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到了一条消息,《清明上河图密码》的收视率创下了近期的新低。
有点意外,但也不是那么意外。
为啥这么说?
此前,在开播首日,因为要承接《我是刑警》的大结局,所以《清明上河图密码》的首播成绩,非常亮眼。
其收视率,达到了 2.7 左右。
为此,官微还特意发了一个 " 喜报 "。
但是,事实上,这件事情,真得值得如此祝贺吗?
剥开面子,咱看里子。
作为年度刑侦大剧,《我是刑警》的收视率,一度达到了 4,平均收视率,也大概率锁定年度收视冠军。
因此《清明上河图密码》,完全属于是 " 高位接盘 "。
那咱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个 2.7 的接盘收视率,其实并不算高。
到了最近,该剧的收视率已经创下了新低,相比首播已经下降了将近一个百分点。
于是乎,我们不禁要问,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单纯是因为,张颂文、白百何不扛剧,观众缘、号召力被严重高估了吗?
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受众不匹配。
一般来说,如今喜欢通过电视机收看剧集的,以中老年观众居多。
此类人群中,又以女性居多。
而央视八套的受众,也大抵如此。
于是我们看到,像《无所畏惧》《好事成双》,或者《好团圆》之类的,讲述都市情感纠葛,涉及爱情、亲情类的电视剧,收视率往往都很好看。
因为,对观众的口味儿。
而探案剧,如果是现代题材,还稍好一些,而古装剧,就要差上不少。
什么原因?
是因为古装悬疑剧的质量,普遍偏低吗?
对不起,还真不是。
前两年,由白宇、陈坤等人主演的古装谍战剧《风起陇西》,也在央八黄金档上线。
该剧质量上乘,豆瓣评分高达 8.1。
但令人尴尬的是,还是这部剧,却创下了近些年,央视八套收视率的最低记录。
叫好,但不卖座。
当然,也有人会说,《唐朝诡事录》系列,就挺火的,看的人相当多。
确实。
可大家想一想,《唐朝诡事录》一直都是以网播为主,其受众也以年轻人居多。
网上声量大,也就有越来越多的人 " 入坑 "。
第二,剧集节奏慢。
我看《清明上河图密码》,就一个感觉,慢。
本来全剧总共就 26 集,这样的长度,应该是一个案子紧接另外一个案子,中间最好不要断档。
但《密码》倒好,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一面是家庭亲情之间的温馨,一面是赵不尤、温悦夫妻间的恩爱,还想案子拍得精彩,人物之间的互动做得诙谐有趣。
结果是,面面俱到,却没有一面,是做得足够精彩的。
比如梅船案。
作为贯穿全剧的核心案件,梅船案在前期的铺垫过程中过于冗长。
从梅船在大雾中出现 " 祥瑞 " 景象,到船上人员离奇死亡、梅船消失等一系列事件发生后,剧情并没有迅速围绕案件展开调查和推理,而是不断地在各个相关人物之间切换视角。
描述他们在案件发生后的惊恐、疑惑等反应,却没有实质性地推进案件的侦破工作,使得观众在长时间内只能看到案件的表象,无法深入了解案件的核心和背后的真相。
第三、演员问题。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朋友说,剧中从主演到配角,都是一些实力派,演员能有什么问题啊?
我的看法是,好演员,不代表着他就适合所有的角色。
相较于原著中,身材魁梧、有宋朝宗室背景、丰神俊朗的赵不尤,张颂文在形象上,并不符合。
而如果客观一点说,他的古装扮相,确实也不出彩。
并且,他和白百何之间的互动,其实是有些尴尬的。
两人都不太适合古装,而且两人之间的互动戏份,不好的地方在于,缺乏必要的 " 化学反应 "。
很多时候,白百何有种 " 疏离感 "。
因此大部分时候,观众看起来,是赵不尤对妻子温悦一直展现出 " 很爱 " 的那一面,却没有得到温悦同样的反馈。
疲态,在两位演员的脸上,都可以明显看出来。
第四,案件有些儿戏。
记得当初在看《唐朝诡事录 2》时,《仵作之死》让人印象深刻。
尤其是令狐的 " 放妻书 ",看得人泪目。
案件精彩,故事有反转,情感又真挚,怎能不让观众叫好?
可以说,《清明上河图密码》中的案件,至少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其一,是线索与结论脱节。
部分案件中,线索的指向不够明确,与最终得出的结论之间缺乏紧密的逻辑联系。
例如在一些案件的推理过程中,主角团仅凭一些较为牵强的线索或猜测就锁定了嫌疑人。
而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撑,使得案件的侦破显得不够严谨。
其二,情节发展牵强。
一些情节的发展过于依赖巧合和偶然因素,影响了案件的逻辑性。
比如剧中人物常常会在不经意间发现关键线索,或者案件的关键转折往往是由于一些意外事件的发生,而不是通过严谨的调查和推理得出。
这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容易产生突兀感,难以完全信服剧情的发展。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