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敌》(The Rivals),查尔斯 · 爱德华 · 佩鲁吉尼(Charles Edward Perugini),1876 年。© Getty Images
利维坦按:
克尔凯郭尔在《致死的疾病》(The Sickness Unto Death)中曾写道," 钦佩是快乐的自我放弃;嫉妒是痛苦的自我主张。" 也就是说,钦佩是一种愉悦的情感,类似于敬畏。但是,嫉妒却往往是一种不愉悦的感受。埃琳娜 · 费兰特在她的《我的天才女友》中,也呈现了莱农和莉拉之间复杂的嫉妒与羡慕的情绪起伏。
或许有一种有益的嫉妒——好胜性嫉妒(emulative envy)。这种形式的嫉妒以关注自身缺乏的优点为特征,也就是说,感到好胜性嫉妒的人,不是想着剥夺他人的优势或珍贵品质,而是将其视为自己可以追求的目标,或作为自我提升的榜样。
在网易云音乐搜索【利维坦歌单】,跟上不迷路
所有情绪,包括羡慕和嫉妒,都是生存的驱动力。我们对环境的反应可能相当简单,比如看到水就喝,但情绪会驱动一种更有组织、更复杂的行为模式。它们影响神经和生理等一系列功能。有些情绪比其他情绪更复杂。恐惧和愤怒更直观,触发更明确,其结果从生存角度来看更明显、更有用。
相比之下,嫉妒和妒忌,以及内疚、羞耻或骄傲等情绪,需要一定程度的内省和自我认知——它们与更高层次的认知功能以及对社会世界的深刻理解紧密相连。这些简单情绪的进化要求也更为明显,它们是我们生存的原始守护者。例如,恐惧可以降低掠夺或物种内冲突的风险;愤怒会驱使人们使用暴力来保护食物、伙伴或领土。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体验到这些不愉快的情绪:羡慕和嫉妒?为什么别人的优势会引发这些痛苦的感觉?这些情绪会带来哪些进化和生存优势?
最明显的解释是,他人的优势会对自己产生深远的影响。由于这些优势会带来好处,包括交配、食物、更广泛的成功,而且我们生活在一个竞争激烈的世界,一个人的优势就是另一个人的劣势。
索菲亚 · 罗兰(Sophia Loren)与模特杰恩 · 曼斯菲尔德(Jayne Mansfield)在贝弗利山庄参加派拉蒙的晚宴。© wikipedia
嫉妒的两面性
没有敌意的良性羡慕可能会带来一些非常积极的结果。与被认为更优秀的人比较,可能会激发希望——让人觉得改进和成就触手可及。这种羡慕还可能激发创造力和动力。不过,关键在于,要羡慕与你相似的人,那些你可以效仿、在你能力范围内的人。从进化的角度来看,羡慕埃隆 · 马斯克、杰夫 · 贝索斯或比尔 · 盖茨的巨大财富是没有意义的——他们的位置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触及范围,羡慕他们并没有实际意义。相反,羡慕邻居稍高的收入或者更好的车则更符合进化逻辑。
正如著名神经科学家 V.S. 拉马钱德朗(V.S.Ramachandran)及其同事所写:" 羡慕的全部目的就是激励你采取行动,要么通过更加努力独立实现(羡慕),要么通过觊觎并窃取别人所拥有的(嫉妒)……羡慕的进化是为了激励人们获得群体中他人渴求的资源。" [ 1 ]
真正的嫉妒(恶意嫉妒)与敌意相伴而生的不愉快感受,作为情绪上的强化剂,增强了争夺有限自然资源的动力和决心。这种敌意使人更坚定、更专注 [ 2 ] 。相反的选择是因恐惧上级的报复而在自己劣势面前屈服。恶意嫉妒中与敌意相关的情绪,可能会帮助人们摆脱这种屈服倾向。
© The Good Trade
因此,与其他情绪一样,羡慕和嫉妒也有其进化目的。它们激励我们完善自我,争夺有限的资源,保护我们所爱的东西不被他人侵犯。这些情绪是我们存在的基础,可以说是人类进步的推动力。
然而,正是这些力量一旦失控,就会导致谋杀、混乱、冲突和战争。我能理解古代宗教的戒律,即我们应该以道德和精神美德而不是外部因素来评价自己。我们的自尊不应该取决于我们的财富、外表或财产。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在内心领域有所欠缺,我们应该努力提高自己,而不是嫉妒别人。
但这些宗教规训有时会败给我们的本性。
甚至宗教也认识到嫉妒的复杂性质,它既有积极属性,也有消极属性。犹太教经典中有这样的谚语:" 为了我而嫉妒吧!如果没有嫉妒,世界就无法维持下去。没有人会种植葡萄园,没有人会娶妻,没有人会建造房屋。" 同样,伊斯兰教也认识到恶意嫉妒(hasad)和良性羡慕(ghibtah)之间的区别,后者会让嫉妒者为真主工作。
