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玛 " 吸血式 " 供应链霸权:关税转嫁与中国制造业的定价权之殇
在中美贸易摩擦的硝烟中,沃尔玛等美国零售巨头的 " 成本转嫁游戏 " 愈发赤裸。尽管中国商务部已于 2025 年 3 月 11 日约谈沃尔玛,警告其不得单方面压榨中国供应商以抵消特朗普政府加征的关税,但最新消息显示,沃尔玛仍未放弃要求中国供应商每轮关税降价高达 10% 的要求,甚至按产品类别而非原产国施压,企图将美国单边主义政策的代价全盘转嫁给中国企业。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跨国零售巨头的供应链霸权,更折射出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化分工中的结构性困境——定价权的缺失与 " 内卷化 " 生存的悲哀。
沃尔玛的 " 吸血逻辑 ":低价策略与供应链剥削
沃尔玛的商业模式始终建立在 " 绝对低价 " 的竞争策略上,而其背后则是以牺牲供应商利润为代价的供应链控制。据彭 · 博 · 社披露,沃尔玛要求厨具、服装等品类的中国供应商承担全部新增关税成本,即每轮降价 10%,而供应商的利润空间本就仅有 2%-3% 的微薄空间,这意味着降价即亏损。尽管供应商曾尝试通过越南等低成本地区采购零部件缓解压力,但供应链重组带来的质量风险与成本波动进一步加剧了困境。
更值得警惕的是,沃尔玛的压价行为并非孤例。其谈判策略刻意按产品类别划分,弱化 " 中国供应商 " 的集体议价能力,同时利用 " 大客户 " 身份对单一企业施压,迫使供应商在 " 断供即死 " 与 " 苟延残喘 " 之间做出选择。这种 " 分而治之 " 的手段,正是其长期垄断地位的体现。数据显示,沃尔玛全球采购中 60% 依赖中国供应商,合作企业超 1.5 万家,但中国市场对其整体营收贡献不足 3%。这种不对称的依赖关系,让沃尔玛得以将中国供应链视为 " 血包 ",肆意榨取利润。
美式霸权撑腰:关税武器与 " 零和博弈 " 思维
沃尔玛的肆无忌惮,离不开美国政府的隐性支持。特朗普政府以 " 芬太尼问题 " 为由将关税从 10% 提升至 20%,而沃尔玛则默契地将此作为压价借口,形成 " 政府加税—企业转嫁—供应链买单 " 的闭环。这种 " 美式双簧 " 的本质,是将贸易战成本转移至中国制造业,同时维持美国消费者的低价幻觉。历史数据显示,2019 年美国对钢铝加征关税后,90% 的成本最终由美国企业承担,但此次沃尔玛却试图打破这一规律,将中国供应商推向绝境。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美国企图通过关税政策重构全球供应链,削弱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然而,沃尔玛的短视策略忽视了供应链的韧性——中国制造业已形成产业集群与数字化赋能的双重优势。例如,广东东莞的智能制造工厂通过工业机器人将效率提升至美国同行的 2.3 倍,而跨境电商平台(如 Temu、SHEIN)的崛起,正打破传统零售巨头的渠道垄断。沃尔玛若执意推行 " 吸血式 " 压价,最终可能导致优质供应链流失,反噬其长期利益。
中国制造业的悲哀:定价权缺失与 " 内卷化 " 陷阱
沃尔玛的强硬姿态,暴露出中国制造业的致命弱点:定价权的丧失。尽管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但大量中小企业在国际分工中仍处于 " 微笑曲线 " 底端,依赖薄利多销的订单生存。以服装行业为例,一件出口价为 10 美元的衬衫,中国工厂仅赚取 0.5 美元,而品牌商与零售商的利润占比超过 60%。这种畸形分配的背后,是技术壁垒与品牌弱势的长期积累。
更严峻的是,国内产能过剩与同质化竞争加剧了 " 内卷化 " 困境。许多企业为保住沃尔玛订单,宁可接受亏损也要维持生产,因为 " 失去沃尔玛等于失去唯一大客户 "。这种恶性循环使得企业无力投入研发与品牌建设,进一步固化其代工地位。正如某供应商所言:" 降价 10% 是立刻死亡,拒绝降价是慢性死亡——我们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
破局之路:从 " 反制 " 到 " 重构 "
面对沃尔玛的霸权,中国需采取多维度反制。
一是强化监管与法律武器。商务部约谈仅是第一步,可依据《反垄断法》对沃尔玛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立案调查,同时推动供应链合同规范化,禁止单方面压价条款。
二是构建供应链同盟。即通过行业协会(如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整合中小供应商,建立联合议价机制,打破沃尔玛 " 分而治之 " 的策略。
三是加速产业升级。通过扶持企业向智能制造与品牌化转型,通过跨境电商直连消费者,绕过传统零售中间商。
四是开拓多元市场。借助 " 一带一路 " 与 RCEP 协议,将出口重心转向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降低对美依赖。
沃尔玛事件是一面镜子,照见了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残酷现实。中国制造业若想摆脱 " 定价权之殇 ",必须从 " 被动接单 " 转向 " 主动定义规则 "。只有当中国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品牌溢价与渠道话语权时,才能终结 " 沃尔玛们 " 的吸血游戏,真正拥有主导零售行业的全球化的话语权。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