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门经济长短经》是《长短经》的序,这是一篇赵蕤的自序。
自序开篇,赵蕤就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制造车子的匠人,担心大家都没钱买他的车子,制作弓箭的匠人,生怕自己弓箭射不死人。
是他们本身就有爱憎吗?不是,这是他们职业的缘故。
再比如说,医生担心人们不生病,不生大病,不然他们怎么有机会捞钱呢;做课外培训的老师,生怕学生在学校就学会了,不然他的课外班谁还会报呢,他怎么赚大钱呢?自然是笨学生越多越好,学校的老师最好什么也不教;做官的人,生怕有刁民闹事,希望所有的人都能乖乖听话照做,不然他的工作压力得有多大呀,又怎么能安稳地坐在办公室喝着茶轻松捞钱呢!……
同理,是这些人本身就坏吗?不是,是他们的职业缘故。
就像以前,我做图书策划编辑的时候,恨不得全国人都爱看书,尤其是人人都想当老板,那样我策划的书就不愁卖了。
就像现在,我恨不得所有看到我这个专栏的人,都买我这个专栏,这样我就可以小赚一笔了。
这就是赵蕤在《长短经》中所说的 " 匠成舆者,忧人不贵;作箭者,恐人不伤。彼岂有爱憎哉?实技业驱之然耳。"
所以,正常人的想法都是这样,学了纵横谋略之术就想着天下大乱,自己不就有了用武之地吗?
学习了兵法韬略,就希望有仗可以打,这样不就可以把自己一身才华应用起来吗?
这是极为正常的观点,正如我们现在选择大学专业,大学毕业以后,不也是想找一个对口的职业嘛!
你学的是新闻,想去当记者;他学的是医学,想去做医生;他学的是考古,想从事考古方面的工作……
但是,学新闻的太多了,没那么多职位怎么办?
有人去选一个相对沾边的,比如编辑这个职业,有人去当老师,也有人去送外卖。
医学院的学生太多了,医院也不好进去,怎么办?
那就进药厂,或者去研究药、或者去制药、或者去卖药。
考古专业的人太多了,怎么办?
实在容不下,你想干点什么沾边的职业也行,实在不行,有人去做另一种考古,盗墓、贩卖文物、或者跟盗墓贼打交道,做文物贩子。
每个人都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变现,有人是正道,有人是歪门邪道。
连孔子也担心这样的后果,于是,孔子做《春秋》,倡导大家都要走正道行正念,编撰《孝经》弘扬美德,避免更多的人去走邪路。
圣人之所以是圣人,是因为他们做事,可以防微杜渐,可以垂范后世。
但是,不管你选用什么样的治理策略,迟早都会出现弊端,如果不解决这个弊端,就一定会出乱子。
所以,治理国家、管理百姓历朝历代很少有沿袭之前制度的,都是在先前制度上做优化和改良,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比如说,夏商周三代有不同的礼教,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又各有不同的治理策略。你不能说哪种是错的,没有成功的模式,只有适合时代的模式。
赵蕤总结说,古人治理国家有三种方式:王道采用的是教化模式,霸道采用的是威慑手段,强国采取强制胁迫的办法,一切都应该根据当前的形势而定,绝不能顽固不化,墨守陈规,而是要顺应时势。
连管仲这个齐国名相都说:" 圣人能辅时,不能违时。智者善谋,比如当时。"
意思就是说就算是圣人,也只能顺应时势,而不能违背时势。智者固然能谋善断,但是,只有顺应时势才能算高明。
同样作为齐国国相邹忌也有类似的论述:" 政教文质,所以匡救也。当时则用之,过则舍之。"
大概意思就是说,所有的政治文化礼仪规范都是为了匡正时弊,补救失误。
顺应时势就用它,不能适应时势,就舍弃不用。
所以,赵蕤总结说,说一千道一万,不管推行什么道,一定要顺应大势,因时而变。
这就是帝王之道。
它不单纯说教化,也不是强制胁迫的方式,而是黑白夹杂,混杂不清的模式,它比不了夏禹、商汤、周文王,但是,它却可以匡危救济,稳定国势。
赵蕤在自序末尾指出,担心儒生们困在已有的认知走不出来,所以,专门写了这本《长短经》来阐述长短之道,点透变通的哲学。
在这部《长短经》中,作者赵蕤总结了历代经验教训,为我们解析深谋远虑之道,可以说对我们经世致用,也是大有好处的。
下一篇内容,开始正文的解读。
解读经典,启迪智慧。关注我,为你分享经世致用的经典智慧!
更多阅读↓↓↓
阅读更多专栏内容,欢迎订阅我的专栏,见下方小程序页面↓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