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清仓太早了,少赚 40%
在商业的宏大叙事中,每一个决策背后,都交织着复杂的利益权衡与战略考量。
3 月 28 日,美的集团发布 2024 年年报后,有眼尖的网友发现:美的彻底清仓了持有的小米股票,套现 9.02 亿元。算上从 2020 年开始的几次套现,美的从小米股票上回笼的资金近 20 亿元。而 2014 年美的买下这些股份的资金投入是 12.66 亿元。
这犹如一颗投入商业湖泊的巨石,在市场上激起阵阵浪花。3 月 31 日这一天,美的集团清仓小米的消息,更是登上百度、微博等各大平台的热搜。
对于美的集团的操作,不少网友不解地说," 美的扛了这么久,却在小米股价狂飙前跑了,卖早了!" 美的持有小米股权近 10 年,一度浮亏严重。虽然 2024 年小米股价也在持续攀升,但远远不及 2025 年的上升势头。
今年以来,小米股价一路暴涨,并于 3 月 19 日达到年内最高的 59.45 港元 / 股。这跟 2024 年 34.5 港元 / 股的收盘价相差有点大。" 提前撤退的美的集团,少赚了大约 40%。" 资深家电人士张清算了一笔账。
有网友认为," 三年五年后回头看,会发现美的是最聪明的,只有散户才会觉得自己应卖在最高点。" 这类人群对小米的发展有一些担忧。如摩根大通就表示,小米汽车收入仅为比亚迪的 1/7,却享受着更高估值。市场对小米汽车业务的增长预期过于乐观。4 月 1 日,受小米汽车事件影响,小米股价跌了 5.49%,每股报收 46.5 港元。4 月 2 日,小米股价再次下跌超 4%。
对于美的集团清仓小米股票背后的原因,有业内人士认为,美的集团对小米集团的投资属于财务投资,随着小米股价向上,套现属于正常资本运作。美的集团证券部工作人员回应《财 · 经 · 天 · 下》称," 属公司正常投资操作,没有什么特别原因。"
在被问及其是否与业务战略调整有关时,该工作人员表示:" 没有关系,业务还是 to C 与 to B 并重发展。" 不过,有不少观点认为,这场套现近 20 亿元的资本撤离,不仅是一场财务投资的终局,更是中国智能生态链从 " 共生 " 走向 " 博弈 " 的标志性事件。
美的和小米,曾是 " 共生 " 的盟友。美的希望通过小米的互联网思维和营销渠道,加速自身的智能化转型;而小米则希望借助美的的制造能力和渠道优势,拓展其在智能家居领域的布局。
2014 年,在接受中国经济网采访时,美的集团掌门人方洪波,这样描述美的与小米合作的逻辑," 最基本的出发点就是产品。美的有全面的白色家电产品,小米有电视、手机和路由器,消费者的全部家居产品在形态上就完善了。"
他还提到," 美的拥有最全的家电品类,最有条件构建整体体系。而智能手机、路由器、云平台这些正是小米要发展的重点。"
也因此,美的和小米随后都通过战略投资,成为双方早期的重要股东。他们在 " 双向奔赴 " 中各有分工:美的负责家电硬件的制造;小米则专注于传感器和协议的互联。
到 2016 年,双方尝试打通 " 美居 " 与 " 米家 "App 数据,并联合开发支持小米手环联动的空调产品。方洪波称,这个合作是 " 融入时代系统的必然选择 "。然而,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美的和小米的奋斗目标,开始错位了。
美的希望借助小米的 IoT(物联网)生态,从 " 传统制造厂商 " 转型为 " 智慧家居服务商 "。小米则希望美的能够成为其供应商,代工生产智能家居产品,拓展智能家电品类。一场人才纠纷成为他们关系变味的直接导火索。
由于美的家电需要接入米家系统,美的不得不派出一个技术团队去和小米合作,但这个团队在半年后却集体离职加入了小米。自此,美的和小米进入了疏离期:美的转向华为鸿蒙生态,小米扶持长虹代工。这也跟方洪波 " 在同等的条件下优先与小米合作 " 的想法渐行渐远。
2020 年到 2024 年,双方更是直接在家电领域博弈起来。美的这个老大哥有点心烦意乱。2024 年,小米空调出货达 680 万台,线上市占率达 11.77%,跻身前三,仅次于美的与格力。
" 美的清仓小米,与腾讯减持京东、阿里抛售小鹏,虽然具体逻辑和背景存在差异,但背后原因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张清向《财 · 经 · 天 · 下》解释道,这些动作均可视为巨头在生态竞争加剧背景下,主动调整战略布局的表现。
当前,美的和小米正在多个业务领域 " 短兵相接 "。
02 与小米 " 短兵相接 "
小米 2013 年进入家电行业,初期以智能电视、空气净化器等小家电为主。2018 年推出空调、洗衣机等大家电产品,与美的空调、冰箱、洗衣机等传统大家电业务形成直接竞争。
