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THECAPITAL
改头换面后,会迎来好结局吗?
本文 4103 字,约 6 分钟
作者 | 王涛 编辑 | 吾人
来源 | 融中财经
(ID:thecapital)
近日,高鑫零售的母公司发布公告,宣布阿里巴巴已完成出售高鑫零售的交易。这一交易标志着大润发的所有权正式转移。
根据公告内容,德弘资本作为此次交易的买方,收购了高鑫零售约 75.08 亿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 78.7%。交易款项分两期支付,首期 69.07 亿港元已在交易完成时支付,剩余 34.54 亿港元及每股 0.20 港元的利息将在后续支付。
值得注意的是,德弘资本此次收购的价格相对较低。他们首期支付了 69 亿港元,剩余款项及利息将在未来支付。整个交易总额超过 130 亿港元,而阿里巴巴当年收购大润发时花费了 504 亿港元。这意味着阿里巴巴在此次出售中亏损了近 400 亿港元。
此外,高鑫零售还宣布了重要的人事变动。黄明端辞去董事会主席职务,由德弘资本的华裕能接任。这一变动标志着公司新阶段的开始。
正式易主,高层大洗牌
早在今年年初,阿里巴巴集团便已对外宣布,其子公司 New Retail 与德弘资本达成协议,计划以最高约 131.38 亿港元的价格出售所持有的高鑫零售全部股权。这一消息标志着阿里巴巴对大润发的剥离计划正式启动。
近日,这笔备受关注的交易终于尘埃落定,从公告发布到交易完成,整个过程仅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如此迅速的完成一笔高达 130 亿港元的并购交易,足以看出阿里巴巴急于出售大润发的决心。
根据高鑫零售发布的公告,交易已于 2025 年 2 月 27 日在香港正式完成。买方指定实体 Paragon Shine Limited 及 Lavender Haze Limited 收购了约 75.08 亿股股份,占高鑫零售已发行股本的 78.70%。交易款项分两期支付,首期 69.07 亿港元已在交割时支付,剩余 34.54 亿港元及每股 0.20 港元的利息将在后续支付。
回顾阿里巴巴与大润发的渊源,2017 年 11 月,阿里巴巴以 224 亿港元收购了高鑫零售 36.16% 的股份,成为其重要股东。2020 年 10 月,阿里巴巴再次增持,以 36.07 亿美元的价格将持股比例提升至 70.94%,成为控股股东。至此,阿里巴巴在高鑫零售的总投资高达 504 亿港元。然而,此次出售给德弘资本后,阿里巴巴亏损近 400 亿港元。
值得一提的是,德弘资本虽然不为大众所熟知,但其在投资领域的成就却不容小觑。作为一家国际性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德弘资本的核心团队曾主导了 KKR 及摩根士丹利在亚洲的私募股权投资业务。过去 30 年间,德弘资本成功投资了众多行业龙头企业,如中国平安、蒙牛乳业、海尔集团、南孚电池等,展现了其在资本运作和产业扶持方面的深厚实力。
此次交易不仅标志着大润发正式易主,也反映了阿里巴巴在战略调整中的果断决策。与此同时,德弘资本的入主或许将为高鑫零售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值得一提的是,德弘资本董事长刘海峰的妻子是知名女星陈好。
此次交易中,大润发在德弘资本的支持下,有望以更具竞争力的姿态重返零售行业的激烈角逐。据悉,阿里巴巴出售高鑫零售股权的计划早已酝酿多时,而德弘资本则表现出了强烈的收购意愿。
分析人士指出,高鑫零售拥有一个成熟且高效的分销与仓储网络体系,这一优势将为阿里巴巴在生鲜领域的战略布局提供重要支撑。即便股权易主,其过去在产业协同方面的价值依然不可小觑。从整体来看,此次高鑫零售的交易实现了多方共赢的局面。
随着这笔交易的正式螺钉,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也在同时发布了重要人事变动公告,黄明端辞任董事会主席,将由德弘资本 CEO 华裕能接任。
高鑫零售董事会宣布,秦跃红已辞任非执行董事以及审核委员会、提名委员会及薪酬委员会成员,韩鎏已辞任非执行董事,均自买卖协议交割日期生效;黄明端将辞任董事会主席一职,但在综合文件刊发后仍留任非执行董事以及提名委员会及薪酬委员会成员,直至首个截止日期为止。此外,黄明端还将辞任非执行董事以及提名委员会及薪酬委员会成员。
同时,董事会进一步宣布,华裕能将获委任为本公司董事会主席、非执行董事及薪酬委员会成员;王冠男女士将获委任为本公司非执行董事及提名委员会成员,梅梦雪女士将获委任为公司非执行董事及审核委员会成员。