正常与病理之间的模糊界限
羡慕和嫉妒都可以为我们所用,但也可能成为病态。
从临床角度来看,当这些情绪过于强烈,以至于在日常生活或人际关系中造成困扰,甚至导致有害或危险的行为时,它们才会成为医学关注的焦点。实际上,羡慕和嫉妒很少被视为医学问题,而主要停留在哲学、神学、社会和心理学领域。
© Getty Images
嫉妒通常被认为是正常状态,而非病态,尽管正常与病态之间的界限往往模糊且主观。在嫉妒的背景下,定义病态的问题在涉及人格障碍时尤为重要。
什么构成了正常范围的极端状态,什么又会发展为疾病或障碍,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医学界,尤其是精神病学界。由于没有明确的血液或大脑测试来发出警告,表明某种行为或思维模式是疾病,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诊断往往取决于医生的主观判断。这是一种解读患者或其家人描述的行为或症状的过程。
在许多情况下,异常可能是显而易见的,例如明显的幻觉或妄想——即尽管有相反证据但却依然坚定的错误信念。然而更多时候,它并不明显。因此,不同精神病学和心理学流派之间关于《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如何定义和分类精神健康问题的争论持续不断。经常有人指责 DSM 医疗化了正常现象(通常还伴随着对制药行业推动药品销售的指控),甚至 DSM 之前版本的编辑也对最新版 DSM-5 提出了严厉批评。
在《赫芬顿邮报》的一篇文章中,他抨击了将正常行为的过度状态定义为精神疾病的危险,认为 DSM-5 可能将发脾气、正常的悲伤或偶尔暴饮暴食视为精神障碍。而通过将这些行为贴上 " 疾病 " 的标签,便开启了人们被过度用药的可能性:" 精神病学中的新诊断比新药更危险…… DSM-5 制造了一条滑坡……将我们喜欢做的许多事情归类为精神疾病。" [ 3 ]
在关于人格障碍的争论中,这些问题浓缩为一个核心:人格障碍是否真正代表一种精神疾病。人格障碍通常被定义为一种持久且不可改变的思维或行为模式,与个人文化预期显著偏离,导致生活各方面的困扰或功能受损。这些思维或行为既不能归因于药物滥用或其他医学或精神病疾病,而是内在的,天生的。
虽然 DSM 和《国际疾病分类》(ICD)在定义上的标准存在差异,但本质上,人格障碍被认为是正常人格特质的极端化表现,在个体身上显得过于突出,以至于对自己或周围的人造成伤害。这种定义承认了我们每个人在这些人类行为特质的光谱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挑战在于,定义正常与异常的分界点——什么时候某种特质会成为一种障碍。
© Connolly Counselling Centre
因此,像我们的心理特质一样,人格障碍深植于个体核心,是长期人格的表现。这一特点意味着它们更难治疗,也无法 " 治愈 "。精神科医生用来定义或细分这些人格障碍的术语,例如表演型、偏执型、边缘型(现更常称为 " 情绪不稳定型 ")、自恋型和反社会型等,已经进入了日常语言。这些障碍极为常见,有多达 10% 的人口符合诊断标准。
虽然人格障碍的起源尚不完全清楚,但普遍认为它们是潜在神经生物学倾向(部分遗传)与发育过程中的压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 4 ] 。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童年创伤,特别是虐待或忽视,是已知的风险因素。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生物学因素起着重要作用。人格深受遗传因素的影响,通过比较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的研究表明 [ 5 ] ,基因对人格障碍的发展具有强大的作用。人格障碍的研究还揭示了与情绪调节有关的神经递质系统差异、大脑某些结构体积的变化,以及参与行为的神经网络的紊乱。
鉴于这些障碍是大脑固有结构的一部分,而非由影响大脑或心理的疾病过程导致,大多数精神科医生认为人格障碍并非精神疾病。尽管人格障碍显然是精神疾病的风险因素,并可能使治疗变得复杂,但它们被视为独立的实体。