在头几年,小米大家电的收入,还不足以单拿出来说,但自 2021 年开始,小米集团大家电的收入节节攀升,增长率超过 40%。其中,小米空调的出货量更是惊人。
截至 2022 年末,小米空调已与二线品牌市场份额接近。2023 年,小米空调出货量超过 440 万台,同比增长 49%,一举超越奥克斯,紧紧逼近海尔。2024 年,小米空调更是凭借超过 50% 的增速,以 11.77% 的线上市占率,跻身空调行业销量前三。
在美的、格力、海尔三大家电巨头中,单论空调业务受小米冲击最大的,表面上看似乎应该是海尔。毕竟,空调并非海尔的强项,海尔空调一年的出货量在 1000 万台上下。
不过,在业内看来,海尔的优势在高端品牌卡萨帝,单价是小米的几倍,其并不会与小米形成正面竞争。与海尔类似,格力的优势产品,和小米并不在同一个价格段。也因此,小米空调的崛起,最先影响到的,或许还是美的集团,尤其是其子品牌华凌。
华凌聚焦年轻群体与家庭用户,强调 " 性能不输高端,价格更亲民 ",其 1.5 匹空调价格集中在 1699~2799 元。小米空调,瞄准的也是年轻化与科技爱好者,其 1.5 匹空调价格集中在 1699~2399 元。
由此可见,两者价格区间高度重合,直接争夺年轻用户与下沉市场。这几年,小米通过线上渠道,以及低价策略,卷出了自己的路数。
如 2024 年 1~4 月,小米空调线上均价为 2229 元,同比下降 3.76%,是前四品牌中价格最低的。小米巨省电系列 1.5 匹挂式空调售价仅 1999 元,远低于同类竞品。
" 小米很会拿下年轻人的心智,方式有极致性价比、产品设计年轻化、高颜值等。再加上掌门人雷军亲民的形象,以及小米汽车研发成功的光环等,消费者对小米的产品有了改观。" 资深家电分析师刘步尘认为。
从目前来看,尽管美的 2024 年空调销量高达 7000 万台,远远超过小米空调的 680 万台,但万事万物都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小米空调增速突飞猛进的同时,美的空调市占率下滑了 0.6 个百分点。
为了应对消费需求变化,以及同行们激烈的竞争,美的集团在 2024 年也通过国补、满减等,调整产品价格。在去年的双 12 活动中,原价为 2599 元的 607 升机型美的双开门冰箱,通过满减、政府补贴等降至 1970.88 元。
这让方洪波有点糟心。" 小米一方面在争夺传统的家电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其产品价格又比较低,其他竞争对手市场份额被挤压的同时,产品利润也可能会被拉薄。一些家电品牌如果也卷价格,会卖得越多就越亏。" 刘步尘告诉《财 · 经 · 天 · 下》。
以利润相对高一些的空调行业为例。美的空调这些年的净利润率虽然高于海尔,但一直低于通过高端化维持高溢价的格力集团。这背后的原因,除了 " 产品结构单一化 " 外,也正是 " 价格战给到的压力 "。
也因此,小米这条鲇鱼,虽然暂时未动摇美的的行业龙头地位,但从长期来看,小小蝴蝶一下下扇动翅膀,很有可能掀起一场大的风暴。毕竟,2024 年,小米白电业务呈现高速增长与局部突破的特征。
实际上,自 2018 年以来,除进入家电行业之外,小米还在智能家居生态链,与美的形成直接竞争。从目前的竞争结果来看," 小米以高性价比和生态链整合快速渗透市场,美的则依赖线下渠道和制造能力维持份额,但智能化转型压力增大。" 张清认为。
截至 2024 年末,小米 IoT 设备激活数 9 亿台,远超美的集团的 1 亿台,其 " 米家 App" 已成为智能家居流量入口,削弱了美的通过 M-Smart 系统构建生态的能力。这意味着,在智能家居生态链上,美的集团还得努把力。
在新能源汽车业务领域,美的聚焦核心零部件与 B 端合作,小米专攻整车制造。一个深耕 B 端供应链,一个抢占 C 端用户,两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呈现 " 路径分化、生态对冲、资本切割 " 三大特征。
这并不意味着两者之间没有硝烟," 小米直接参与终端市场竞争,而美的通过技术渗透上游供应链,形成整车制造与零部件供应的间接竞争关系。" 张清总结道。
从目前来看,虽然在方洪波和雷军两位掌门的带领下,美的和小米业务有重合和竞争之处,但他们的战略路径有着很大的不同。
03 两大掌门的殊途同归
美的集团证券部工作人员告诉《财 · 经 · 天 · 下》,美的集团 to C 与 to B 业务并驾齐驱,形成六大业务板块。分别为:智能家居事业群、工业技术事业群、楼宇科技事业部、机器人与自动化事业部、美的医疗、安得智联。
然而,从种种迹象来看,美的在稳住智能家居这个基本盘外,to B 端成为近些年战略转型的核心方向。如 2024 年,美的 to B 业务收入首次突破千亿,达 1044.96 亿元,占总营收 25.67%,较 2020 年的 18.5% 提升 7 个百分点。
