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如黛,如思念绵延不绝。
又到了一年清明,这个关于死亡与纪念的节日。事实上,身处信息过载的洪流中,我们似乎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容易获取到关于 " 死亡 " 的新闻和报道。
当死亡不再是避之不及的禁忌话题," 与死亡打交道 " 的殡葬行业也 " 走 " 到了阳光下。在电影《人生大事》中,殡葬从业者甚至被称作 " 种星星的人 ",用浪漫的色彩抹去了人们以往对殡葬行业讳莫如深的偏见。
(电影《人生大事》截图)
将目光聚焦到殡葬行业本身,不难发现,在人们对于死亡这件事更加坦然的同时,以花葬、树葬、海葬为代表的新型殡葬模式——生态葬,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在考虑 " 身后事 " 的首选项。
2024 年 12 月 11 日,知名女作家琼瑶的骨灰撒向阳明山,按照她的嘱托,她将以花葬作别人间,与丈夫一同长眠于山间花海中(2019 年,琼瑶为丈夫平鑫涛举行了花葬仪式)。今年 2 月,演员大 S 因病去世,几经波折后最终塔葬(将逝者的骨灰放置于塔内的安葬方式)在金宝山,但生前非常注重环保的她,也曾多次公开称树葬是她本人所期待的殡葬处理方式。
(琼瑶此前为丈夫平鑫涛举办花葬)
除了这些名人之外,普通家庭对于生态葬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据新民晚报报道,截至 2023 年,长三角地区有 8173 户家庭选择通过海葬告别亲人,仅这一年的海葬数量就达到了 1991 年首批海葬开始后 10 年总和数量的 1.5 倍。
这个清明节,「电商在线」对话了几位生态葬模式的体验者家属以及从业人员,通过多维度的视角来解读,生态葬如何打破传统观念桎梏,让越来越多人接受并选择?生态葬这股新生力量在发展的过程中又将如何把握好人文关怀与生意逻辑之间的平衡?
不拘形式的纪念
" 有海的地方就有思念。"
64 岁的阿兰在今年 3 月终于如愿为逝世 11 年的丈夫举行了海葬仪式。过去 10 年,丈夫的骨灰一直被存放在殡仪馆,去年听工作人员说深圳市民政局每年都会举行海葬仪式,阿兰果断报名了,等待一年之后,她终于完成了这个夙愿。
" 海葬是我一直就想做的仪式,但之前一直没有找到合规的途径去实现。" 据阿兰透露,参加完这次集体海葬活动之后,她还收到了政府发来的生态安葬补贴。" 我去年就报名了,今年才排到我们,三月那一批家属的活动都结束了,再报名的估计要等到明年了。"
(阿兰为丈夫举行海葬仪式,图源阿兰)
正如阿兰的经历一样,各地殡葬惠民政策的宣传普及和海葬活动组织的日益完善配套,是越来越多社会群众了解并实践海葬这类生态葬的主要途径。据公开资料显示,北京市自 1994 年 5 月开始推行海葬以来,共组织集体海葬活动 870 批次,安葬逝者骨灰近 4 万份。
" 我是东北人,来到深圳已经三十多年了,老家的很多亲戚其实都没了联系,回老家祭祀也是一件波折的事情。" 据阿兰介绍,在她和丈夫各自的家族中,大家对于 " 落地归根 " 这件事都没有执念。对于硕士毕业的她而言,精神上的惦念远比形式上的祭祀更有意义," 为后代留下更多资源空间,逝去的人回归自然,只要处在自然之中,想念就一直存在。"
这种 " 环保自然 " 的祭奠思潮已经逐渐成为当代人的主流。在网易文创 2023 年发布的《当代年轻人殡葬观念调查白皮书》中曾提到,传统的丧葬习俗虽然有着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但是在当代年轻人眼中,有些习俗已经变味,空留下形式。上述白皮书提到,只有 8% 的受访者将 " 土葬 " 列为自己的首选安葬方式,生态葬已经成为年轻人首选的安葬方式。