资料显示,华裕能,现年 51 岁,担任德弘资本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华裕能亦为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牛电科技的独立董事。
于德弘资本成立之前,华裕能在 KKR Asia Limited 担任合伙人,主管大中华地区业务。在加入 KKR Asia Limited 之前,华裕能曾就职于摩根士丹利的私募股权投资部门,负责中国投资业务。在此之前,彼曾任职于 Lazard Freres & Co. 的兼并及收购部以及 Coopers &Lybrand 的金融咨询公司。
曾经的超市之王
如今的烫手山芋
大润发,这个昔日的 " 超市陆战王 ",曾创下连续 19 年无闭店的辉煌纪录。2010 年,它以 404 亿元的销售额首次超越国际零售巨头家乐福,登顶中国超市销量榜首,并在此后多年稳居第一。2020 年,其市值一度飙升至 1000 亿港元,成为线下超市领域的佼佼者。截至 2022 财年,大润发的门店数量达到 602 家的历史峰值。
1997 年,大润发在台湾桃园开设了首家门店,同年进军大陆市场,分别在上海和济南设立公司。1998 年,大润发在大陆的首家门店于上海开业,随后通过并购和新店扩张迅速崛起,到 1999 年营收已突破 240 亿元,成为零售行业的一匹黑马。2000 年,大润发在台湾和内地共拥有 15 家门店,会员数量达 150 万,服务超过 500 万消费者。
2001 年,大润发与法国欧尚集团达成合资,引入国际化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了其在零售市场的影响力。2011 年,大润发与欧尚合并,并在香港上市,成为高鑫零售的核心组成部分,进一步巩固了其在零售行业的领先地位。
大润发在内地的发展历程可谓从模仿到创新的典范。最初借鉴万客隆的仓储模式,随后转型为更贴近消费者需求的大卖场模式。通过本土化经营策略,大润发根据不同地区的消费特点灵活调整经营方式,实现了快速扩张。凭借精细化管理和创新策略,大润发在中国市场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中国零售行业的重要力量。
在电商崛起之前,大润发的线下门店可谓风生水起。它的成功不仅是中国本土零售业的历史性时刻,也让其创始人黄明端被誉为中国零售业的传奇人物。
2016 年,马云提出 " 新零售 " 概念,互联网巨头开始布局线下入口。2017 年,阿里巴巴看中了高鑫零售的潜力,随即对其展开战略投资。同年年底,阿里巴巴以 28.8 亿美元(约 224 亿港元)收购高鑫零售 36.16% 的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这笔交易不仅是当时零售行业的最大并购案,也标志着大润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020 年 10 月,阿里巴巴再次增持高鑫零售,以总对价 36.07 亿美元(约 279.57 亿港元)收购股份,折合每股 1.05 美元(约 8.1 港元)。随着此次交易的完成,阿里巴巴直接和间接持有的高鑫零售股份比例达到 70.94%,成为控股股东,高鑫零售的财务数据也被纳入阿里巴巴的报表。至此,阿里巴巴收购大润发的总投入累计达到 504 亿港元。
然而,自 2017 年阿里巴巴入主高鑫零售以来,尽管外界曾认为大润发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但双方在经营理念和业务模式上的 " 基因不和 " 导致理想中的协同效应并未实现。从 2022 年开始,大润发首次出现亏损,且情况持续恶化。数据显示,2022 财年至 2024 财年,大润发的营业收入分别为 881.34 亿元、836.62 亿元和 725.67 亿元,净利润则分别为 -8.26 亿元、0.78 亿元和 -16.68 亿元。
面对业绩下滑,大润发在 2024 年不得不关闭 20 家大卖场,其中 4 家被改造为会员店,其余则彻底停业。这一关店潮不仅对公司营收造成冲击,还导致超过 2 万名员工离职,但同时也为公司节省了超过 5 亿元的雇员福利开支。
由于大润发的持续亏损,阿里巴巴逐渐失去了耐心。从 2023 年底开始,市场上便传出阿里巴巴正在为大润发寻找买家的消息。最终,在 2025 年 1 月 1 日,阿里巴巴以约 131.38 亿港元的价格将其持有的高鑫零售全部股权出售给德弘资本。这笔交易使阿里巴巴亏损近 400 亿港元,标志着其在大润发这一投资上的重大失利。
退出实体零售业务
下一个是谁?