小米则是 to C 端主导,手机和汽车占总收入的比重超过 60%,IoT 生态依赖 C 端用户规模。较之于美的靠制造业规模效应、B 端技术溢价的盈利模式,小米则是凭借硬件低毛利率、互联网服务高利润这两种方式来赚钱。
虽然发展路径和盈利模式不同,但两家公司战略定位和多元化路径,有着相似的底层逻辑。" 殊途同归。" 张清解释道,他们的目标都是打造实现多元化生态链闭环的全球公司。
方洪波带领美的集团培育其他增长曲线,是因为传统家电市场这些年增速放缓,如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空调市场零售额同比仅增 7.5%。美的需要通过 B 端业务,比如工业机器人、医疗设备等领域突破增长瓶颈,同时规避地产周期给它带来的影响。
而雷军面临的是智能手机市场饱和,以及全球出货量曾连续三年下滑的尴尬局面。造车和 IoT 生态成为小米的第二增长曲线,尤其是汽车业务被视作 " 再造小米 " 的关键。
两家企业均将 AI 和数字化视为核心战略:美的发力工业机器人 +AI 大模型融合,小米则聚焦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技术。除了同样重视技术驱动的产业升级外,生态协同也是两个掌门正在做的事。
美的通过智能家居与工业互联网,实现从家庭到工厂的数据互通;小米则通过手机、汽车、家电的互联,构建用户全生命周期服务。
也如此,这两家公司在白电市场、智能家居生态链,以及新能源汽车领域狭路相逢,便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如美的和小米从盟友到现在的渐行渐远一样,方洪波和雷军两掌门这些年的互动,也呈现从密切合作到逐渐疏离的态势。至少从公开场合看来 " 是 "。
2014 年,雷军和方洪波针对两家公司的战略合作,公开表态认可双方。为探讨业务,两人甚至单独会谈 3 小时。此后,两人再次公开场合的交集,是 2020 年。这一年,雷军和方洪波多次共同出席论坛。
如绿公司年会上,围绕全球供应链重构展开对话,方洪波强调 " 科技创新是供应链升级核心 ",雷军则分享小米智能工厂的实践。这些互动显示彼时双方在战略层面仍然存在共识。
然而,随着小米从 2021 年开始加速布局白电,美的通过库卡机器人、医疗设备等 B 端业务加速转型,双方数据共享协议终止,技术标准分歧公开化后,方洪波和雷军在公开场合几乎难再有交集了。
在张清看来,两个人的性格与风格差异明显。方洪波以 " 理性克制 " 著称,注重战略隐蔽性。而雷军,则擅长通过社交媒体,打造亲民形象。方洪波在访谈中强调 " 产品为先 ",而雷军热衷 " 用户参与感 " 营销。
这也使得两家公司,在品牌传播、市场策略以及用户互动方式上,呈现出美的 " 低调 ",小米 " 高调 " 的风格。但归根结底,两家企业竞争的本质是 " 工业时代与数字化商业逻辑的碰撞 "。张清认为。
美的和小米目前面临的隐忧也因此有所差别。以白电市场为例,美的在空调、冰箱等传统家电领域占据优势,但因其线上渠道效率较低等原因,使得美的空调线上市占率,落后于小米和格力。
尽管方洪波推行 " 简化管理 " 改革,但美的作为传统制造业巨头,层级较多、决策流程较长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例如,2024 年美的楼宇科技业务增速,从 2023 年的 14% 放缓至 9.86%。除了受政策和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外,部分也源于内部协同效率不足。
至于小米,以 " 爆品 + 生态链 " 驱动家电业务增长,但其主要是线上渠道,线下渠道与服务体系相较薄弱:1.5 万家的门店覆盖率,远低于美的的 3 万多家。要知道,在白电市场,线下体验和服务是用户决策的关键。
美的与小米从 10 年盟友变劲敌," 清仓行为或暗示美的正重构供应链体系,通过自建产能或扶持新势力(如蔚来),削弱对小米生态链的隐性依赖。" 张清也认可这种观点。
" 双方必将有一战。" 刘步尘认为。毕竟,小米计划 2025 年冲击 1000 万台空调出货量目标,并加速高端化布局,比如中央空调产品。而根据 2024 年数据,美的中央空调国内销售规模稳居行业第一。
当然,这个世界也不是非友即敌,或非敌即友。" 在供应链上,也不是没有潜在的合作机会。" 刘步尘认为。例如,美的作为全球最大压缩机供应商之一,可能为小米空调提供核心零部件,而小米生态链企业也可能依赖美的代工厂。
这意味着,美的清仓小米只是个开始。
(文中人物张清为化名)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