可以说,人格障碍最终反映了一种大脑功能甚至结构的差异,与其他从儿童期发展并持续终生的情况(例如自闭症谱系障碍)类似。这在某种程度上仅仅是语义问题:你如何定义一种疾病、病症或障碍。
不过,这并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治疗一种深植于我们大脑结构之中的状况,比治疗由感染、炎症或化学失衡引起的脑部异常更具挑战性。
人格与嫉妒
与嫉妒特别相关的一种人格障碍是自恋型人格障碍(NPD) [ 6 ] 。乍看之下,这似乎很违背直觉。
极端的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特征包括自认为很特殊:优越感、夸大自我的重要性、对辉煌或成功的沉迷,以及过度的傲慢。这些特征还伴随着缺乏同理心、倾向于利用他人达到目的,以及寻求关注的行为。具有自恋特质的人(而非人格障碍)往往会非常成功,因为这些特质有助于社交和实现目标。
© Amaha
然而,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不仅有自恋特质,他们的过度自信和反社会行为(表现为看不起他人、在别人被认为得到更多关注时不耐烦,以及在受到批评时表现出敌意)会损害其在工作、社交和家庭生活中的发挥作用的能力 [ 7 ] 。
在自我重要性和强烈优越感的背景下,嫉妒的情绪似乎格格不入。你肯定只会嫉妒那些比你拥有更多、成就更大或以某种方式比你更成功的人。毕竟,如果你一生都觉得自己是最好的、最聪明的、最美丽的、最有趣的,那你还有什么可嫉妒的呢?然而尽管如此,许多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表现出非常强烈的嫉妒感,这加剧了这种障碍的破坏性。
实际上,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嫉妒情绪往往并不局限于他人的财富或成功,而是更多地集中在他人对自己的关注或认可上。他们可能会因为别人得到了他们认为自己应得的关注而感到不满。对于他们来说,嫉妒的情绪并非仅仅是对他人优势的承认,而是源于对自己 " 特殊地位 " 受到威胁的深切反应。这种羡慕可能会促使他们表现出更强烈的竞争行为,甚至采取破坏性的方式来维护他们对自我优越性的信念。
羡慕与嫉妒,尽管是一种负面的情绪,但在正常和病态之间的界限模糊。它们可能驱使人类追求进步和成就,但也可能是破坏性行为的根源。在人类社会的复杂性中,理解这些情绪及其影响,仍然是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重要议题。
参考文献:
[ 1 ] www.frontiersin.org/journals/psychology/articles/10.3389/fpsyg.2017.01619/full
[ 2 ] 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5843025/
[ 3 ] www.huffpost.com/entry/dsm-5_b_2227626
[ 4 ] 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6266914/
[ 5 ] 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7012279/
[ 6 ] www.psychologytoday.com/intl/blog/shame-guilt-and-their-defenses/202012/the-roots-narcissistic-envy
[ 7 ] www.psychologytoday.com/intl/blog/finding-new-home/201905/comparing-narcissistic-and-antisocial-personality
文 /Guy Leschziner
译 /gross
校对 / 兔子的凌波微步
原文 /lithub.com/the-green-eyed-monster-on-the-benefits-and-pitfalls-of-experiencing-envy/
本文基于创作共享协议(BY-NC),由 gross 在利维坦发布
文章仅为作者观点,未必代表利维坦立场
加星标,不迷路
往期文章: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