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3 月 16 日晚 19 时,江西省上饶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响起刺耳的警报声。16 岁少年小昊(化名)因工厂切割机损伤不当不幸受伤,左上肢重型切割伤伴手掌手指多平面离断,呈现大量失血,重度休克。这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保卫战,就此拉开惊心动魄的序幕。
黄金 30 小时的生命接力
急诊抢救患者时一度出现心脏骤停,为了挽救生命 ",暂停手指离断再植术,立即启动离断肢体应急保存程序!" 急诊科张主任(化名)当机立断。医护人员将残肢清洁后装入专用低温保存箱,-4 ℃恒温环境让细胞活性得以延续。与此同时,重症团队展开伤口止血缝合、输血、升压等抢救措施,历经 5 小时终于稳住生命体征。
然而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常规断肢再植窗口期仅 6-8 小时,而小昊的离断肢体已保存超 30 小时。面对家属 " 孩子是美术特长生,不能没有手 " 的泣血恳求,上饶市人民医院医疗协作机制,向广州和平骨科医院发出紧急会诊请求。
星夜兼程的千里驰援
3 月 17 日下午 15 时,正在参加国际显微外科学术会议的王小立教授接到通知。" 准备显微器械包,通知麻醉、护理团队,30 分钟后高铁站集合!" 这位曾创造 0.2mm 血管吻合中国纪录的专家,带领团队携带显微器械登上高铁。
途中,团队通过 5G 远程会诊系统研判伤情:目前患者生命体征平衡,可以安排再植手术,目前患者离断肢体已超 24 小时,为了减少离断肢体组织变性,必须要尽快安排手术,启用超级显微技术处理末梢循环,快速建立供血系统。
14 小时显微魔法
3 月 17 日 22 时,手术室无影灯亮起。透过 16 倍手术显微镜,王主任及团队游离出离断肢体的动静脉及神经断端,用比头发丝更细的 11-0 缝合线完成关键性血管神经吻合。当首次通血测试显示血流通畅时,手术室响起压抑的欢呼。
医者仁心的技术温度
3 月 18 日早上 8 时,当最后一根指神经完成缝合,监护仪显示离断肢体血氧饱和度稳定在 98%。持续 10 小时的手术中,王主任及团队完成 35 处血管神经吻合,输血量控制在 100ml 以内,远超《显微外科技术规范》标准。
" 这不是冰冷的技术展示,而是对生命的敬畏。" 术后查房时,王教授轻托着小昊逐渐恢复血色的手指对年轻医生说:" 我们缝合的每根血管,都承载着一个少年的人生梦想。"
缔造医学奇迹的背后
此次救治创下一大纪录:四个离断肢指低温保存时间最长 30 小时后断指再植成活
目前小昊已进入系统康复阶段,手部感觉功能恢复达预期目标的 70%。其主治医生透露,得益于术中采用的神经定向再生技术,患者有望在半年内重拾画笔。
在这场跨越千里的生命接力中,王小立团队用精湛技艺诠释了医者仁心,更为我国超级显微外科技术树立了新的里程碑。正如中国医师协会手外科分会评价:" 这不仅是一例成功的手术,更是医学人文与尖端科技融合的典范之作。"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