(图源《当代年轻人殡葬观念调查白皮书》)
对于像阿兰这样从老家迁徙至异地的中老年人群而言," 家乡已经回不去了,对于家乡的感情链接正在越来越少。" 阿兰的子女如今也并不在深圳和她同住,比起固定地留在哪个地方,她觉得让大自然决定自己身后的去处更浪漫,就这样随着海洋的水流浮沉。
与海葬相比,花葬和树葬显得没有那么 " 叛逆 ",依旧在 " 入土为安 " 的范畴之中。选择花葬和树葬的人群,也大多都十分热爱环保和自然。以作家琼瑶为例,她选择花葬,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想要轻轻地 " 翩然 " 离去,一方面是认为自己 " 有义务为代代相传的新生命,维持一个没有污染的生存环境 "。
鱼龙混杂的隐患
" 像我们这种一对一海撒的话是没有官方的海葬证书的,但会有机构的证明证。"
(不同地方民政局发布的海葬证书,图源小红书)
某海葬机构的工作人员告诉「电商在线」,政府组织的海葬活动一般都是要排队的,有的地区排队甚至要等好几年,像他们这种一对一的私人海葬服务机构可以保证三天左右就完成整个海葬流程。
因为海葬活动需要考虑避免受到台风、暴雨、迷雾等恶劣天气的影响,一般由当地政府举办的海葬活动都是分批、分时段举行。以沿海城市青岛为例,截至 2025 年 3 月 31 日,青岛约 3.3 万名逝者参加海葬,目前已有 1700 余名家属已经开始排号,青岛市民政局将会分期、分批,根据天气、轮船的情况来进行海葬。
据青岛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负责人李利军介绍,户籍是青岛的逝者,海葬的费用是实行全部减免。针对外地,有两个费用档,区别就在于能够上船参与海葬仪式的人数:1000 元可以带 4 名家属上船;1800 元可以带 6 名家属上船。青岛的海葬是一个小规模、常态化的形式,每满 20 到 30 名逝者,青岛市民政局会组织一次,每年 3 月至 10 月,青岛市民政局会集中开展此项工作。
(青岛海葬仪式,图源齐鲁壹点)
不难看出,除了时间需要等待统一安排外,参与官方海葬活动还需要受到户籍的限制。在爆发的需求之下,不少一对一的海撒机构开始浮现在各大社交平台,吸引想要尽快为亲属完成海葬仪式的消费者。
然而,这些海撒机构的合规性似乎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据某私人海撒机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可以提供全国 9 大沿海城市港口的海撒活动,但因为只有大连民政局有公开合作渠道,所以他们只在大连的港口取得了官方授权的许可资质," 在剩下的几个港口也想申请正规的授权,但政府没有开放合作渠道,我们也没办法。"
据该工作人员透露,他们机构在这几个港口虽然没有官方授权,但目前也没有遭到明确的限制," 至少能够保证海撒的整个流程都能顺利进行,这点不用担心。"
在价格方面,跟政府贴钱鼓励海葬相比,这些私人海撒机构的收费可谓是 " 暴利 "。据工作人员介绍,收费标准按照海撒地点、船只大小等维度,保持在 3600 元到 25000 元不等,"21600 元的价格,可以在三亚南海观音那片海域进行骨灰海撒。"
另外,这一价格仅包括消费者来回登船的服务,并不包括消费者自行从所在地前往海撒地点的来回路费。在小红书平台上,对于私人海葬机构服务态度差、不尊重逝者骨灰的相关讨论也不在少数。总之,与官方海葬活动相比,私人海葬服务的尺度与标准仍处在一个混乱期,亟待监管和优化。
(关于海葬机构的避雷贴已有三万多篇)
与海葬类似,骨灰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树葬、花葬、草坪葬,也摆脱不了其存放地可能会有合规问题的灰色地带,但因其依旧 " 入土 " 的形式,也有不少正规的传统墓园开展了相应的殡葬类型。
