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隆汇 03-27
警惕汇率风险!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作者 |   万连山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www.gogudata.com)

最近,外汇市场开始警惕一个风险场景:广场协议 2.0。

这一场景来源于美国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斯蒂芬・米兰,于 2024 年 11 月撰写的报告《重构全球贸易体系的用户指南》:

由于存在外汇储备需求,美元长期被高估;为了加强本国货币,持有美元外汇的国家必定大量抛出美元。

为此,美国必须提高关税作为惩罚手段,欧洲和亚洲的贸易伙伴或许会接受某种货币协议,换取关税下调。

这两句话的前一句已经成为现实。

仅今年 1 月,日本增持 195 亿美元美债,总额突破万亿,打到 10793 亿美元;英国新增 175 亿美元,持仓额为 7402 亿美元;中国大陆 + 香港新增 27 亿美元……

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是上面说的原因。

怎么才能大量消耗美元?

最优选当然是购买黄金,但黄金不是想买多少就能买的,不仅量少、而且各国都在抢。

至于换其他货币外汇,还不如增持美债,至少有稳定的收益。更何况,目前美国利率确实处于高位水平。

……

但这对想要重振美国制造业的特朗普而言,非常不利。

所以在 3 月 3 日,他公开发表担忧:

无论是日元还是人民币,如果使之兑美元贬值,会给美国带来非常不公平的局面。

到底有多不公平?

目前,美元的名义汇率约比广场协议前的最高点低 24% 左右。

但按照 BIS 评估的实际汇率,从购买力而言,美元汇率实际上已经达到广场协议前的高位。

当时是怎么解决美元过热问题的?

现在大家都能脱口而出,美日英德法签订协议:日元、德国马克 " 有秩序 " 地大幅升值,人为让美元贬值。

而现在,似乎又到了相似情节。

米兰对未来的预测,前半段即将实现,高关税确实成了悬在各国头上的利剑。

后半段,是否会真的如其所料,各国为了换取关税下调,将签署协议提高本币、成全美元贬值?

如果确实如此,那是不是翻版的广场协议?

只不过这一次,参与交易者将远不止美日英德法五国,规模必然远比 30 年的那一次大。

01

彼时彼刻,此时此刻?

早在上个月,市场就传闻特朗普政府正在策划 MAGA(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具体措施。

大体方向是:重塑全球金融、贸易和安全体系,维持美元的地位。

外界称之为 " 海湖庄园协议 ",并附会为广场协议 2.0。

构想源于 " 特里芬两难 " 的担忧,其实也是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说法。

美元要维持世界货币的地位,就必须要不断往外输出美元。

怎么流通?当然是鼓励进口,让各国把商品卖给美国,赚到足够多的美元。

所以在经常项目上,就必然要保持逆差。

但长期的贸易逆差会影响美元币值稳定,维持世界货币地位又必须维持逆差……信心与清偿力陷入两难。

但也并非完全无解,最著名的一次便是 80 年代的广场协议。

70-80 年代初,美军先是在越南战场被坑得死去活来,中东火药桶又接着连环爆,石油危机引发惨烈的滞胀危机,失业率一度飙到 10%。

在此背景中,背锅实行供给学派政策:1. 减税刺激经济;2. 加息压制通胀。

即 " 紧货币、松财政 " 的组合策略,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滞涨。

但后遗症也是显而易见的:1. 高额的财政赤字;2. 美元大幅升值,导致持续贸易逆差。

1980 年,美国财政赤字还仅占 GDP 比重的 2.9%;到 1985 年,就飙升至 5.2%。

1980-1985 年,美元强得不合常理,升值 73%;后果则是,到 1985 年,经常项目逆差扩大至 1245 亿美元,占 GDP 比重达到 3%。

之所以如此夸张,并非只是政策的原因,还有另一个因素:日本和西德崛起。

尤其是日本。

整个 80 年代,美国贸易赤字的三分之一都来自日本,存在巨大的逆差。

1983 年,卡特皮勒时任总裁李 · 摩根发布《美元与日元不匹配问题原因及解决方案》,指责日本利用汇率优势占美国便宜,导致美国人收入降低。

此观点,与如今特朗普常说的美国被占便宜,有相通之处。

客观来说,日本商品彼时能席卷世界,确实得益于重工业崛起,但也离不开美元升值的大环境……

该报告经由各方媒体发酵,迅速引起全美反日高潮。

大量因失业而无所事事的美国工人涌上街头,爆锤日本车。

甚至,还有官员带头,在白宫前当中砸日本进口收音机。

经过多番 " 友好 " 磋商,1985 年 9 月 22 日,美日德英法在纽约广场大厦签订《广场协议》。

主要内容是扭转当时的形式,让美元贬值,日元、德国人为干预汇市、大幅升值,增加出口,减少贸易赤字。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1985 年 9 月 -1986 年 8 月,美联储连续 4 次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 7.5% 降至 5.5%。