早在 2024 年 2 月,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蔡崇信公开表示,传统实体零售业务并非阿里的核心业务,逐步退出这些业务是合理的战略选择,但这一过程需要根据市场情况逐步推进。这一表态被视为阿里巴巴对非核心业务态度的重大转变。
随后,关于阿里巴巴计划出售旗下银泰、高鑫零售、盒马甚至饿了么的传闻甚嚣尘上。银泰和高鑫零售的相继出售,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趋势。那么,2025 年阿里巴巴还会剥离哪些实体零售业务呢?
首先是盒马。作为阿里巴巴投资孵化的新零售品牌,盒马虽然属于蔡崇信提到的 " 传统实体零售业务 ",但与银泰和高鑫零售不同,盒马是阿里巴巴的 " 亲儿子 "。2024 年底,盒马 CEO 严筱磊在内部信中透露,盒马已连续 9 个月实现整体盈利,并保持双位数增长。这表明盒马可能已度过危险期,2025 年被出售的可能性极低。然而,从长远来看,除非盒马持续表现优异,否则仍难逃被出售的命运。
苏宁易购方面。2024 年,苏宁易购发布公告称,淘宝(中国)软件有限公司已将其持有的 18.61 亿股股份(约占公司总股本的 19.99%)全部转让给杭州灏月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尽管阿里巴巴不再直接持有苏宁易购股份,但杭州灏月由淘宝、天猫和 Alibaba.com China Limited 共同控制。2025 年,阿里巴巴可能会彻底清仓苏宁易购的股份,毕竟苏宁易购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都表现不佳,其旗下的家乐福更是几乎退出中国市场,前景堪忧。
最后是居然之家。2023 年,阿里网络与杭州灏月签订协议,将其持有的居然之家 9.18% 股份转让给后者,阿里网络不再直接持股,但杭州灏月成为居然之家第四大股东。从本质上讲,阿里巴巴仍通过杭州灏月间接持有居然之家的股份。未来,阿里巴巴是否会进一步减持或退出居然之家,仍需观察市场动态和战略调整。
受房地产行业整体低迷的影响,居然之家的经营状况也面临严峻挑战。从去年 11 月公布的财报来看,其三季度净利润大幅缩水,毛利率连续三个季度下滑,经营现金流持续减少,股价长期处于低位。2024 年以来,其股价跌幅已达约 12%。2025 年,一旦有新的接盘方出现,阿里巴巴所持的居然之家股权很可能会以折扣价出售,这几乎已成定局。
此外,阿里巴巴在传统零售领域的布局还包括三江购物和联华超市。公开资料显示,自 2016 年阿里巴巴入股三江购物以来,其持股比例已增至 32%。2017 年,阿里巴巴通过易果生鲜收购了联华超市 18% 的内资股股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然而,无论是三江购物还是联华超市,都与银泰、高鑫零售、居然之家一样,面临着相似的困境。阿里巴巴出售这些资产的计划似乎早已提上日程。
可以预见,2025 年不仅是阿里巴巴剥离非核心零售业务的一年,整个实体零售行业也将迎来新一轮洗牌。未来一年,行业内将上演更多收购与出售的戏码,而这些交易大多将以 " 打折 " 的形式完成。
# 线索爆料 # rzcj@thecapital.com.cn
融中官方粉丝群
在这里,你可以获取丰富的股权投资行业资讯、热点报道;前沿行业报告、重点课题研究、最新业内动态。链接资本,连接市场,联结资源,共同打造创投交流新平台、合作共赢朋友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