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优势做强服务贸易

2025-02-22 06:3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服务贸易实现快速增长,全年服务贸易总额首次突破万亿美元,反映了我国在该领域持续稳健的发展态势、强劲的发展潜力以及广阔的市场前景。

  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可圈可点,除总体规模稳健增长外,还呈现出以下特征。其一,服务贸易结构持续优化,2024年出口增速优势稳步提升,推动贸易逆差规模缩小314.3亿元,进出口结构进一步平衡。贸易内容逐渐从传统领域向科创领域转变,竞争力增强。其二,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亮点突出,2024年贸易总额28965.2亿元,增长6.5%,数字内容与信息技术出口竞争力提升,反映出国内市场开放与技术合作的深化。其三,旅行服务复苏强劲,2024年全年贸易额增长38.1%,跃居服贸领域之首,成为我国服务贸易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和逆差收窄的基础逻辑。其四,服务贸易特色化转型成效显著。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数智化水平不断提升,数字服务贸易成为新的强劲增长点。

  另外,我国服务贸易区域协同进一步加强,各地区更是凭借自身优势,走出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比如,浙江省依托发达的电子商务产业,在数字服务贸易领域异军突起,成为全球电商服务的重要枢纽;广东省则凭借区位禀赋优势,发展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服务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夯实服务贸易的高质量发展底座;北京市着力打造全球价值提升新引擎,其蓬勃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也为服务贸易注入了新的活力。

  取得成绩的同时,短板弱项也不容忽视。比如,产业基础相对较弱,仍以低附加值、高劳动密集型服务为主,科技、教育、医疗、咨询、金融等高附加值领域的国际化水平不高,服务贸易逆差问题依然突出。又如,在劳动保障、知识产权保护、跨境数据流动存储协议等问题,以及金融保险服务、战略性产业嵌入式服务、颠覆性产业前置性服务等领域,缺乏与国际市场和产业的深度融合。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也仍有改善空间,市场活力、创新动力和虹吸力有待提升。未来,应立足系统观念,围绕服务环境培育、动力形成、循环渠道等靶点,科学谋划施策。

  推进新型服务贸易全球生态体系建设。要有前瞻性谋划和前置性部署的能力和魄力,制定更加精准、全面和灵活的政策目标和重点任务,为服务贸易企业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明确的规制清单,提高市场的长期稳定性和持续活力,从而增强整体国际竞争力。

  拓展服务贸易发展空间和渠道。进一步深化服务业对外开放,放宽市场准入,吸引更多国内外资本进入我国服务贸易领域。积极推进国际合作项目,并配套有质量有信誉的一揽子服贸目录,拓展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空间。

  强化科技驱动、金融助力和人才储备。加大对服务贸易领域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与服务贸易深度融合,重点锚定我国在数智化领域的优势,改造传统贸易基础格局。注重培养服务贸易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专业能力,推动市场对服务贸易单据的金融资产认定、流通和交易。

  在技术融合、设施融合、要素融合的基础上推动服务产业融合。这种融合不仅是服务贸易对不同产业和产品贸易的补充支持,还应重点包括依托新型服务贸易体系对传统产业链供应链的重构、提质和升级,以及对国际市场价值链的重组、共建和共享。通俗地讲,要优化传统服务升级序列,摆脱“卖产品、赠服务”,拓展基于服务的全球价值体系,将我国的全球产业发展目标转向价值链的顶端,整合和构建市场环境与产业体系。

  优化协调布局。经济离不开因势利导,服务离不开差异化驱动,贸易离不开比较优势。各地区应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条件,明确在服务贸易中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同时加强区域间合作与交流机制建设,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良好格局,促进良性的产业链供应链补充、协同和融合,实现价值链的共建、拓展和共享。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万相昱)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王炬鹏)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立足优势做强服务贸易

2025年02月22日 06:3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万相昱

  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服务贸易实现快速增长,全年服务贸易总额首次突破万亿美元,反映了我国在该领域持续稳健的发展态势、强劲的发展潜力以及广阔的市场前景。

  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可圈可点,除总体规模稳健增长外,还呈现出以下特征。其一,服务贸易结构持续优化,2024年出口增速优势稳步提升,推动贸易逆差规模缩小314.3亿元,进出口结构进一步平衡。贸易内容逐渐从传统领域向科创领域转变,竞争力增强。其二,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亮点突出,2024年贸易总额28965.2亿元,增长6.5%,数字内容与信息技术出口竞争力提升,反映出国内市场开放与技术合作的深化。其三,旅行服务复苏强劲,2024年全年贸易额增长38.1%,跃居服贸领域之首,成为我国服务贸易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和逆差收窄的基础逻辑。其四,服务贸易特色化转型成效显著。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数智化水平不断提升,数字服务贸易成为新的强劲增长点。

  另外,我国服务贸易区域协同进一步加强,各地区更是凭借自身优势,走出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比如,浙江省依托发达的电子商务产业,在数字服务贸易领域异军突起,成为全球电商服务的重要枢纽;广东省则凭借区位禀赋优势,发展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服务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夯实服务贸易的高质量发展底座;北京市着力打造全球价值提升新引擎,其蓬勃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也为服务贸易注入了新的活力。

  取得成绩的同时,短板弱项也不容忽视。比如,产业基础相对较弱,仍以低附加值、高劳动密集型服务为主,科技、教育、医疗、咨询、金融等高附加值领域的国际化水平不高,服务贸易逆差问题依然突出。又如,在劳动保障、知识产权保护、跨境数据流动存储协议等问题,以及金融保险服务、战略性产业嵌入式服务、颠覆性产业前置性服务等领域,缺乏与国际市场和产业的深度融合。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也仍有改善空间,市场活力、创新动力和虹吸力有待提升。未来,应立足系统观念,围绕服务环境培育、动力形成、循环渠道等靶点,科学谋划施策。

  推进新型服务贸易全球生态体系建设。要有前瞻性谋划和前置性部署的能力和魄力,制定更加精准、全面和灵活的政策目标和重点任务,为服务贸易企业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明确的规制清单,提高市场的长期稳定性和持续活力,从而增强整体国际竞争力。

  拓展服务贸易发展空间和渠道。进一步深化服务业对外开放,放宽市场准入,吸引更多国内外资本进入我国服务贸易领域。积极推进国际合作项目,并配套有质量有信誉的一揽子服贸目录,拓展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空间。

  强化科技驱动、金融助力和人才储备。加大对服务贸易领域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与服务贸易深度融合,重点锚定我国在数智化领域的优势,改造传统贸易基础格局。注重培养服务贸易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专业能力,推动市场对服务贸易单据的金融资产认定、流通和交易。

  在技术融合、设施融合、要素融合的基础上推动服务产业融合。这种融合不仅是服务贸易对不同产业和产品贸易的补充支持,还应重点包括依托新型服务贸易体系对传统产业链供应链的重构、提质和升级,以及对国际市场价值链的重组、共建和共享。通俗地讲,要优化传统服务升级序列,摆脱“卖产品、赠服务”,拓展基于服务的全球价值体系,将我国的全球产业发展目标转向价值链的顶端,整合和构建市场环境与产业体系。

  优化协调布局。经济离不开因势利导,服务离不开差异化驱动,贸易离不开比较优势。各地区应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条件,明确在服务贸易中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同时加强区域间合作与交流机制建设,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良好格局,促进良性的产业链供应链补充、协同和融合,实现价值链的共建、拓展和共享。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万相昱)

(责任编辑:王炬鹏)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