而同期的日本利率,也是 5.5%,双方的利差几乎消失。

以当时的眼光看,取得的效果很不错。

还是以日元为例,1985 年 9 月,美元兑日元为 1:237;1985 年底,贬至 1:200;到 1986 年夏天,就已经达到 1:150。

短短半年,贬值幅度高达 36.7%。

更关键的是,看下图,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贸易逆差也确实持续缩小。

时间再回到现在。

特朗普要重振美国制造业,本质上也是要扭转逆差加速扩大的局面。

大家虽然猜测可能会有第二次 " 广场协议 " 出现,但今时今日的情况明显与过去不同。

首先,截至 2024 年底的数据,对美顺差最大的三大经济体分别是中国、墨西哥、越南,早就不是日本。

也就是说,要实现类似广场协议的手段,必须要新兴的经济体配合美国主导的货币政策,尤其是排在首位的中国。

得益于近几十年的全球化,远不再是拉几个盟友协商就能摆明的。

其次,1985 年,全球进入浮动汇率制不到 10 年,政府干预汇市比现在简单得多。

同时,过去几十年,全球外汇市场整体的交易额急剧膨胀,个人交易者也远比曾经自由,不论在规模上还是调控难度上,都大大增加。

但即便有这么多不同,大的方向走势,或许依然能猜测一二。

02

两种选择,两种未来

现在大多数人都习惯于一个说法:日本是广场协议的受害者,代价是失去了二十年。

但是当时参与的还有英法德三国,其中德国马克的升值幅度并不亚于日元。

为什么只有日本失去了 20 年?

一定程度上,还是自己的问题。

不必以现在的眼光去评判当时的形势。

至少在当时,达成协议是你情我愿的事。

首先,和美元成为世界货币的逻辑一样:日元升值虽然会损害出口,但也能促进日元国际化。

其次,日本民众和全球投资者都很爽。

人为拉动日元升值,就等于昭告全世界:速来,捡钱!

所有人只需要买入日元,坐等升值后抛掉,即可躺赚。

还炒什么股,炒汇不香吗?

更关键的是,全世界的热钱涌进日本,等着升值的这段时间,总不能干放着吧?

买房!买股票!所有人一起推高日本市场!

其余的英法德三国,虽然不如日本市场那么火热,不过形式大同小异。

但凡事都有个度。

随着扎堆来的热钱越来越多,日元蹭蹭蹭上涨,1 年内升了 80%,很快就超出了 20% 的预计幅度。

为了避免日元过热,1986 年 1 月 -1987 年初,日本央行连续 5 次降息,将利率从 5% 遽降到 2.5%。

与之相对应的,美元贬值的幅度也超过了预计。

若继续下去,弊大于利,不仅会使得市场对美元信心下降,还会导致资金加速外流。

怎么解决?

最直接的方法,当然是美元进入加息周期,吸引资金回流;同时,日英法德降息,刺激出口。

但美国当时并不愿意这么做。

因为货币贬值存在 "J 曲线 " 效应,对改善贸易逆差存在滞后性。

彼时,贸易逆差并没有明显改善,贸然加息极可能引发国内经济萧条。

所以 1987 年 2 月,G7 在巴黎签署卢浮宫协议,联手干预汇市,确保美元兑日元、马克的波动不超过 5%。

美国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都应声而降。

而此时,日本和西德的选择却出现了差异。

卢浮宫会议之前,德国与日本一样,为了避免马克过热,多次降息。

但 1987 年 2 月后,德意志联邦银行立刻将基础利率从 3% 开始上调,到 1989 年达到 6%。

等于是主动给过热的经济泼冷水。

而日本,选择了继续贪,将卢浮宫会议之前 2.5% 的低利率,一直保持到 1989 年 5 月,维持了 27 个月之久。

导致 1987 — 1989 三年日本货币供应量增速都是双位数,达到了惊人的 10.8%、10.2% 和 12%。

而同期,日本经济增速只有 6%、4.4%、5.5%,三年平均货币供应量超过经济平均增速的两倍!

大量过剩资金涌进了社会,使得资产价格暴涨。

两种选择,造就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后果。

以土地价格指数为例,1985-1989 年,西德的住宅用土地价格上涨了 29%。

反观日本,仅 1987-1989 年,城市土地价格就平均上涨 103%。

而同期,日本股票价格平均上涨 94%,日本消费物价指数平均仅上涨 3.1%。

你完全能想象到当时的日本人是什么心情。

自己手中的钱不仅莫名其妙更值钱了,名下的资产也被炒到天上,突然变得空前富裕。

举国上下,都在享受这种财富大幅增长,而基本物价很稳定的泡沫状态。

哪怕在美联储在 1988 年 3 月 -1989 年 5 月连续加息,将利率从 6.5% 调高到了 9.8%,日本依然将利率死死压在 2.5% 的低水平。

直接导致 1989 年,日本进入全面泡沫状态。

1989 年 5 月 -1990 年 8 月,日本央行连续 5 次加息,将利率从 2.5% 直接拉倒了 6%。

主动刺破泡沫的时间,比德国晚 2 年;所用的时间,大大缩短。

极端的冷热变化导致更多事态失控,股市最多下跌了 80%,楼市下跌了 60% ……

再之后,就不必赘述了。

以后,日本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越来越少,进入漫长的自我修复,直到 2010 年后才重拾升势。

03

尾声

回顾完日德曾经的经历,再回到现在。

历史当然不会简单的复刻。

正如上文所述,经过几十年全球化合作,此时的国际环境与 80 年代有很大不同。

但这些不同,并不能否定特朗普追求美元贬值或其他货币升值的可能性。

假定开头米兰的预测真的实现。

在关税的威胁下,各大经济体可能会在货币政策上做出妥协,帮助美元安全贬值,本币升值。

作为回报,曾经在日本和西德上演的经济过热期,将再度上演。

此时,所有人都将变得更富裕,外资大量涌入也使得生意更好做。

但等到多方再度达成协议,选择权又回到自己手上。

是学日本再贪两年?还是走西德的路子?亦或者还有更好的办法?

若是前者,这一代人可能将在短时间内变得空前富裕,但代价也有前者之鉴,不可能完全复刻。

还是寄希望于第三者吧。(全文完)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美国 汇率 米兰 黄金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