据海报新闻报道,近年来,济南市中区的官山陵园已经开放了树葬," 目前有两种安葬方式,一种是直接将骨灰撒入土中,费用 1500 元;另一种是用可降解骨灰坛把骨灰装起来,再埋入树底下,费用是 2000 元。待到先前埋的骨灰坛降解完,大约经过两年的时间后,将会再次重复利用这块地。"
在杭州径山竹茶园如意陵园的工作人员则告诉作者,与大部分生态葬不设置单独墓碑不同,目前该陵园内的花葬和树葬主要以私人定制为主,考虑到方便亲属后续祭拜,都采取了留碑设置,价格在 3.6 万元起。
可见,目前各地对于花葬、树葬的标准并不统一,收费价格也各有不一。相较于海葬的价格区间,花葬、树葬这类殡葬形式的价格区间范围更大,安葬方式也有更多细节上的差别,这也更加考验消费者的判断和识别能力。
无法避免的阵痛
每当新观念不断突破旧藩篱的时候,必然会出现混乱并造成冲击,在殡葬行业亦是如此。
3 月 21 日," 殡葬第一股 " 福寿园发布 2024 年年报:营业收入 20.8 亿,同比下降 21%,归母净利润 3.73 亿,同比下降 53%。对于业绩的大幅下滑,福寿园董事会指出,溢利下降主要由于复杂的经济环境及谨慎消费影响。
创立于 1994 年的福寿园,2013 年在港交所上市,从 2018 年至 2023 年,其营业收入从 16.51 亿元增长至 26.28 亿元,净利润从 4.88 亿元增长至 7.91 亿元,毛利率常年保持在 80% 以上。如今,当消费者不再盲目追求 " 体面告别 ",福寿园赖以增长的高端化路线,正在失去社会共识。
据半年报数据显示,福寿园 2024 年上半年墓园服务收入同比下滑 29.6%,墓穴销售数量同比大跌 31.5%,墓穴平均售价从 2023 年的 11.95 万元下滑至 11.73 万元,首次出现售价回落。其中,为福寿园贡献了近一半营收的核心市场上海,区域营收同比下降 27.4%,下半年,这一趋势并没有发生反转。巧合的是,上海也是如今积极推广生态葬的主要地区之一。
这样的营收下降趋势同样出现在纸扎等传统祭祀分类中,尽管 " 纸扎版小米 SU7" 等新品在社交平台一度引发讨论,但文明祭祀已经成为当下的主流。
早在 2024 年 3 月 25 日,南通市民政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就曾共同发布过《禁止制造、销售封建迷信殡葬用品的通告》,其中规定全市范围内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制造、销售冥币纸钱、纸扎实物等封建迷信殡葬用品。在殡葬改革的浪潮之下," 鲜花换纸花 " 已经成为各地倡导绿色清明、文明殡葬的标配。
在社交平台上,纸扎也正在和赚钱生意等关键词脱钩,而是与艺术传承等绑定,其融合的绘画、制纸、剪纸和雕塑等多种技艺成为其新亮点。另一方面,近年来 " 云祭祀 " 的兴起,同样也反映了整个行业的另一大转型方向——从实物纪念向数字纪念发展。
(纸扎技艺已经被赋予更多艺术品色彩)
" 死亡一旦发生,此后所有的仪式只是对生者的抚慰。"
00 后的小楚尽管也理解爷爷奶奶辈们对于当下文明殡葬形式的隐隐不满,但对于像他这样的年轻人而言," 无论是生态葬代替土葬,还是鲜花代替纸钱,亦或是‘云端’寄托哀思,只要保有对死亡的敬畏和对先人的悼念,情感得到了寄托,具体什么形式并不是重点。"
没有人能够战胜死亡,就如同没有人能够避开衰老和疾病,这是自然规律下无法避免的疼痛。但就像电影《寻梦环游记》里说的那样,"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
当我们正视死亡、谈论死亡甚至计划如何安葬自己的时候,都是为了让活着的每一秒都更有意义,也是为了以温暖替代恐惧、以希望面对失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