利全回来了,简直是八倍、十倍的回来了!
港股上市公司回购与融资金额比例
注:根据不同统计口径,回购总金额可能稍有区别。
平心而论,今年一季度港股再融资由汽车公司主导,投资者还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新能源汽车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又是国家扶持的产业,今年面临的市场环境(尤其是出口市场)又比较复杂,只能趁着港股回暖赶紧囤积一把现金。但是进入二季度,想在市场上拿钱的公司恐怕更多。首先,DeepSeek 爆红之后,大批 AI 创业公司排队去港股交表,已经上市的 AI 公司虎视眈眈等待再融资时机的也不在少数。AI 也是烧钱的赛道,或者哪怕有些 AI 应用公司不烧钱,肯定也会借着这个机会,以烧钱的名义圈钱。
其次,过去两年有幸登陆港股的新经济公司,无论科技公司、消费公司还是生物医药公司,在 IPO 环节一般都没有捞够,甚至根本没有捞到。哪怕是一些达到了或者达到过千亿市值的公司(名字还是不点了),累计从港股市场拿到的钱也只有十几亿、几十亿量级,显然不够解渴。当初在恶劣市况下上市,是为了满足投资人的要求;现在市况好了,也该轮到管理层自己捞一把了,捞的方式无非两个,一个减持,一个融资。
这里不得不提到港股对融资的神奇承受能力了。众所周知,港股是一个流动性偏低的市场,2024 年日均成交金额才 1318 亿港元,最高单日成交金额才 6200 亿港元,远远比不上 A 股,跟美股更是没法比。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尤其是牛市的条件下,港股对 IPO 及再融资的承载能力又很高,能够轻松吃下一些很大的交易。例如 3 月初规模巨大的比亚迪配售,不但没对市场信心造成什么影响,甚至对比亚迪股价的影响也很有限。为什么呢?归根结底,这是因为港股是一个资金开放流动的市场,而非 A 股那样的 " 存量博弈 " 市场。大批的国际投资者,包括长线价值投资者和 " 热钱 ",随时坐在场边,如果有感兴趣的融资交易,可以随时进场。所以,日均交易额远低于 A 股的港股,在一定条件下的融资吸纳能力远高于 A 股。
问题就在于这个定语:" 在一定条件下。" 这个条件,是指国际资金乐意配置港股,尤其是乐意逐渐增持港股。从 2022 年到 2024 年三季度,这个条件不太成立,当时的港股市场就失去了大半的融资功能。最近两个季度,国际资金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回流港股了,融资功能就随之回来了。
历史一再教育我们,资本市场的热度来得快、去得也快(注:美股似乎为唯一例外)。如果不在市场情绪好的时候抓紧时间融资,今后一旦市场情绪不好了,付出的代价轻则不利于公司扩张发展,重则连公司生存都受影响。看看互联网行业就知道,2020-2021 年初的黄金时代,抓住机会融资的公司(名字还是不点了),哪怕此后几年一直找不到盈利途径、苦苦探索挣扎,却还是生存无忧,一直熬到了下一个景气周期。反观一些没有融资或未能融资成功的公司,接下来可谓命途多舛,侥幸活到今天的也是元气大伤。
结论就是:作为上市公司,不管你是否看好今年乃至明年的港股,不管你对中国资产是否持长期乐观态度,此时此刻都是融资的大好时机。时间窗口可能再持续几个季度,也可能下个季度就没了,所以动作宜早不宜迟。一季度的比亚迪、小米巨额再融资,以及一系列十几亿、几十亿量级的再融资,起到了投石问路的作用,证明了当前港股市场对各种规模的融资容忍程度都比较高。舞台已经搭好了,名角已经上台唱过戏了,接下来就该不太知名的角儿唱戏了,再接下来就该群魔乱舞了。
大约一个月前,包括高盛在内的一批外资投行不约而同地发表了一个观点,即 " 外资长线资金(注:主要是 Long-only fund)回港股来了 ",这是支撑港股融资活动恢复的中流砥柱。从一季度数据看,这个说法大致不错。但是,外资长线资金仍然带着相当的疑惑,处于进两步、退一步,边走边看的状态。毕竟过去两年,它们有过好几次抄底港股无疾而终的经历;现在它们增加中国资产配置,往往也不是基于内心真心看好,而是基于美股估值太贵产生的 " 比价效应 "。就像久病初愈的人,下床重新学走路,不可能在短期内就跑起来。所以它们的心理仍然是 " 乐观而脆弱 " 的。
至于内地资金,虽然嘴上都喊着长期看好、此时不冲何时冲,骨子里大部分还是机会主义者。对于这一点,相信有过 A 股投资经验的人,就应该认识的很清楚,毋庸赘述。现在极度乐观,下个星期又可能变成莫名悲观,下下个星期转回到极度乐观,这是 A 股的传统艺能,也是内地投资者占多数的所谓 " 港 A 股 " 的传统艺能。
在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急于从港股抽血,吃相过于难看,有可能动摇本来就还不太坚定的投资者信心。一方面,是各种小股票群魔乱舞(注:" 小股票 " 在港股是个骂人话,约等于 " 千股 ",与 A 股不太相同),竞相圈钱;另一方面,那些质地相对优良的公司,融资规模又实在太大,一个两个还好说,要是来上十个八个,市场就不一定能承载得住了。
接下来到底会发生什么?二季度才刚开了一个头,让我们拭目以待。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